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聖杜甫的最後歲月

(2010-04-12 14:41:30) 下一個

    與詩仙李白並稱的唐代詩聖杜甫712-770),字子美,也和李白一樣,以詩和酒出名。關於杜甫之死,《舊唐書》《杜甫傳》載:“杜甫寓居耒陽,遊嶽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擢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嚐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它們都說杜甫也和李白一樣,喝得大醉之後而死。一般來說像新舊唐書這類正史,記載杜甫這種人物的傳記可信度應該比較高。可是它們的來源是唐人鄭處誨的《明皇實錄》:“杜甫後漂寓湘潭間,旅於衡州耒陽縣,頗為令長所厭。甫投詩於宰,宰遂置牛炙白酒以遺。甫飲過多,一夕而卒。《集》中猶有《贈聶耒陽》詩也。” 鄭處誨唐德宗時宰相鄭餘慶之孫,唐文宗太和八年(834)進士,官至汴州節度使,《明皇實錄》是他任校書郎時所撰筆記小說。隻是這本書所記多有虛構故事,因此這個死因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這種流傳一千多年關於詩聖杜甫最後歲月的說法,貶低了他的人格,曆來已有不少人為之辯正,本文一個簡要的小結。

    《明皇實錄》和新舊唐書的記述有不少不符合事實,自相矛盾甚至錯誤之處。其一,杜甫在前往郴州途中在耒陽為暴水所阻,泊於方田,並非前此已在耒陽寓居;其二,聶縣令“書致酒肉”,而不是“自擢舟迎甫而還。”杜甫贈聶耒陽的詩,在詩題中寫得很清楚:耒陽縣治“陸路去方田四十裏,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杯,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後因水勢不退,詩不能致聶令,隻好回頭下衡州。杜甫並沒有與聶縣令見麵,所寫謝詩《療饑荒江》也未能麵呈聶令;其三,阻水和贈酒肉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地點的緊密相關的事件,《舊唐書》本傳把它說成不同時間地點的沒有關聯的兩回事。其四,一個明顯的錯誤是“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卒於耒陽。”永泰二年(766)杜甫還未出峽,豈能“一夕卒於耒陽?”清代康熙年間學者仇兆鼇在《杜詩詳注》中就質疑說:“年次既屬差訛,則記事安得真確?”

    《療饑荒江》是杜甫的絕筆,這是前人說杜甫“飫死耒陽”的一個重要論據,但事實也非如此。《療饑荒江》以後,詩人並沒有擱筆,從770年夏至冬的幾首詩,清清楚楚地向世人展示了他在世最後幾個月的行蹤。耒陽阻水以後,杜甫不再南下郴州。《回棹》是杜甫離開耒陽以後的第一首詩,寫作時間也正是770年夏天離開耒陽沿湘江順流北上的時候。此後還有幾首詩:《登舟將適漢陽》、《長沙送李十一銜》和《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都是《療饑荒江》並非絕筆的鐵證。

    杜甫的絕筆乃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是一首五言排律長詩。“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詩人的船經常泊在洞庭湖東岸,看得見一平如鏡的湖麵上最早出現的星辰。“故國悲寒望,愁雲慘歲陰”,透露出時間是冬天,愁雲慘淡,悲涼陰沉。而“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可以看出寫詩的年份是770年。因為十年前,也就是唐肅宗上元三年(760)杜甫剛到成都,在親友的資助下建起一座簡陋的草堂。從那時算起十個寒暑以後就是大曆五年,杜甫768年出峽,到此時也正好三個秋天。所以詩中寫明了寫作的地點:洞庭湖東岸;季節:冬天;年份:770年。本詩是從耒陽阻水寫《療饑荒江》開始的六首詩中最後一首,自此以後,再也不見到有他的作品了。

    說杜甫“卒於潭嶽之間”,即洞庭湖東岸的潭州(今長沙)和嶽州(今嶽陽)之間,最早的文獻資料是元稹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並序》。杜甫逝世四十三年之後,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杜甫之孫杜嗣業始從嶽陽啟其靈櫬歸到河南偃師,葬於首陽山下。杜嗣業扶櫬道出荊州時,拜請時任江陵府士曹參軍的元稹(779-831)為他的祖父作墓誌銘,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嶽陽,享年五十九,……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匄,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四十餘年,然後卒先人之誌,亦足為難矣。” 杜嗣業借助於乞討,才完成亡父遺願,從權厝地嶽陽,遷葬這位生前窮愁潦倒,死後名垂千秋的祖父入祖塋:河南偃師縣西麵的首陽山之前。這墓誌銘是元稹應杜嗣業所求而作,墓誌銘的內容當然是被杜嗣業認可的,因此其可信度很高。

    另一種說法來自嘉慶《平江縣誌》卷二十一《塚墓》:“左拾遺杜甫墓在小田。按元微之墓誌,旅殯嶽陽四十年餘年。平(江)為嶽仸,嶽陽之殯,直言平(江)耳。歸袝固宗武意中事,而大曆幹戈擾攘,殯不果歸,流寓而遂家焉,無足怪者。” 杜甫死後,家人無力扶柩還鄉,隻好“爰葬”於平江縣的大橋鄉小田村天井湖畔,並且杜甫後人“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明天啟三年的《福建汀州杜氏家譜舊序》)。平江杜甫墓一室二耳,唐墓風格,碑文為“唐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墓前為杜公祠,門樓上刻有“詩聖遺阡”四個大字。祠中有覆盆式蓮花柱礎,是唐代構件,經曆代多次修繕,至今保留完好。現存杜墓是光緒五年(1883)重修,1985年湖南省博物館曾請專家鑒定,認為“具有唐代中期磚室墓的特征”,是典型的唐代墓葬。杜甫墓是在河南偃師,還是在湖南平江,學術界還有一些爭論和分歧,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不管杜甫墓在河南偃師還是湖南平江,都證明清人仇兆鼇的說法是正確的:“況元稹作誌在舊史之前,初無牛肉白酒之說。夫不信子孫之行述,而信史氏之傳聞,其亦昧於權衡審擇矣。”所以到了宋代,呂大防的《杜工部年譜》作了如下記述:“大曆五年庚戊,是歲,杜甫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四月避亂入衡州,至耒陽,盛夏回棹,秋至潭州,沿湘而下,冬卒於潭州嶽州間舟中。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等詩。”

    杜甫離開耒陽以後,聶縣令遍尋不獲,隻在洲上拾到他的一隻靴子,以為杜甫被淹死了。這位聶縣令大概是杜甫的粉絲,對杜甫確實不錯,就在耒陽縣北不遠的地方為他建了一座衣冠塚。可就是因為這座空墳,產生了後來杜甫“飫死耒陽”的傳說。所以當代學者馮至(1905-1993)在1952年出版的《杜甫傳》中認為,杜甫飲酒吃牛肉而死的說法的根源就在於此。後來郭沫若更進一步論證,杜甫是因夏天天氣炎熱,牛肉變質,引起食物中毒,並非飫死,好像是對飫死耒陽的說法作了更正。殊不知他所依據的前提是錯誤的,因此食物中毒的結論也是不正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iu-fu 回複 悄悄話 就在我家附近。要是早生幾千年,肯定跟老杜先生幹幾杯。
但我要勸他不吃變質牛肉、少喝劣質奶粉,爭取活到60。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