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這是我此前推演的第二個“100天”窗口期的“開窗日”,如願推演,烏克蘭似乎等來了戰略轉機。
上周,在特朗普含蓄發出美國將支持烏克蘭收複領土、援烏更強大武器等等“誇口”之後,截止2日,歐美多家軍事情報智庫密切關注美方動態,諸多最新戰況分析與評估的推文,主流觀點都是認為美國官員近期頻繁放風,稱美方將援助烏克蘭更強大武器及允許“打擊俄境深處能源基礎設施”,或者將在近期,變為事實。
其中,尤以美國副總統萬斯放風通過歐洲承擔費用和運輸,向烏克蘭轉讓戰斧導彈問題;特朗普的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放風,美國將授予烏克蘭更大的越境打擊權限問題,更是前所未有,似乎可以確認為美國升級援烏的重要信號。
當然,特朗普主要以要求歐洲“代購美國武器”進行曲線援烏,毫不掩飾從中賺錢,予人一貫的市儈外相,也就對他的口惠不實的援烏戰略表示極大疑惑和擔憂。
這樣,我們就需要重點觀察特朗普“第二次變臉”及援烏戰略、援烏“戰斧”導彈等重磅武器的三個問題。
一、特朗普援烏戰略是否具有誠意、美國是否確保“軟武器”援烏問題。
如是認真評估,即可發現,現在烏克蘭為“歐洲之盾”,背靠日漸“蘇醒”的富裕的歐洲,完全可以得到足夠資金和武器援助,確保戰爭消耗和繼續戰爭。
此外,歐洲還在就凍結莫斯科海外資金,以“俄人骨頭熬湯”援烏抗戰,更是跨進一步。
9月30日,隨著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歐盟順勢宣布使用冷凍俄海外資產衍生資金47億美元的援烏計劃,馮德萊恩明確指出要以20億歐元專項支援烏克蘭無人機生產。
10月1日,歐盟宣布援烏援烏總額約209億美元。
如此再加上北約、英、法、德、日本等拉姆施泰因援烏國家的援助,即便美國一毛不拔,也基本可以保障烏克蘭後續抗戰軍費。
就此可見,無論歐洲或者烏克蘭,他們迫切需要美援,並非需要美國“出資金出武器”,而是迫切需要得到美國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軟武器”。
此前,我在《俄烏戰爭觀察:特朗普“戰略變臉”詳解,烏克蘭高科技作戰蓄勢待發》專門介紹,美國援助烏克蘭武器主要包括兩個單元:
一是武器。
二是以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為核心的“軟武器”。
其中,美國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軟武器”,就是整合和“幾何倍增”北約綜合戰力的“靈魂資源”。
這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能夠研發各種先進新型戰機、火炮、坦克、導彈等,卻又很難獨立對抗莫斯科的“核心資源”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上台以後,歐美撕裂,歐洲急於構建自己獨立的安防體係及“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體係,評估建設期限為5-12年。
10月1日,法國軍隊攔截懸掛貝寧國旗的俄國“影子油輪”長灘島號,以斯沃爾瓦爾機場附近無人機飛行和電子騷擾事件,拘留該船長和大副。此舉為法國對俄“影子油輪”正麵衝突。
故而,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特朗普無論媾和莫斯科、壓縮援烏戰略和暫停援烏,歐洲和烏克蘭都是又哄又拉,各種忍氣吞聲。
如此回望拜登時代,美國援助武器數百億美元武器,援烏武器排位第一名,非常得力。
然而,拜登政府在三年“寬鬆時間”期間,老練有餘,作為平庸,尤其沒有足夠膽魄拍板決策確保“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配套援助到位,沒有放開烏克蘭以援烏武器打擊俄境目標權限等等,實際上對烏克蘭戰力形成很大限製和深遠的負麵影響。
