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撤軍?:
  我國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取得勝利後為什麽會後撤20多公裏,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頗有微詞,反毛者也利用這一點大肆攻擊毛不顧民族大義。老實說我手頭並沒有足以解釋這一令人驚訝的奇特現象的資料,以前我實際上對此也很不理解,但是認真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後,如下幾個原因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1、給養困難。
  記得以前到四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第二階段自衛反擊戰(11月16日至21日)
  麵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強加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鍾池、政治部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加勒萬河穀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穀地區,穀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能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占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軍據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穀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反擊: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曆了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自衛反擊戰(10月20日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盡管如此,周恩來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並為推動中印雙方沿著和平談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離開新德裏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書麵講話,指出兩國在邊界問題上可以找到六個共同點或接近點。他建議把共同點或接近點肯定下來,以便於兩國政府繼結商談。他提出的六點完全是對等的,沒有任何一方強加於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絕了中方這一建議。
  1960年6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麵政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
  在東段,印度派兵越過“麥線”,於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該線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則馬尼(沙則),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哨所。接著,8月25日印軍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在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製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對入侵中國邊境地區的印度軍隊的反擊作戰。中國伺印度接壤的邊界線(傳統習慣線)共約2000公裏,分西、中、東、三段。西段北起喀喇昆侖山口,南至西藏阿裏、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製區的拉達克和印度喜馬偕爾邦三地交界處;從這個交界處到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的交界處為中段;東段西起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原創】陳毅的黑手-揭開陳成為老總的畫皮之三而1948年5月“陳毅被調離”這件事更是晦莫如深,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豫東、濟南、淮海戰役期間,陳毅根本不在華野。而陳被調走的時候,老毛連催好幾次才離開。從上到下,陳在三野的時間是很短的,到後來竟成了三野的標誌,也是曆史原因造成的吧。建國後,老毛開始批教條主義,粟也開始為曆史上對陳的不恭付出了代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原創】陳毅的黑手-揭開陳成為老總的畫皮之二豫東戰役之後,粟裕以“軍事觀察家”名義,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評論該役勝利。由於粟裕隻是提到華野部隊而沒有提到中野部隊,當時在中野的陳毅大動肝火,說沒有我們中野的配合,你們也打不了勝仗,實際上此事與中野的幹係很小,就好象是遼沈戰役同淮海戰役關係那樣的。到了粟裕指揮打打濟南的時候,陳毅正在中野司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
[26]
[27]
[28]
[29]
[3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