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秘訣:“堅強+睿智+積德”一個都不能少

Billzhou (2025-10-16 02:36:40) 評論 (3)

我的聊天圈子,有兩個可愛的香港長壽老人,一男一女,兩人都94歲了(1931生人),還熱衷於早間湊到我們的聊天圈子,說他們的年輕時的故事。令我充滿了好奇。

我喜歡觀察健康的長壽老人,尤其喜歡觀察他們的生命力的旺盛的背後原因。感覺兩位老人給我的印象是中氣十足,有心有力。我就說說他們的故事。



先說男的。

這位羅姓大哥是1949年,跟隨姐姐姐夫從上海跑到香港避難的。當年他正好18歲。

來港後沒想到,情況比在上海還要差。羅先生無奈隻好出去找事做。像什麼廚房的洗碗工;工地的搬運工;更抓過殯儀館拉屍體的汽車司機,甚至還在棺材裡睡過覺;到後來,自己掙了一點小錢,開了一間汽車維修行。好在遇到貴人相助,做了2年多的小老闆,掙到一些錢,直到40歲,手頭有了50萬港元積蓄才結婚生子。

我感覺他比50年代初,大陸的一些城市的父母還要辛苦很多,有一頓沒一頓(我就聽父母說過他們50年代初的一些故事)。有人說50年代初的香港市井社會,是“僧多粥少”,看來是真的。

現在想想:當年來港打拚的一代人,像香港首富李嘉誠,賭王何鴻燊,愛國商人霍英東,鄭裕彤,李兆基,包玉綱等人,還是非常辛苦的。就靠一些小錢,然後滾雪球式的發展。有些人憑藉貴人相助,以及自己的勤奮,發了家,致了富,就像我說的這位羅姓先生,吃了那麼多苦,才做個親力親為的小老闆,真是很不容易。

但也許就是這個吃苦的經歷,卻培育出羅先生的堅韌的顧家意誌,以及平日裡做事十分小心,說話客客氣氣,從不得罪人的長壽性格。哪怕在家裡,跟老婆偶爾吵架拌嘴,最後都是他的本事搞定老婆。

按他自己的話說,跟老婆沒有必要一般見識,大男人主義沒意思。“床頭吵架床尾和”是最好的。



後來他退休了。生活習慣還是有規有距,說話永遠客客氣氣,幾乎不發火。他跟我說,年輕時養成好習慣,影響人的一輩子,或勤快顧家,或懶惰瀟灑,結果完全不一樣。

比如“凡事小心謹慎”這個習慣,即使到他進入耄耋之年,他都沒有改變過。不要說別的,就是走路這種事情,每每走在街上,總是小心看路,從不著急,亦步亦趨,沒有摔過一次跤。

很多時候,我們聊完天,我主動陪他回家。看他一把年紀,我都好擔心路麵坑坑窪窪,不平,會影響到他的走路。但他似乎比我還熟悉路麵,令我驚訝不已。感覺陪他下樓梯,比我還要快。看他還挺得意的。

他時常告訴我:自己能做的,一定不要靠別人;因為人家幫你一次,你就懶惰一次。對自己其實沒有好處。能走盡量自己走,不要人家扶,小心就行。沖涼盡可能自己搞定 。

你難以想象:從他80歲開始,至今十年有餘,老倆口都是自己打理自己。也這麼過來了。

聽說他的女兒最近給老倆口請了一名印尼的外傭,但要12月才能到崗。我倒很想幫他做點廚房的事,過渡一下,他卻說“沒問題,他們扛得住”。

這就是倔強的香港老人。

都說香港老人壽命長。羅先生跟我說,要說香港老人壽命長,不外乎:一是香港公共醫療發達,隻要有一點不舒服,個個都喜歡看醫生,做手術,老老實實吃藥;二是香港人吃東西普遍比較清淡,衛生,很少大魚大肉重口味。相信都是原因。看來,房子大小不是決定長壽的重要因素。

但我想,羅先生的堅強、睿智的性格,應該是他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這個忠告對我的影響自然很大。

我在想:

這是否就是他至今仍可以獨立杵著拐杖走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或許堅強,睿智,小心,相信自己一定行,可以讓人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癒力。

再說說羅大哥的太太。羅太太是個樸素的廣東女子,沒有多少文化,跟著羅生一輩子,生了五個孩子,心直口快急性子,非常愛乾淨,也做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羅先生受太太愛乾淨的影響,也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他領我參觀他的居室,看東西擺放以及衛生情況,我自嘆不如,比我強多了。愛乾淨,是否也是長壽的一個原因?

