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溝沉】打破封鎖 中印自衛反擊戰內幕之六
(2004-12-18 04:16:38)
下一個
加勒萬河穀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穀地區,穀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能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占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軍據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穀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穀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鍾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穀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鬥結束後,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穀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
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鬥。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裏防區。21日,擔負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於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裏紮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 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裏紮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鬥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裏加斯。巴裏加斯位於西藏阿裏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穀,距傳統習慣線18公裏,河穀寬200-300米,河穀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占領並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裏,殲滅巴裏加斯地區人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誌揮師南下,對阿裏之口、約山口、巴裏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裏,有的分隊兩次徒小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幹糧,忍饑耐寒,於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幹赫爾方向迂回印軍側後,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穀實施主攻,圍殲印軍於衛裏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紮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實實堤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衝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這次戰鬥斃、俘印軍多人,占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占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裏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後,收複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複了衛裏加斯、卡日果等地。衛裏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裏,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複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二、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鬥爭正處於十分有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製線各自後撤20公裏,脫離接觸。當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於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於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呼籲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麵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淩一方的,是友好協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讚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中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標榜的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局侵略的真麵目,進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複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後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成立了“應付緊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 ——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裏”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於提斯普爾。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於列城。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於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