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聖誕節,我走訪了王陽明故居

大地之晨 (2025-11-04 18:54:41) 評論 (0)

    浙江東部鬱鬱蔥蔥、層巒疊嶂的四明山北麓,有一條溪水從這裏流出,一路匯流成河,綿延幾百裏,連接波光粼粼的甬江,然後東歸煙波浩渺的大海。

這條大河就是浙東著名的姚江,而被姚江滋潤的那塊土地就是聞名遐邇的餘姚。餘姚雖然是個地級市,但在曆史上卻有多如繁星的名人生於斯長於斯,最有名的當數千古一聖王陽明了。

2014年12月25日,我出差寧波,當天辦完事已是下午四點多,已來不及趕回去了。

在寧波高鐵車站,我買了一張去餘姚的車票,決定去餘姚一遊,探訪一下王陽明的遺蹤。寧波距離餘姚大約50公裏,趁著夜色,半個小時不到,高鐵就將我送到了餘姚車站。

在車站上,熱情的當地人指點我,王陽明故居不必到鄉下尋找, 就在市中心,我聽了喜出望外。

在夜色的籠罩下,我沿著餘姚古城的解放路走,華燈初上,人來人往,因為是王陽明的故鄉,眼前的一切我倍感親切。

我走進一對四川小夫妻開的小飯館,隨便吃了一點,問起王陽明故居所在的位置,他們夫婦非常熱心,稱王陽明故居就在離此不到500米的陽明西路上,走過去不要十分鍾。

我根據他們夫婦的指點,一路走過去,在陽明西路的郵電賓館住了下來,隔壁就是王陽明故居,可惜晚上已關門了。

才晚上六點多,我踱出門外,意外發現餘姚書城就在郵電賓館的西側不遠的地方,我趕緊進去,盤桓半個多小時,買到一本《王陽明全書》。

回到賓館,我迫不及待地翻閱了一遍《王陽明全書》,對王陽明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1529年1月9日病逝於江西吉安。

他從小天智聰明,10歲隨父親進京,途經鎮江金山寺,在父親朋友的慫恿下,就寫出了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17歲,王陽明立下了一生的誌願:做聖賢。

在當年科舉時代,王陽明不是盡力去考個功名,而是想成為聖賢,還是非常罕見的。王陽明的家人、朋友不能理解,許多人認為他是好大喜功、癡人說夢,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王陽明一生都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並最後成為獨步千古、當之無愧的聖賢。

雖然立下了成為聖賢的誌向,但如何成為聖賢,王陽明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當時朝廷推崇的大儒朱熹提倡存天理、去人欲,認為拋棄人欲,追求天理,就能成為聖賢。朱熹的理論符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道統,深受統治者追捧。

起初王陽明對此理論很信奉,但如何得到天理,他又不知所雲。

18歲時,他從南昌回餘姚途中,巧遇一秀才同行,便請教他,如何成為聖賢,秀才給了四個字的答案:格物窮理。王陽明如獲至寶,但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他一直沒有能找到成為聖賢的方法。

在父親的敦促下,王陽明決定先考個功名再說。

於是21歲,他考中舉人。28歲,他考中進士,入朝為官。

他天性正直,看不慣宦官幹政,38歲時,因為上奏折彈劾當權宦官劉瑾而被廷杖四十,差點被打死,半年後被發配貴州龍場。

發配途中,劉瑾安排了殺手,王陽明脫下衣帽鞋襪,在錢塘江邊偽造了一個投水自殺的現場才得免。

在貴州龍場貶謫地,他找人做了一個石棺,每天忙完公務,他就坐在裏邊,冥思達旦。

二年後,他最終悟道,他悟到:天地聖賢之道,並非存在於萬物,也無須存在於萬物,天人本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呢?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了相同的詞語來描述這一瞬——頓悟,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從此誕生。

王陽明的心學基本的理論是知行合一,他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每個人都有他的天賦權利,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聖賢。王陽明的心學為近代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個性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為後來的康梁變法、辛亥革命作了理論準備。

