博文
(2009-08-15 09:43:01)
蒙頂黃芽產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蒙山山頂。西魏廢帝二年(553)置縣,以境內蒙山為縣名,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為名山縣。因為終年雨霧蒙蒙,所以叫蒙山,顯然這是有利於出產名茶的自然條件。蒙山是著名的茶葉產區,曆史悠久,有諸多品種,產品統稱蒙山茶或蒙頂茶。
傳說蒙山人工種茶是從漢代的居住在蒙山山麓的名山人吳理真開始的。,《四川通誌》卷四十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8-14 18:02:51)
黃茶最早是來自做壞了的綠茶。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撚、幹燥,當綠茶炒製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撚,或揉撚後未及時烘幹炒幹,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這叫做壞事變成好事,許次紓在《茶疏》的“置頓”一節中記載了這種演變過程。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8-13 17:30:37)
白茶的概念容易混淆,這是趙佶惹的禍。他在《大觀茶論》中講到一種叫做白茶的茶葉,指的是在偶然發現的野生的白葉茶樹上采摘而製成的茶。比較切合實際地說這種白茶應該叫白葉茶,趙佶也說又叫白葉茶。由於是野生碰巧遇上的,所以宋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提到過這種茶,直到1980年8月,在安吉縣天荒坪鎮大溪村海拔800米的桂家廠才又發現了一蓬樹齡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綠茶以炒青綠茶名品最多,十大名茶中占了四席: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廬山雲霧、信陽毛尖。炒青綠茶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撚、幹燥,是名品最多的綠茶,其基本製造方法在明代就已經定型。由於在幹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炒青綠茶的成茶有長條形(針形)、圓珠形、扁平形、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8-11 14:09:34)
綠茶最為原生態,未曾發酵,綠茶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所以從養生角度一般都提倡飲綠茶。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8-10 16:46:35)
明代在炒青法的基礎上,製茶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白茶、黃茶、紅茶、青茶、黑茶,涵蓋了現代所有的茶葉門類。
從采摘開始,除綠茶、白茶外,其餘四大茶類一般都要經過下列八道工序:
(一)氧化,茶青采下後,首先要讓其“氧化”,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這一步隻是把茶攤放在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從唐代到清末我國關於茶的專著現存(包括輯文)一百十幾種,其中唐和五代有十來種,宋元有將近三十種,明代(包括明清交替時期)幾乎有六十種,清代有十多種。明代茶書之多,占了流傳下來茶書之半,反映了當時茶事之盛。這是因為炒青和泡茶法使得明代的茶事比唐宋時期大大簡化了,於是更容易在民間流行起來。但這並不是說明代的茶文化內涵沒有前代豐富,事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千載一時”的時大彬壺,現在我們能夠見到若幹實物和圖片著錄,在李景康和張虹的《陽羨砂壺圖考》著述中不過16件,雖有時大彬款識的紫砂壺,但能確認為真品者是極少的。
近50年來出土的有確切記載的時大彬壺:一是1959年江蘇江都曹氏墓出土一把六方紫砂壺,砂質深紫色,壺底有陰刻“大彬”二字楷書款。同出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墓主墓誌。二是1987年江蘇無錫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供春壺天下第一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現存於世的供春壺,已上書的有兩把。一為樹癭壺,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在下原帖誤為故宮博物院),曾在南京博物
院早些年出版《國寶》一書中麵世。另一把供春壺為六瓣圓囊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原文:點①: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②,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麵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幹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麵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