回望俄烏戰爭過往,無論2022年秋冬的哈爾科夫-利曼反擊戰,2023年烏克蘭夏季大反攻,2024年夏秋烏克蘭對俄境實施“深度打擊”等等,烏克蘭都是在歐美援助下取得較大戰場收益,剛剛看到勝利曙光,卻又為白宮諸多顧慮,以美援“軟武器”及限製“戰略權限”等等羈絆手腳,屢次予敵喘息機會而功虧一簣。
現代武器軍援,不是傳統武器軍援,僅是援助槍炮和彈藥,受援方即可稍微學習,可以自行使用;而是需要配套“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才能夠真正發揮威力。
其中,2022年秋冬,烏克蘭發起哈爾科夫-利曼反擊戰,沒有得到歐美足夠援助,難以繼續攻勢和擴大戰果,俄軍得以順勢完成赫爾鬆戰略撤退及重點部署頓巴斯戰場攻勢,使得烏克蘭的勝利變成了一鍋“夾生飯”。
烏克蘭因此在頓巴斯戰場遭到極大戰略被動。
2023年春夏,烏克蘭發起大反攻,開辟“羅布坦尼凸出部”,完全可以憑借歐美援助遠程武器及“軟武器”發起“深度作戰”,截斷俄軍亞速海沿岸走廊,撕裂頓巴斯戰場與紮波羅熱戰場。
然而,同樣因為沒有得到美方“軟武器”支持,烏克蘭難以遠程打擊反製俄軍,隻能以地麵突擊等落後戰法進行地麵反攻。
最終,烏克蘭傷亡慘重,反攻失敗。
2024年夏秋,烏克蘭抗戰進入低潮。
就此,拜登政府加碼援烏重磅武器,支持烏克蘭對俄境實施“深度打擊”。
這一輪援助確實鼓舞人心,烏克蘭得到歐美援助F-16戰機、ATACMS導彈、暴風陰影導彈等武器,偶有幾次重大戰績。
然而,烏克蘭堪堪“戰略翻身”,卻又遭遇拜登政府各種嚴格限製“跨境打擊”,戰局如此震蕩綿延至特朗普上台了,烏克蘭抗戰也就隻能較長時間在“低潮區間”徘徊。
綜上所述,清晰可見,拜登團隊的援烏戰略始終存在猶豫不絕、過度謹慎等“漏點”,為烏克蘭抗戰形成重大負麵影響。
無疑,如今的特朗普如是真敢簽字,支持和放開烏克蘭越境打擊俄境目標、通過第三方轉讓戰斧導彈直接威脅莫斯科、支持烏克蘭轉入戰略反攻,那麽,他在援烏抗俄的戰略麵上的成就,當然也就可能遠超拜登。
飛行中的戰斧導彈。
對比文前圖,“戰斧導彈”與Eram導彈、ATACMS導彈、暴風陰影導彈的比較圖。
二,了解以上情況,再說“戰斧”導彈問題。
“戰斧”導彈為美軍現役通用多用途全天候亞音速巡航導彈,可從飛機、潛艇、軍艦、陸基發射,運載450公斤彈頭,射程為2500公裏,以低空+機載傳感器+時速880公裏等規避空防和打擊目標。
與此前暴風陰影導彈及頭皮導彈、ATACMS導彈、ERAM導彈等不同,“戰斧”導彈射程遠、精確高、威力大,可謂歐美現役導彈“大哥大”。
參考文前地圖,美援“戰斧”導彈和“軟武器”等等如是到位,投入實戰,俄境發達地區之90%的國土,都將暴露在烏克蘭“重拳”之下。
如此,烏克蘭理論上即可直接攻擊俄軍遠置羅斯托夫、別爾哥樂德等俄境縱深的戰略級別的指揮中心、彈藥庫、製造導彈和無人機的軍事生產基、煉油廠及相關設施,從而打破俄軍目前的戰略結構、軍事布局及戰爭節奏。
甚至,如澤連斯基所言,烏克蘭一旦以“戰斧”導彈攻擊莫斯科,莫斯科高層都將“不知道他們最近的防空洞在哪裏”。
如此重大戰略威脅,莫斯科在宣傳“戰斧”導彈無關大局同時,更是高聲尖叫“戰爭升級”,威脅美國此舉為“越過紅線及對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幹涉”。
莫斯科如此“尖叫”,其實在此前歐美援烏Himars火箭發射器、主戰坦克、暴風陰影及頭皮導彈、ATACMS導彈等重磅武器之時,都有發生。
事實上,“戰斧”導彈進入烏克蘭,從導彈本身操控及極端苛刻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保障條件而言,烏軍絕無可能獨立操控導彈,必須要高度依賴美國專業人員完成發射。
簡而言之,“戰斧”導彈確實能夠重大威脅莫斯科。
同時,美國“戰斧”導彈每年生產50-70枚,產量有限,還要分散用於東亞、東南亞、中東、歐洲等,故而援烏數量更加有限,很難對莫斯科形成“導彈優勢”;如此,再加上美國高度掌控“戰斧”導彈的操控及戰略威脅,烏克蘭幾無獨立操控投入實戰可能。