合上王陽明的書,不覺已是晚上十一點,我趕緊睡覺。

第二天早上,七點多,我就起來了。

在郵電賓館匆匆吃了早餐,我就來到它南隔壁的王陽明故居。

王陽明的故居是一群青磚小瓦砌成的平房,四周被一白色圍牆圍住,正中有大門緊鎖。告示牌上顯示上午九點才開放。

我走過王陽明故居前的立有王陽明全身塑像的廣場,穿過鐫刻“新建伯”字樣的花崗岩砌成的牌樓,經過陽明西路,來到了龍泉山上。

拾級而上,左拐右轉,穿過眾多在山上散步鍛煉的人群,我終於來到了山頂。小時候,王陽明經常隨爺爺及後來成為狀元的父親王華到龍泉山上玩耍。

我從《王陽明全書》中得知,王陽明進城為官以後,逢年過節,他每次回家,都要帶上三五好友,上龍泉山小聚。

早期,王陽明喜歡詩文,故在故鄉的山上,多為和朋友唱和。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每次上龍泉山,主要向他的學生傳道、講習心學了。

王陽明早期有一個他最喜歡的學生即他的妹夫徐愛。他在王陽明被廷杖、貶謫貴州以後,毅然拜王陽明為師。

在王陽明隻用四十多天、沒有用朝廷一兵一卒平定南昌藩王叛亂回到家鄉後,徐愛率77人集體拜王陽明為師。

以徐愛為首編撰的記載王陽明言行的《傳習錄》後來風行海內外,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幾乎人手一冊。蔣介石當年在日本留學期間看到許多人手不釋卷讀《傳習錄》而感到十分驚訝。

在王陽明故居,我看到了許多他寫的詩詞及書信手跡的複製品。

王陽明的詩文堪稱一絕。他躲過宦官劉瑾的暗殺,南行途中,在福州郊外的寺中身處險境,然壯懷激烈,寫下一首讓我心底澄澈的不朽詩作: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

          月明飛錫下天風。

明代的文學家中,唯獨王陽明有三篇文章入選《古文觀止》。

王陽明的書法也是造詣驚人,明朝大書法家徐文長評價王陽明的書法時說:“王羲之是以書掩人,而王陽明是以人掩書”。        

在龍泉山最高處,有一亭,取名陽明亭,是為紀念王陽明而建,據說在原地,原來也有一個亭,王陽明當年帶著他的學生徐愛等人常在這裏講學。站在亭前,我請來自湖南的一位中年遊客為我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開始往山下走。上山時我是從山的南邊走的,下去時,我特地改在從北邊下。邊走邊欣賞沿路的風景,穿過大片的竹林,往下望去,山勢雄奇,景色宜人。

九點十分,我來到王陽明故居,沒有檢票的工作人員,隻有身穿製服的保安站在門口值勤。七八個遊客正在陸續進入大門。

王陽明故居是當地政府為了紀念王陽明,為了滿足海內外遊客的需要而於1980年代在王陽明當年生活的原址重新建起來的,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穿過大門,來到王陽明家的客廳前,隻見上麵有這樣一副對聯:

“溯姚江一派斯為正印,集心學大成共為宗師。”

在他的書房前有這樣一副對聯,也是後人對他的評價:

“興教育人千秋師表,經文緯武百代楷模。”

在王陽明故居第二進門的左側,是王陽明事跡的展示廳,用許多照片展示了王陽明從餘姚,到北京、南京、貴州、南昌、廣西的人生軌跡。

在展廳,我看到了王陽明貶謫貴州時,在貴州修文縣境內的當年他們住的山洞照片,王陽明當年稱之為“陽明小洞天”。

看到他在南昌平叛時,當年的寧王叛亂時所住的別墅影像。

也看到他在當年在江西吉安、福建南平、貴州橫山剿匪時舊地。

也看到他當年在餘姚、紹興、杭州、貴州、吉安等地辦書院、聚眾講學的遺跡。

在王陽明出生的瑞雲樓前,我停步不前,用手機拍了多張照片。

回顧王陽明的一生,我發現王陽明始終懷著普濟蒼生、匡扶社稷的壯誌和情懷,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展現出其光明峻偉的人格和氣節、坦蕩磊落的胸懷。

在“百死千難”中,他升華和提煉了生命和人生的智慧,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論。

王陽明集事功、道德、文章為一身,其影響早已超越了時代、跨越了國界,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王陽明心學最可貴的我認為是他的民主思想及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

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萬古長夜,他的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黑暗的的中世紀。他的思想又猶如一把火種,被後來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子、孫中山、黃興等薪火相傳,為蒙昧的國人作了思想啟蒙,最終促成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誕生。

上午十一點,當我戀戀不舍離開王陽明故居時,感到王陽明雖已遠去,仿佛還在身邊,他那自由的思想,猶如一道閃電,照亮了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