其實,早年的香港人,與大陸人沒有兩樣,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我的記憶裡,早年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漫畫家豐子愷先生,以及京劇老生泰鬥孟小冬女士,50年代初,應該都是這種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人。

和所有早年來港找飯吃的一幫大陸人,羅先生的打拚經歷,算是早年生活在香港底層的年輕人的一個縮影。當年像他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感覺50年代初期的香港打工一族,他們的吃苦程度,一點不亞於我父母一代人在大陸城市為國家賣命。

有人說香港人特別吃得苦,從羅先生的打拚經歷,我基本知道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先苦後甜福氣好”。看羅先生今天這個耳聰目明,精神矍鑠的樣子,這句話套在他的頭上,還是恰如其分的。應該是中國民間的經驗總結和大概率現象。

再說女的。

這位王姓94歲的老婦人和羅先生一樣討人喜歡 。我很喜歡叫她蘭姐。

早年還是姑娘的時候,蘭姐就隨著大哥大姐坐著輪船,飄洋過海來到美國檀香山(聽說現在叫夏威夷)淘金,也做過很多事情。後來生活不習慣,她硬是耍著性子,不聽大哥弟弟的勸阻,一個人從美國跑回了香港,並在香港嫁人生兒育女。香港一住就是70多年。

後來我們熟了,我才知道她是廣東中山人。到美國檀香山打工從讚天祐時代就已經有悠久的歷史。早年到美國打工的中國人,一家帶一家,大的拖著小的,有錢的幫沒有錢的擔保,就像當今的福建人和浙江人喜歡到歐洲國家找錢一樣,已經成為風氣 。

我曾經問她:當年你一個人跑回香港,吃了那麼多苦,遭了那麼多罪,不後悔嗎?她說不後悔。回來是對的,雖然吃了不少苦,但離家鄉也更近了。感覺葉落歸根的傳統思想,在蘭姐的腦海中是深深地紮下了根 。而且特別愛國。

從蘭姐的行為,我可以猜測到:當年50年代初,有那麼多的科學家和知識份子,願意放棄優越的國外生活條件,毅然決然回國生活,這或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原始思想。看來張愛玲真是另類。

據蘭姐跟我說,她小時候是個很乖的,比一般同齡人更懂事的女孩。父親雖然是個富農,早年做牛生意,家裡的日子還是很不錯的,有吃有喝。兩個哥哥都念了私塾。

解放前,父親也很會做人。平日村裡,如果遇到紅白喜事,都會主動湊一份子,體現平等;如果是獨居老人,父親更是關心有加,經常噓寒問暖。在村裡享有很高的威望。

以至於中山解放的時候,解放軍要鬥地主富農,打土豪,分田地,她的父親在村民的請願下,沒有受到一點衝擊。這可是非常少有的事情。

我認為,是她父親早年做了很多善事,為求家族和後代,積了很多陰德。她也認為,她的父親不僅教她如何做人,傳承了好的秉性給她,令她後來為人父母,也得了父親的真傳。

比如她成家後,就很少跟婆婆鬧矛盾,她的男人都感到不可思議。據她自己說,和婆婆一次臉都沒有紅臉。都說華人社會,婆媳關係很難處理,更是家務難斷。

說來真的不容易。蘭姐在香港荃灣美孚新村居住的幾十年,就沒有和鄰居發生過一次口角和矛盾,關係好得不得了。

她的經驗就是:客氣,隨和,不多事,永遠不得罪人。但心裡卻是非常明白事理的。也懂得怎麼做。就像她父親一樣,溫和地掙錢;不顯山,不露水的掙錢,大家都舒服。

這或就是蘭姐的先天本事,更是蘭姐平日客氣待人,不多事,客客氣氣,隨和的品質,轉化成為一種積德,繼而成為長壽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