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蘭聽風

鈴蘭聽風 名博

他能讀懂雨傘下我的唇語

鈴蘭聽風 (2025-10-12 08:10:29) 評論 (3)


周三臨睡前, 讀了清代宣鼎著的記事體《夜雨秋燈錄》其中第四卷的香妮兒.

對法國曆史學家 Regine Pernound 說的一句話 “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戲劇性, 向來如此”, 以及, 馬克·吐溫的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心有戚戚焉. 2025 諾貝爾醫學獎出爐之時, 共同獲獎的美日三位科學家, 其中, Fred Ramsdell 正在沒有訊號的雪山 hiking, 不知自己獲獎; Mary E. Brunkow 將諾貝爾委員會的來電當成騷擾 / 垃圾電話, 沒接, 直至美聯社攝影記者半夜三更追訪到她在西雅圖的家, 在狗狗的叫聲中, 半醒半夢得悉喜訊.

周五黃昏, 下班交通繁忙的時段, 我行在仄仄的街巷, 走入霏霏, 在一個 4-way stop 的路口止步, 伸手示意右前方的車輛先行, 他手語回複, 讓我先行. 我一邊疾速穿過小街, 一邊揮手致謝, 頗為篤定他能讀懂雨傘下我的唇語: Thank you!

聽聽 ~ ~ 秋風來了, 秋雨也來. 撲天而來的雨, 淋淋漓漓, 下在詩韻鋪滿的土地上, 濕潤從腳底向軀體恣意漫漶. 風急, 雨亦急; 風緩, 雨亦緩, 風和雨這天造地設的一對兒, 在天地間的舞台上, 跳起舞來, 相擁, 閃視,  扭頭, 下腰, 伸腿, 橫掃出萬種風情, Slow Slow Quick Quick Slow. 如斯貓行蟹步, 蟹行貓步, 隻能是 Tango.

夜幕漸漸低垂, 恬靜籠罩大地. 我在鈴蘭小廚淘米, 洗菜 … 拍, 切, 剁, 刨, 剜 ... 煲湯, 蒸魚, 炒蛋, 以一桌私房菜話寒露. 一盤盤菜, 一碗碗湯, 一杯杯酒, 盛著花心思 + 小情緒, 無一不洇染 grateful 的況味, 忘了年將盡. 無論在外麵的餐館還是家宴, 飯桌上若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在滑手機, 於我, 算是一場充斥塑料味兒的相聚. 慶幸家人和朋友沒有給我沮喪的時刻, 丫頭是體麵的丫頭, 廚娘也是有格調的廚娘. 飲飲食食, 一頓又一頓, 一年又一年, 心軟的心更軟, 友情老了, 親情老了, 唯感覺不老.

“若我看倦了風景, 走累了路. 你是否, 願意變成酒色的石頭, 讓我把餘生靠一靠” ---- 簡媜《胭脂盆地》. 貓睡了, 魚睡了, 探戈未眠. 飄飄搖搖的風, 總是一介坦蕩地盤旋, 不讓小雨唱獨角戲; 淅淅瀝瀝的雨, 總是夜裏來, 不讓風兒跳一個人的探戈. So darling, stand by me, let’s Ta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