故而,與很多挺烏公號比較樂觀的“戰斧解放烏克蘭”的觀點不同。
我個人認為,美援烏克蘭“戰斧”導彈更多處於政治考量,而非真要投入實戰,尋求快速結束戰爭;而是更像特朗普為了斡旋和敷衍歐洲及烏克蘭、繼續騎牆取巧,繼而壓迫莫斯科進入談判軌道的重磅“籌碼”。
這是特朗普精明之處。
三、俄烏戰爭陷入僵局,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存在極大變數。
俄烏戰爭延續到了2025年秋冬季,繼續形成以俄軍為攻勢作戰的烏東戰場;以烏克蘭“深度戰爭”及遠程精確打擊為主的非對稱攻勢等兩個單元。
目前,受國際政治動蕩、烏克蘭氣候及自然條件影響,俄烏雙方攻擊和機動勢能不足,戰爭整體陷入僵局。
但是,從兩個戰場單元去看,卻又出現兩個較大異動。
一是10月1日,俄軍最新戰報稱,用於恰西夫亞爾戰場的精銳第98空突師正在調往赫爾鬆後方,擔任協防和就地休整、補充。
在2023年-2025年,俄軍第98空突師在突擊巴赫摩特-恰西夫亞爾戰場的作戰中,一直為俄軍主要保障兵員及物資補充、擔負主要方向攻擊的精銳部隊。
如今,這支俄軍主力居然調離戰場,可以簡明理解俄軍在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波克羅夫斯克戰場至關重要的銜接部,疲於作戰,缺乏足夠的保障兵員及物資補充能力。
繼而推測,俄軍或迫於自然條件及戰爭耗損,放緩攻勢,至少延續至2026春季戰爭期間,俄軍常規攻勢不可能對烏克蘭之波克羅夫斯克城防、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防線等形成直接威脅。
俄軍小部隊訓練騎兵突擊,這是我一直感到不可理喻和不采信的資訊,然而,這在很多俄烏及歐洲媒體報道,居然是事實。
當然,俄軍在戰場出現騎兵,並非雞血文章描繪那種俄軍落後,發起“騎兵連衝鋒”,而是俄軍“無人機部隊”以此為載具,在前線機動進行“無人機作戰”。
二是8月至今,截止10月2日,烏克蘭針對俄油氣企業及基礎設施的“深度打擊”非常活躍,有效破壞了莫斯科“戰時堡壘經濟”運營。
遠程無人機轟炸,這是烏克蘭反製俄軍攻勢的主要戰略手段。
截至9月28日,由於烏克蘭無人機活躍出擊及有效的、針對性打擊,俄全國煉油產能頻繁受創,如今每天減產超過34萬噸,總產量非正常地降低了38%。
(不完全統計,俄國2025年煉油總產能將減產達1.269億噸,為預計全年總產能的3.169億噸的40.5%。)
其中,俄西部地區的9月汽油產量更是達到了曆史新低。如此窘境,使得諸多相近戰場的克裏米亞、羅斯托夫、別爾哥樂德等地區,已經出現民用油荒及配額供油情況。
就此,莫斯科現在隻能以放棄石油出口賺取軍費為代價,每月從西伯利亞煉油企業抽調超過15萬噸汽油,以緩解西部地區用油危機及保障戰爭油料消耗。
綜上所述,在我的此前推演框架,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應該在10-11月完成。這樣,無論“戰斧”導彈是否部署到位,無論是否象征性投入實戰,以及無論美國是否授予烏克蘭更大越境打擊權限,都不會深層影響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走向,也絕無可能在2026年春夏以前為戰爭劃上句號。
最終,我們還是需要重點關注兩點。
烏克蘭以機動防禦彈性維持的烏東戰線及波克羅夫斯克防線、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是否還在烏軍手裏。
烏克蘭能否維持高頻率高精度的遠程無人機打擊,持續重創俄國油氣企業及基礎設施,使得俄全國年煉油總產能減產達1.6億噸,減產超過50%,這樣,莫斯科背負戰爭用油、生產和生活用油、維持“戰時堡壘經濟”出口賺取軍費用油等等負擔,有如矬子“新婚”,滿懷希望地扛住啞鈴,舉重跳炕……
一二三,嘿。
一二三,嘿。
嘿到最後,矬子縱然雄心萬丈,上不了炕,隻能妥協現實。
作者: 流浪的橡樹
