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聽診器之父——萊奈克(上)

專業流浪,職業要飯,業餘寫作。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十八世紀之前,醫生們還沒有聽診器。對於大多數醫生來說,特別是內科醫生,聽診器絕對不是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而是他們朝夕相伴的搭檔,一對形影不離的愛人,一位情同手足的摯友知己。通過聽診器才使得他們能夠獲得患者的呼吸係統,心血管係統以及消化係統病變的許多珍貴情報,有效地幫助了對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診斷。小小的聽診器讓患者們感到神奇,也讓醫生們感到可親可靠,即使在現代化診斷儀器層出不窮的今天,醫生們依然難以舍棄那副心愛的聽診器,對它一往情深,永遠會珍藏著一副自己不經常使用的聽診器。

幾乎每一位學習過診斷學的醫學生都很熟悉臨床體檢的四大步驟,視、觸、叩、聽,這裏的聽就是聽診,需要借助聽診器來完成,它在診斷學裏又被稱為間接聽診法。可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想到診斷學裏的“四診”排列順序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麽聽診會被排在最後。對於醫學校灌輸的這些知識隻是很自然地接受,進而去熟練應用它,甚至從未想過要去了解臨床聽診和聽診器從誕生到今天所經曆的漫長曆史。老一輩人會很敷衍地把聽診器稱為“聽筒”,哪怕是現在,依然有人這樣稱呼它,也許被這樣隨意,不受尊重地稱呼著恰恰是想去說明聽診器那簡陋的身世吧,它的發明者萊奈克,它是醫學發展史上一位年輕有為的臨床醫生,對醫學診斷學的特殊貢獻,我覺得大家有必要去記住他。



(風流倜儻的帥哥萊奈克,他的模樣是不是能迷倒一群小姑娘?)

瑞奈.萊奈克出生在1781年法國一個叫吉拜爾(Quim-per)的古老的小城。這小家夥剛一出生就顯示出了和其他孩子的與眾不同,遺傳了母親的先天不足,他十分瘦弱、經常生病、體質極差,相比同齡的孩子,他長得很小,哪怕是成年以後個子也不高,據說還不到1.60米。

在他六歲那年,他的母親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的父親便把他送去了叔父居洛木.萊奈克那裏寄養。居洛木是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一位醫術精湛的著名教授,早年在巴黎學習醫學,還曾去德國進修過,後畢業於久負盛名的蒙皮利埃大學醫學院。居洛木不但是位仁慈的長者,對萊奈克也關愛有加,盡管他少年時代很喜歡機械工程學,在叔父的影響和指導下,年僅14歲的他還是聽了叔叔的話選擇了醫學,進入南特大學開始學習醫學。他雖然身體弱不禁風,卻對醫學知識如饑似渴,小小年紀已經表現出少有的天賦。他除了普通的醫學課程外,還選修了化學和物理,拉丁文和希臘文,更為有意思的是,他在課餘還能擠出額外時間學習吹奏長笛。那支長笛,讓他在音樂的世界裏如醉如癡,不僅給了他許多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還使他領略到了不同的單調,音質和音色的無比美妙。

他與叔父在一起生活的這段時間裏,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時局動亂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南特市。十一年後,也就是1799年,大革命的風暴才終於趨於平息,法國出現了短時期的安定,到了1801年四月,這個時候萊奈克已經20歲了,他在叔父的鼓勵下,花了整整十天的時間步行200英裏到了巴黎。他如願以償進入了著名的夏瑞特醫院(Charite Hoapital)所辦的醫學院,拿破化的好友兼私人醫生 ,46歲的著名內科學家科維薩(Jean Nicolas Corvisart)的高徒。

科維薩對這位個子不高、外表文弱,成績卻十分出眾的學生頗為賞識。他對萊奈克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向他傳授了奧地利醫生歐文布魯格(Leopold von Auenbruggcr 1722_1809)在40多年前所發明的臨床叩診技術。這是西方醫學史上第一次有意識地,係統地采用“物理探索”的手段,通過叩擊體表部位產生不同回聲,對疾病進行客觀而準確的定位診斷。

在歐文布魯格之前,從古希臘時代到十八世紀中葉的兩千多年裏,西方醫學始終遵循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所提倡的臨床醫學傳統。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強調充分運用醫生的各種感官,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和味覺,特別是視覺觀察,對病人的所有臨床征象進行細致,周密的檢查,然後通過理性的推測做出合理的診斷。但由於長期受到“體液病理”觀念的影響,醫學界對於疾病與特殊髒器之間的關係缺乏了解,所以對疾病的診斷也常常缺乏準確的定位,一般不會明確指出患病的部位。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醫生所能做到的觸診,無非是通過自己手掌的仔細觸摸,感覺患者體表的溫度升高還是降低,幹燥還是潮濕多汗,皮膚粗糙還是細膩,以及有無體表質地的改變,是否伴有局部的疼痛,麻木等。而醫生通過聽覺所能了解到的大多是患者的語音、聲調、氣急、哮喘,咳嗽等方麵的改變。長期以來,醫生所能做到的對體內的聽診,最多不過是把耳朵直接貼近患者的體表,屏住呼吸仔細傾聽,辨別患者體內發出的異常聲音。這種方法被稱為“直接聽診法”(Immediate auscultation)。可以想象這種方法的施用常常會受到患者年齡,性別,服裝,習俗以及周圍溫度等諸多因素的限製,所能獲得的“線索”也必然有限,很難達到對疾病準確定位的目的。

文藝複興運動以後,隨著利奧拉多,維薩利對人體解剖學的巨大推進,哈維對以及及血液運動的闡明,大大促進了醫學界對人體內部結構與功能的認識,特別是莫甘尼器官病理學的問世之後,歐洲醫學界逐漸把注意力從體表轉向體內,從籠統的整體轉向特殊的髒器,促使臨床醫生做出越來越準確的診斷,真正回答“病在何處”的問題。由奧地利醫生歐文布魯格所創立,運用簡易的聲學原理探索髒器病變的“叩診”方法,就誕生在這個時期。

資料整理來源:《西方醫學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