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重男輕女跟中國的還是不同的

柿子樹 (2025-10-12 12:21:47) 評論 (0)

最近讀了這本暢銷小說“THEWOMEN”BY KRISTIN HANNAH。主人公·FRANKIE是個加州富商女,家裏臨海豪宅有麵英雄牆,掛著好幾代從軍的家族成員英雄照片,都是男性。哥哥海軍學院畢業趕上越戰去了戰場陣亡了。FRANKIE 20出頭,剛從護士學校畢業,充滿了理想主義,被人啟發說女人也可以做英雄,被激勵下加入了軍隊去戰地醫院當護士。戰場是殘酷的,她在那兩年裏,每天都看著年輕的士兵受傷和死亡,還有越南老百姓的傷亡,包括嬰兒在她手裏死去。等她退伍回到美國,迎接她的卻不是英雄的待遇。相反,美國大眾反越戰情緒高昂,對越戰退伍軍人充滿敵意。而且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有女人在戰場。軍人在越南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家打仗,回國後被鄙視為殺嬰者。FRANKIE的父母愛麵子,告訴鄰居FRANKIE去意大利讀書兩年。FRANKIE患了創傷綜合症,加上被已婚渣男欺騙感情,奔潰了。住院治療後她慢慢認識找到自己,療愈了內心創傷,並幫助跟她一樣的有創傷綜合征的越戰女兵,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她戰地的兩個好友給了她支持鼓勵幫助,但是自己的路還是她自己走出來了。

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女性的身份掙紮,戰爭的殘酷,友情,愛情,背叛,創傷,救贖,涵蓋了很多。確實是感人的故事,很美國,拍成電影應該也會很好看。如果我20多歲讀這本書,肯定會感動得掉眼淚。但是作為經曆了世事的人,我覺得這像是個玻璃城堡。FRANKIE 的痛苦當然是是真實的。作為一個富裕環境裏長大的傻白甜,她懷著理想主義情懷去參軍,殘酷的戰爭給了她當頭一棒;退役後不被嘉獎反而被踩壓又是一棒;感情錯付是第三棒。一棒棒打來,本是溫室裏的一朵花,哪裏受得了。她最後在蒙塔納州買了個農場,為跟她有相似經曆的退伍女兵提供一個棲息療愈的場所。書裏的痛苦大部分都圍繞著PTSD 不被理解認同的苦。

你說她父母對她不好嗎?他們為上戰場的兒子為榮,為女兒感到羞恥。在那個年代,他們局限於當時的文化,是維護對男女固定角色的認同。有多少父母能超越自己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呢?他們對Frankie的期待,是希望她走傳統的路相夫教子,希望她過一個輕鬆舒適的生活,是他們認為的為她好。我當年fellowship畢業時的導師,是個德國老頭,給我的畢業贈言就是讓男人去賺錢,不要太累了。對這個女兒,他們雖然沒能共情,但是一直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家人的陪伴。當Frankie要自己住的時候,她母親給她準備帶院子的房子,裝修家具都齊備,連衣櫥裏都掛滿衣服。她自殺未遂的時候,是父母送她去醫院。她買農場的資金,也是父母的。所以她一輩子都不用為生計操心。另外,美國大環境富裕,容易生活。她離家出走一段時間,女友的農場收留了她,她有一技之長,找個工作就很容易養活自己。設想要是一個家境不好的女人,沒有父母支持,沒有一技之長,那苦難,首先就是生活呀。

不久前讀了蔡崇達的幾本小說:命運,芬芳。閩南農村裏的婦女,幾代人都是為了生存在勞作。生活艱苦,困難一個接一個,但是她們忍耐著,勞作著,那麽堅韌,那種苦難裏為了活下去而展示的生命力,跟大地一樣堅實。在中國呀,活著都是要努力的。為活著付出太多,就沒有多少地方讓情感奔潰了。當然也可能是中國人多,主動被動到處都有人跟你說話交流,缺乏自己的空間,反而不容易精神崩潰。

FRANKIE家的重男輕女,雖然也有父母麵子問題,但是跟中國的重男輕女,還是不一樣的。苦難裏的中國家庭,那是要剝削女性來供養男性的。是視女性地位價值低於男性的等級社會的產物,要殘酷多了。

好在世界在變化,現在美國的女性,早已不受限於家庭了。而在大國,由於一胎化的結果,年輕人都寶貴了。就是女兒,也大多被家庭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