援烏“戰斧”導彈的影響,俄烏冬季鬥法和“矬子跳床”
sandstone2 (2025-10-16 05:01:22) 評論 (0)10月2日,這是我此前推演的第二個“100天”窗口期的“開窗日”,如願推演,烏克蘭似乎等來了戰略轉機。
上周,在特朗普含蓄發出美國將支持烏克蘭收複領土、援烏更強大武器等等“誇口”之後,截止2日,歐美多家軍事情報智庫密切關注美方動態,諸多最新戰況分析與評估的推文,主流觀點都是認為美國官員近期頻繁放風,稱美方將援助烏克蘭更強大武器及允許“打擊俄境深處能源基礎設施”,或者將在近期,變為事實。
其中,尤以美國副總統萬斯放風通過歐洲承擔費用和運輸,向烏克蘭轉讓戰斧導彈問題;特朗普的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放風,美國將授予烏克蘭更大的越境打擊權限問題,更是前所未有,似乎可以確認為美國升級援烏的重要信號。
當然,特朗普主要以要求歐洲“代購美國武器”進行曲線援烏,毫不掩飾從中賺錢,予人一貫的市儈外相,也就對他的口惠不實的援烏戰略表示極大疑惑和擔憂。
這樣,我們就需要重點觀察特朗普“第二次變臉”及援烏戰略、援烏“戰斧”導彈等重磅武器的三個問題。
一、特朗普援烏戰略是否具有誠意、美國是否確保“軟武器”援烏問題。
如是認真評估,即可發現,現在烏克蘭為“歐洲之盾”,背靠日漸“蘇醒”的富裕的歐洲,完全可以得到足夠資金和武器援助,確保戰爭消耗和繼續戰爭。
此外,歐洲還在就凍結莫斯科海外資金,以“俄人骨頭熬湯”援烏抗戰,更是跨進一步。
9月30日,隨著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歐盟順勢宣布使用冷凍俄海外資產衍生資金47億美元的援烏計劃,馮德萊恩明確指出要以20億歐元專項支援烏克蘭無人機生產。
10月1日,歐盟宣布援烏援烏總額約209億美元。
如此再加上北約、英、法、德、日本等拉姆施泰因援烏國家的援助,即便美國一毛不拔,也基本可以保障烏克蘭後續抗戰軍費。
就此可見,無論歐洲或者烏克蘭,他們迫切需要美援,並非需要美國“出資金出武器”,而是迫切需要得到美國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軟武器”。
此前,我在《俄烏戰爭觀察:特朗普“戰略變臉”詳解,烏克蘭高科技作戰蓄勢待發》專門介紹,美國援助烏克蘭武器主要包括兩個單元:
一是武器。
二是以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為核心的“軟武器”。
其中,美國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軟武器”,就是整合和“幾何倍增”北約綜合戰力的“靈魂資源”。
這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能夠研發各種先進新型戰機、火炮、坦克、導彈等,卻又很難獨立對抗莫斯科的“核心資源”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上台以後,歐美撕裂,歐洲急於構建自己獨立的安防體係及“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體係,評估建設期限為5-12年。
10月1日,法國軍隊攔截懸掛貝寧國旗的俄國“影子油輪”長灘島號,以斯沃爾瓦爾機場附近無人機飛行和電子騷擾事件,拘留該船長和大副。此舉為法國對俄“影子油輪”正麵衝突。
故而,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特朗普無論媾和莫斯科、壓縮援烏戰略和暫停援烏,歐洲和烏克蘭都是又哄又拉,各種忍氣吞聲。
如此回望拜登時代,美國援助武器數百億美元武器,援烏武器排位第一名,非常得力。
然而,拜登政府在三年“寬鬆時間”期間,老練有餘,作為平庸,尤其沒有足夠膽魄拍板決策確保“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等配套援助到位,沒有放開烏克蘭以援烏武器打擊俄境目標權限等等,實際上對烏克蘭戰力形成很大限製和深遠的負麵影響。
