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供春壺及其圖片 (圖)

(2009-08-09 14:09:59) 下一個

供春壺天下第一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現存於世的供春壺,已上書的有兩把。一為樹癭壺,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在下原帖誤為故宮博物院),曾在南京博物
院早些年出版《國寶》一書中麵世。另一把供春壺為六瓣圓囊壺,現藏香港茶具博物館。

五十年代初,文物鑒定家、書畫家吳雨蒼先生,奉調蘇南區文管會工作(辦公地點在今蘇州市拙政園內)。1952年前後,著名愛國人士儲南強先生(至今未曾平反的五個右派之一,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儲安平之父)從宜興到蘇州,由吳雨蒼先生接待。儲老身穿寬大衣袍,長髯拂頷,風度瀟灑,一口話文管會要設宴招待,便對吳說:“不要多備菜肴,一菜一湯一飯可矣。”

  當時的拙政園枇杷園內,有三間平房,並設有小灶。遊客可以隨意點菜小酌,菜肴花色不少。文管會之所以決定在此招待儲老,是因為周圍環境幽靜,比較高雅,但最主要的還是儲老對中國的文物保護頗有建樹。例如,儲老傾其家產整修宜興善卷洞、張公洞,是善卷洞、張公洞風景名勝的開發人。而且,這次是專程來蘇向國家捐獻平生收藏的數十件文物,除了“洞天四寶”(印章)外,還有一件國家重寶,這就是明代的“供春”紫砂壺!

儲老親自向吳雨蒼先生介紹了這把供春壺的來曆。原來,這把供春壺的造型,頗為奇特:外貌如樹癭累疣。由於年代久遠,表麵蒙汙,被撇在蘇州冷攤一角,無人問津。約在1927年、1928年光景,儲老在蘇州雜貨地攤上發現了它,拿起壺體仔細把玩,發現壺柄旁有“供春”二字的刻劃,心中不免一動——儲老心中明白,最早造壺,並沒有在壺底刻年號或印章的習慣,一般都隻是用尖竹片戳刻製壺者姓名於壺柄。直到製壺名家時大彬,才開始將姓名刻在壺底,但仍不用印章,不記年號。此壺壺柄有姓名刻劃,壺底卻無年號,很可能真的是把古壺。

儲老當時便向攤主了解該壺的來龍去脈。據說是紹興傅叔和家中流出,而傅家此壺原為西蠡黃氏所臧。黃氏證實,該壺曾由蘇州吳大徴家收藏,而吳又得之於沈鈞和處。經幾番考證,確係明代供春原作雲雲。儲老在蘇州時還隨身帶有一本記錄簿,親筆記述了各種文物的發現經過和考證過程。關於供春壺的來曆,儲老也是這樣親筆記錄的,記錄簿與捐獻文物一起隨同入庫。

後來,捐獻的文物又由蘇南文管會移交給南京博物院。北京建成中國曆史博物館後,向全國征集國家級文物,供春壺入選,並於國慶十周年前夕送至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但儲南強的記錄簿至今仍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當初,吳大徵得到供春壺時,已無壺蓋,於是請製壺名手黃玉麟重配了一隻呈北瓜蒂狀的壺蓋。後來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見了,認為樹癭壺身配北瓜蒂蓋有點不倫不類。儲老便請現代製壺名家裴石民重新做了一隻樹癭壺蓋,略如靈芝狀。在壺蓋的周邊外緣,刻有潘稚亮(潘序倫之兄)兩行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樹癭,重為蓋者石氏,題記者稚君。”

然而,當代紫砂大師徐秀堂先生在其編著的《宜興紫砂珍品》一書中說:“......這把壺不可能是供春所作。......應該說這是儲南強和黃玉麟合作出來的一件藝術精品。”



樹癭壺

六瓣圓囊壺有底款:“大明正德八年 供春”。有人調寄《滿庭芳》填詞讚它:“六瓶連體,敦龐周正,質堅壁薄泥純。栗色闇闇,包漿自然成。更如古之金鐵,追三代、意在永恒。富貴土、一代宗師,五色信如神。 刻不求其全, 迺能延年,飲之甘泉。銘文留華章,福壽綿綿。一瓢相邀桐君,泛綠雲 、共結壺緣。人生夢、竟至於斯,飲水當思源。”

不過,在草千裏先生編著的《中國名壺珍品圖錄》一書中說到:“此壺冒名供春,實係仿作。”



六瓣圓囊壺

關於上述兩把供春壺的論爭,實際上到今天也仍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如此,在紫砂壺的收藏史上,它們仍處於國寶級的地位。

www.yingxingzisha.net/uploads/090719/1_203843_1.jpg
www.yingxingzisha.net/uploads/090719/1_204008_1.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