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42)六大茶係

(2009-08-10 16:46:35) 下一個
明代在炒青法的基礎上,製茶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白茶、黃茶、紅茶、青茶、黑茶,涵蓋了現代所有的茶葉門類。

從采摘開始,除綠茶、白茶外,其餘四大茶類一般都要經過下列八道工序:

(一) 氧化 ,茶青采下後,首先要讓其“氧化”,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這一步隻是把茶攤放在空氣中任其氧化,並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質。

(二) 萎凋。茶青發酵前必須先“萎凋”,就是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消失一部分水分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放在室外的所謂日光萎凋,一個是放在室內的所謂室內萎凋。讓陽光曬一下,可以使製成的茶在香味上顯得比較衝,像個性外向的孩子(如青茶類);如果隻有室內萎凋,那茶的香味就會顯得比較柔,像個性內向的孩子(如黃茶類)。

(三) 靜置。茶青搬到室內繼續室內萎凋後,先要“靜置”一段時間,讓水分補充至葉緣部分。
(四) 攪拌。“攪拌”(也稱“浪青”),是促使水分繼續從葉緣的水孔與葉底的氣孔發散。從此靜置與攪拌交互進行,直到葉子的每一部分細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攪拌一次次從輕到重,後半段的攪拌還藉葉子間的相互摩擦促進發酵的進行。

(五) 發酵。發酵在製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發酵會讓茶青變紅,發酵越重,顏色越紅。這種現象在茶青的外觀與泡出的湯色都是一樣,所以喝茶時,隻要看茶湯的顏色,偏綠者,就是發酵輕,偏紅者,就是發酵重。發酵的第二個效用是香氣的改變:不發酵的茶,其香型是屬於“菜香”,像一把青菜用熱水燙過的香味;輕發酵的茶,會從菜香轉化成“花香”;半發酵,也叫重發酵的茶再轉化成水果成熟以後的香味,俗稱“熟果香”;全發酵的茶則變成“糖香”。茶湯的顏色與香氣是同步變化,菜香的茶是接近綠色,花香的茶會變成金黃色,果香的茶則變成橘紅色,糖香的茶就變成紅色了。發酵的第三個效用是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製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風味;發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紅茶常被拿來調味,衝糖茶或奶茶,綠茶較少這樣做,就是這個道理。

(六) 殺青。茶青發酵到我們需要的程度,要以“殺青”停止發酵,所謂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殺青有四種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四是用曬的方式,稱為“曬青”。

(七) 揉撚。殺青過的茶青,要經過“揉撚”,把葉細胞揉破,並揉成卷曲的樣子。因為不揉破葉細胞,茶的成分不容易衝泡出來;不揉成卷曲的樣子,茶葉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揉撚的輕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風味,輕輕一揉便罷的茶,茶性顯得比較年輕活潑,重揉的茶,茶性會變得比較老成持重。所謂重揉就是揉撚的時間長,而且施以比較重的壓力與較高的溫度。重揉撚的一個方法稱為“包布揉”,將初揉過的茶青用布包起來再揉,一麵揉一麵縮緊袋子,甚至於一麵揉,一麵烘焙。這樣製成的茶就像曆經風霜的長者一樣,喝來茶性就顯得老練,鐵觀音茶就是經過這樣曆練出來的。

(八)幹燥。茶葉最後需要“幹燥”(含水量一般應低於5%),包裝起來,進入商品流通流域。

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堿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

綠茶是不發酵的,白茶和黃茶是微發酵的,它們的泡茶溫度最好在攝氏80度左右。這三種茶保存較多的茶葉中天然物質,而這些物質易揮發,因此保質期較短,一般為一年。青茶是半發酵(也叫重發酵)的,沏茶溫度可以高一些,攝氏90度左右。相應其保質期長一些,有十八個月左右。紅茶是全發酵的,泡茶溫度更高一些,攝氏95度左右。黑茶需要用沸水泡,泡好以後還需加蓋悶一二分鍾,才好飲用。黑茶中的茶磚還要掰碎後煮著喝。它們的保質期也長得多,特別是黑茶,幾乎沒有期限,普洱茶甚至越陳越香。

白茶最簡單,隻需經過“萎凋”,然後烘幹就可以了。綠茶則從“氧化”直接進入從“殺青”開始的最後幾道工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