回望俄烏戰爭過往,無論2022年秋冬的哈爾科夫-利曼反擊戰,2023年烏克蘭夏季大反攻,2024年夏秋烏克蘭對俄境實施“深度打擊”等等,烏克蘭都是在歐美援助下取得較大戰場收益,剛剛看到勝利曙光,卻又為白宮諸多顧慮,以美援“軟武器”及限製“戰略權限”等等羈絆手腳,屢次予敵喘息機會而功虧一簣。
現代武器軍援,不是傳統武器軍援,僅是援助槍炮和彈藥,受援方即可稍微學習,可以自行使用;而是需要配套“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才能夠真正發揮威力。
其中,2022年秋冬,烏克蘭發起哈爾科夫-利曼反擊戰,沒有得到歐美足夠援助,難以繼續攻勢和擴大戰果,俄軍得以順勢完成赫爾鬆戰略撤退及重點部署頓巴斯戰場攻勢,使得烏克蘭的勝利變成了一鍋“夾生飯”。
烏克蘭因此在頓巴斯戰場遭到極大戰略被動。
2023年春夏,烏克蘭發起大反攻,開辟“羅布坦尼凸出部”,完全可以憑借歐美援助遠程武器及“軟武器”發起“深度作戰”,截斷俄軍亞速海沿岸走廊,撕裂頓巴斯戰場與紮波羅熱戰場。
然而,同樣因為沒有得到美方“軟武器”支持,烏克蘭難以遠程打擊反製俄軍,隻能以地麵突擊等落後戰法進行地麵反攻。
最終,烏克蘭傷亡慘重,反攻失敗。
2024年夏秋,烏克蘭抗戰進入低潮。
就此,拜登政府加碼援烏重磅武器,支持烏克蘭對俄境實施“深度打擊”。
這一輪援助確實鼓舞人心,烏克蘭得到歐美援助F-16戰機、ATACMS導彈、暴風陰影導彈等武器,偶有幾次重大戰績。
然而,烏克蘭堪堪“戰略翻身”,卻又遭遇拜登政府各種嚴格限製“跨境打擊”,戰局如此震蕩綿延至特朗普上台了,烏克蘭抗戰也就隻能較長時間在“低潮區間”徘徊。
綜上所述,清晰可見,拜登團隊的援烏戰略始終存在猶豫不絕、過度謹慎等“漏點”,為烏克蘭抗戰形成重大負麵影響。
無疑,如今的特朗普如是真敢簽字,支持和放開烏克蘭越境打擊俄境目標、通過第三方轉讓戰斧導彈直接威脅莫斯科、支持烏克蘭轉入戰略反攻,那麽,他在援烏抗俄的戰略麵上的成就,當然也就可能遠超拜登。
飛行中的戰斧導彈。
對比文前圖,“戰斧導彈”與Eram導彈、ATACMS導彈、暴風陰影導彈的比較圖。
二,了解以上情況,再說“戰斧”導彈問題。
“戰斧”導彈為美軍現役通用多用途全天候亞音速巡航導彈,可從飛機、潛艇、軍艦、陸基發射,運載450公斤彈頭,射程為2500公裏,以低空+機載傳感器+時速880公裏等規避空防和打擊目標。
與此前暴風陰影導彈及頭皮導彈、ATACMS導彈、ERAM導彈等不同,“戰斧”導彈射程遠、精確高、威力大,可謂歐美現役導彈“大哥大”。
參考文前地圖,美援“戰斧”導彈和“軟武器”等等如是到位,投入實戰,俄境發達地區之90%的國土,都將暴露在烏克蘭“重拳”之下。
如此,烏克蘭理論上即可直接攻擊俄軍遠置羅斯托夫、別爾哥樂德等俄境縱深的戰略級別的指揮中心、彈藥庫、製造導彈和無人機的軍事生產基、煉油廠及相關設施,從而打破俄軍目前的戰略結構、軍事布局及戰爭節奏。
甚至,如澤連斯基所言,烏克蘭一旦以“戰斧”導彈攻擊莫斯科,莫斯科高層都將“不知道他們最近的防空洞在哪裏”。
如此重大戰略威脅,莫斯科在宣傳“戰斧”導彈無關大局同時,更是高聲尖叫“戰爭升級”,威脅美國此舉為“越過紅線及對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幹涉”。
莫斯科如此“尖叫”,其實在此前歐美援烏Himars火箭發射器、主戰坦克、暴風陰影及頭皮導彈、ATACMS導彈等重磅武器之時,都有發生。
事實上,“戰斧”導彈進入烏克蘭,從導彈本身操控及極端苛刻的“天基ISR體係、星鏈和情報資源”等保障條件而言,烏軍絕無可能獨立操控導彈,必須要高度依賴美國專業人員完成發射。
簡而言之,“戰斧”導彈確實能夠重大威脅莫斯科。
同時,美國“戰斧”導彈每年生產50-70枚,產量有限,還要分散用於東亞、東南亞、中東、歐洲等,故而援烏數量更加有限,很難對莫斯科形成“導彈優勢”;如此,再加上美國高度掌控“戰斧”導彈的操控及戰略威脅,烏克蘭幾無獨立操控投入實戰可能。
