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沙皇遇刺身亡,俄羅斯、東歐隨掀起大規模反猶浪潮,猶太人逃避迫害,全然沒有追尋猶太複國主義先驅俄羅斯利奧·平斯克(Leon Pinsker)的指導,返回猶太聖地建設耶路撒冷,而是把目光投向美洲新大陸,掀起了巨大的移民美國浪潮,短短四十來年,280萬移民到美國歐洲猶太人,其中94%來自東歐俄屬波蘭和俄羅斯帝國其他地區,僅俄羅斯就超過200萬,致使美國猶太人口總數達到350萬,占美國人口比例從1900年的不足1%,暴漲到超3.5%。
1920年,歐洲猶太人口估計約為1080萬,約占當時全球猶太人口的70%。這一時期,猶太人口高度集中在東歐,尤其是波蘭、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占據了歐洲猶太人口的大多數。
錫安主義號召複國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的英國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口僅8萬來人。
20世紀初的猶太新年賀年卡。背著行李舉家遷移的俄羅斯猶太人,望著海峽另一邊熱情歡迎他們的美國猶太人
這些被東歐驅逐的猶太人,曆經千辛萬苦,方得入境新大陸美國謀生,為了生存,吃苦耐勞,多低的薪酬都會努力競爭上崗,同早先移民來美國的中央歐洲裔白人基督教新教徒激烈地爭奪經濟資源,激發起他們對猶太人的新仇舊恨。
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議員聲稱,以前的立法“完全忽視了我們這些致力於讓美國血統保持最高水準的人——也就是那些出生在這裏的人。”他們認為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其中大多數是天主教徒或猶太人——來到這裏時病懨懨、饑腸轆轆,無法為美國經濟做出貢獻,也無法適應美國文化。為反對移民所帶來的廉價勞動力,須立法大幅減少南歐天主教移民與東歐猶太移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衰退之後,許多美國人認為,引入更多移民會加劇失業率。1919年至1921年歐洲的第一次紅色恐慌加劇了人們的擔憂,他們擔心外國激進分子移民會破壞美國價值觀,並引發類似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
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導致了1924年出台新移民法,該法所製定的國家來源配額製,嚴格限製了南歐天主教移民與東歐猶太移民數量。
《1924年移民法令》(Act of 1924),又稱《約翰遜-裏德法令》(Johnson-Reed Act)或《國家來源法令》(National Origins Act),以及包括在內的特別條款《排亞法令》(Asian Exclusion Act),1924年5月26日頒布實施,是一套為了限製移民數量的美國聯邦法令,旨在阻止亞洲移民,並對拉丁美洲以外所有國家的移民數量設定配額。該法案還授權成立美國首個正式的邊境管製機構——美國邊境巡邏隊,並建立了“領事管控係統”,隻允許持有美國駐外領事館簽證的人員入境。
1924年移民法案的通過,源於公眾和政界對美國快速變化的社會和人口格局日益增長的擔憂。該法案大幅減少了來自西半球以外國家的移民數量,從而取代了之前的立法。來自亞洲的移民被禁止,世界其他地區的年度移民配額上限為165,000人,比1914年之前的年平均水平減少了80%。該法令以1890年人口普查為基礎,規定每年來自任何國家的移民隻能占1890年時在美生活的該國人數的2%,1921年《緊急配額法案》規定的1910年人口的3%。除禁止中東、東亞和印度移民外,該法律進一步限製了南歐和東歐移民。猶太人自1890年代開始大批遷移以躲避俄國及其所屬波蘭的迫害,以1890而非1910或1920為基準,即是故意不使用真正與當時實際人數成比例的配額。1927年實施了一項新的配額,根據1920年人口普查中每個國籍來源在美國總人口中的占比來確定,該配額將指導美國的移民政策,直到1965年。據美國國務院稱,該法案的目的是“維護美國同質性的理想”。1924年的法案決定了美國近三十年的移民政策,直到1952年的《移民和國籍法》對其進行了大幅修改,並最終被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取代。(據維基百科等資料,下同)
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在白宮南草坪簽署《1924年移民法令》
《紐約時報》頭條宣布“美國大熔爐時代終結”,並配上歐洲移民配額調整前後的地圖,顯示民眾更青睞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移民
該法律嚴格限製來自美國大多數猶太人原籍國的移民,其中包括俄羅斯,僅俄羅斯就占了猶太移民的近75%。因為東歐移民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大量湧入,該法律以1890 年的美國人口作為計算配額的基礎,這實際上使得從當時絕大多數猶太人大流散以來居住的東歐,大規模移民變得不可能。
歐洲1933年猶太人口分布,東歐占了絕大多數
1929年,配額調整為1920年人口普查數據的六分之一,整體移民年度配額降至150,000人。
擁有高達6,769,200猶太人口的東歐國家,移民年度配額少得可憐。擁有3,000,000猶太人的波蘭,配額為6,524人;擁有2,525,000猶太人的蘇聯,配額為2,784人;擁有980,000猶太人的羅馬尼亞,配額僅295人;擁有445,000猶太人的匈牙利,配額僅869人;擁有357,000猶太人的捷克斯洛伐克,配額為2874人。而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僅僅100人!
