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41)明代的茶學著作

(2009-08-09 17:48:49) 下一個
從唐代到清末我國關於茶的專著現存(包括輯文)一百十幾種,其中唐和五代有十來種,宋元有將近三十種,明代(包括明清交替時期)幾乎有六十種,清代有十多種。明代茶書之多,占了流傳下來茶書之半,反映了當時茶事之盛。這是因為炒青和泡茶法使得明代的茶事比唐宋時期大大簡化了,於是更容易在民間流行起來。但這並不是說明代的茶文化內涵沒有前代豐富,事實上明代飲茶的儀禮、茶葉的炒製、茶具的創新、沏茶的泉水等等都有許多講究。

明代很重視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和資料的菟集。朱祐檳撰《茶譜》(1529年前後) 係“采輯論茶之作”;朱曰藩、盛時泰撰《茶事匯輯》(1550年前後);孫大綬輯張又新《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三篇而成《茶經水辨》,又輯陸羽《六羨歌》、盧仝《茶歌》等八首詩歌而成《茶經外集》,還輯吳正儀《茶賦》、黃庭堅《煎茶賦》等而成《茶譜外集》 (均在1588年前後);屠本畯摘錄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等10多種書的文字編成《茗笈》(1610 年),頗似茶書分類匯編;夏樹芳“雜錄南北朝至宋金茶事”,而成《茶董》(1610年前後);陳繼儒摘錄筆記雜考及其它書籍,編《茶董補》(1612年前後);龍膺撰《蒙史》(1612年),係雜抄成書;徐勃從20多種書上輯錄有關蔡襄和建茶的文字,匯編成《蔡端明別記》(1613年);喻政輯古人及當時人所寫有關茶的詩文編寫《茶集》,又取古人談茶之作26種合為《茶書全集》(均為1613年);萬邦寧從類書撮錄而成《茗史》(1630年前後)。這些茶書確實是匯集或重刊前人的著作,但正因此保留了一些珍貴的資料,有利於茶著的傳播和擴大其影響,並為後人校刊、整理、研究帶來了便利。其功是不可沒的。

有的茶書雖然莧集前人著述,卻力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如張謙德撰《茶經》(1596年)雖折衷陸羽、蔡襄諸書,但又“附益新意”,對“不能盡與時台”進行辨析。何彬然撰的《茶約》(1619年),隻是“略仿陸羽《茶經》之例,分種法、審候、采擷、就製、收貯、擇水、候湯、器具、釃飲九則,後又附茶九難一則,”內容也有很大不同。

明代的許多茶著又是另辟蹊徑,標新立異的。如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撰《茶譜》(1440年前後)凡2000 字,除緒論外,下分品茶、收茶、點茶、薰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等16則。他那個時候上層人士中,飲用團茶的還比較多,所以《茶譜》仍然是講團茶的。他反對蒸青團茶雜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烹飲法,就是緣白自己心得體會的獨到見解。作者在緒論中說:“蓋羽多尚奇古,製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萬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朱權之後,茶書的作者大多是寫炒青的泡飲,也有一些專門講水的,關於水的問題,將在最後討論。陸樹聲與終南山僧明亮同試天池茶,撰寫《茶寮記》(1570年前後),講述烹茶方法和飲茶的人品、伴侶及興致,反映高人隱士的生活情趣。陳師撰《茶考》(1593年),頗有些獨家新意,故衛承芳跋讚其“晚有茲編,愈出愈奇。”張源撰《茶錄》(1595年前後)僅有1500來字,卻足長期鑽研的心得體會。他“隱於山穀間,無所事事,日習誦諸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寒暑,曆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顧大典序)許次紓對茶理最精,他總結累積自身經驗撰寫《茶疏》(1597年),論述產茶品第和采製、收貯、烹點等方法頗有心得。羅廩白幼喜茶,後“乃周遊產茶之地,采其法製,參互考訂,深有所會。遂於中隱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春夏之交,手為摘製。”他取得豐富實踐經驗後,撰成《茶解》(1609年),故其中論斷和描述大都很切實,給後人留下了茶樹栽植培灌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熊明遇撰《羅茶記》(1608年前後),聞龍撰《茶箋》(1630年前後),周高起撰《洞山岕茶係》和《陽羨茗壺係》(1640年前後),馮可賓《岕茶箋》(1642年前後),均有親身經驗,所敘也各具特色。實踐出真知,明代茶書的創新是與作者積極參與茶事密不可分的。

對於明代的貢茶之法、官茶之法和商茶之法及其社會影響,對於茶馬貿易的展開及其管理製度,茶馬貿易的曆史演變等係列問題,明代茶書都有專門的記載和論述。這方麵的著作有譚宣撰的《茶馬誌》 (1442年前後),陳講撰的《茶馬誌》(1524年),胡彥撰的《茶馬類考》(1550年前後),徐彥登撰的《曆代茶馬奏議》(1643年以前)。

明代茶葉著作的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就在於全麵展示了明代茶業和茶政空前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麵。具體而言:一、記載了茶葉產區的擴大,江南茶產的興盛,茶葉名品的繁多;茶樹栽培技術的進步,茶園管理水平的提高;茶葉製作技術的變革,六大茶類的始興或發展。二、明代茶書對於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飲茶風尚的變革,予以極大的關注和推波助瀾。諸如對“開千古茗飲之宗”的瀹飲法,予以普及推廣,推崇飲茶時“天趣悉備”的自然美,推崇古樸雅致的宜興紫砂茶壺,十分強調茶性發於水的品水之學,並提出品茶十三宜,七禁忌的品飲理論,使明代的茗飲達到了幽趣無窮、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三、明代是封建茶法發展過程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茶馬互市是明代茶葉流通的主導形式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