故而,與很多挺烏公號比較樂觀的“戰斧解放烏克蘭”的觀點不同。
我個人認為,美援烏克蘭“戰斧”導彈更多處於政治考量,而非真要投入實戰,尋求快速結束戰爭;而是更像特朗普為了斡旋和敷衍歐洲及烏克蘭、繼續騎牆取巧,繼而壓迫莫斯科進入談判軌道的重磅“籌碼”。
這是特朗普精明之處。
三、俄烏戰爭陷入僵局,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存在極大變數。
俄烏戰爭延續到了2025年秋冬季,繼續形成以俄軍為攻勢作戰的烏東戰場;以烏克蘭“深度戰爭”及遠程精確打擊為主的非對稱攻勢等兩個單元。
目前,受國際政治動蕩、烏克蘭氣候及自然條件影響,俄烏雙方攻擊和機動勢能不足,戰爭整體陷入僵局。
但是,從兩個戰場單元去看,卻又出現兩個較大異動。
一是10月1日,俄軍最新戰報稱,用於恰西夫亞爾戰場的精銳第98空突師正在調往赫爾鬆後方,擔任協防和就地休整、補充。
在2023年-2025年,俄軍第98空突師在突擊巴赫摩特-恰西夫亞爾戰場的作戰中,一直為俄軍主要保障兵員及物資補充、擔負主要方向攻擊的精銳部隊。
如今,這支俄軍主力居然調離戰場,可以簡明理解俄軍在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波克羅夫斯克戰場至關重要的銜接部,疲於作戰,缺乏足夠的保障兵員及物資補充能力。
繼而推測,俄軍或迫於自然條件及戰爭耗損,放緩攻勢,至少延續至2026春季戰爭期間,俄軍常規攻勢不可能對烏克蘭之波克羅夫斯克城防、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防線等形成直接威脅。
俄軍小部隊訓練騎兵突擊,這是我一直感到不可理喻和不采信的資訊,然而,這在很多俄烏及歐洲媒體報道,居然是事實。
當然,俄軍在戰場出現騎兵,並非雞血文章描繪那種俄軍落後,發起“騎兵連衝鋒”,而是俄軍“無人機部隊”以此為載具,在前線機動進行“無人機作戰”。
二是8月至今,截止10月2日,烏克蘭針對俄油氣企業及基礎設施的“深度打擊”非常活躍,有效破壞了莫斯科“戰時堡壘經濟”運營。
遠程無人機轟炸,這是烏克蘭反製俄軍攻勢的主要戰略手段。
截至9月28日,由於烏克蘭無人機活躍出擊及有效的、針對性打擊,俄全國煉油產能頻繁受創,如今每天減產超過34萬噸,總產量非正常地降低了38%。
(不完全統計,俄國2025年煉油總產能將減產達1.269億噸,為預計全年總產能的3.169億噸的40.5%。)
其中,俄西部地區的9月汽油產量更是達到了曆史新低。如此窘境,使得諸多相近戰場的克裏米亞、羅斯托夫、別爾哥樂德等地區,已經出現民用油荒及配額供油情況。
就此,莫斯科現在隻能以放棄石油出口賺取軍費為代價,每月從西伯利亞煉油企業抽調超過15萬噸汽油,以緩解西部地區用油危機及保障戰爭油料消耗。
綜上所述,在我的此前推演框架,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應該在10-11月完成。這樣,無論“戰斧”導彈是否部署到位,無論是否象征性投入實戰,以及無論美國是否授予烏克蘭更大越境打擊權限,都不會深層影響特朗普“第二次戰略變臉”走向,也絕無可能在2026年春夏以前為戰爭劃上句號。
最終,我們還是需要重點關注兩點。
烏克蘭以機動防禦彈性維持的烏東戰線及波克羅夫斯克防線、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群,是否還在烏軍手裏。
烏克蘭能否維持高頻率高精度的遠程無人機打擊,持續重創俄國油氣企業及基礎設施,使得俄全國年煉油總產能減產達1.6億噸,減產超過50%,這樣,莫斯科背負戰爭用油、生產和生活用油、維持“戰時堡壘經濟”出口賺取軍費用油等等負擔,有如矬子“新婚”,滿懷希望地扛住啞鈴,舉重跳炕……
一二三,嘿。
一二三,嘿。
嘿到最後,矬子縱然雄心萬丈,上不了炕,隻能妥協現實。
作者: 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