1929年7月1日後美國給世界各國移民年度配額
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其統治下的納粹德國,種族主義——尤其是反猶太主義——是該政權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歐人種)被認為是雅利安人種中最為純正者,由此即為優等人種。猶太人及其他不適宜的人種則受到迫害並遭屠殺。
1933年,德國約有56萬5千名猶太人,不及當時德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此外,還有近10萬名猶太人沒有德國公民身份。盡管有少部分猶太人在工廠做工人,家境貧寒;但大多數猶太人都是中產階級,許多人在小企業工作或自己進行經營公司、店鋪。猶太人也作為裁縫、公務員、醫生、律師、記者、銀行職員、教師、教授從事工作,少數是企業大亨。
1933年至1941年期間,納粹計劃使德國無猶太人化,運用法律工具,徹底剝奪猶太人的工作權利和機會,迫使他們因困苦的生活而離開德國。到1938年,大約150,000名猶太人離開了德國,占德國猶太人總數的四分之一。在1938年3 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有185,000名猶太人身處納粹的統治下。
許多猶太人找不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許多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嚐試去美國,但無法獲得入境簽證。盡管1938年11月媒體廣泛報道了猶太人遭暴力迫害的消息,但美國仍不願對猶太難民敞開大門。在大蕭條時期,許多美國人認為難民會競爭工作崗位,加重援助貧困者的社會福利計劃的負擔。
《1924年移民法》美國配額法規定,在德國出生的人最多隻能獲得25,957張移民簽證。納粹政權則規定,隻有獲得美國簽證的猶太人,才能離開德國並前往歐洲的出發港。
對移民美國的簽證獲取,美國政府設立了很高的門檻,大多數潛在的美國移民必須收集多種類型的文件才能獲得美國移民簽證。潛在申請人首先在領事館登記,然後被列入候補名單。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收集獲得簽證所需的所有必要文件,包括身份證明、警察證明、出境和過境許可以及財務宣誓書。許多這些文件(包括簽證本身)都有到期日。所有文件都需要同時準備好。
1930年大蕭條開始時,赫伯特·胡佛總統發布指令,禁止“可能成為公共負擔”的移民。結果,移民人數急劇下降。盡管富蘭克林·羅斯福放寬了這一指令,但許多美國人仍然以經濟理由反對移民,認定移民會“搶走”工作。因此,移民必須找到一個有財力保證他們不會成為國家負擔的美國擔保人。對於許多移民來說,獲得經濟擔保人是美國簽證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
潛在移民還需要持有有效的船票才能獲得簽證。隨著戰爭的爆發以及對德國潛艇將瞄準客船的擔憂,跨大西洋航運變得極其危險。許多客運航線完全停止或至少減少了穿越海洋的船隻數量,使難民更難找到艙位,費用也更高。
1933年,美國國務院隻向1,241名德國人發放了簽證。盡管有82,787人等待美國簽證,但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錢獲得移民資格。
1934年至1937年,有80,000至100,000名德國人等待美國移民簽證。大多數人是猶太人。盡管美國國務院開始慢慢發放更多簽證,但德國的配額仍未填滿。
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合並了德國和奧地利的配額,每年為出生在這些國家的人提供27,370份簽證,這些人現在都被視為“德國人”。隨著反猶太主義迫害的加劇以及德國開始擴大其在歐洲的領土,等候名單也越來越長。
美國簽證等候名單隨著1938年難民危機的爆發,對有限數量的簽證、宣誓書和旅行選擇的競爭日益激烈,使移民變得更加困難。1938年6月,有139,163人正在等待德國配額。一年後,即1939年6月,等候名單長度已躍升至309,782。1939年,一位來自匈牙利的潛在猶太移民申請移民美國,要等待近四十年!
這份美國移民簽證的候補名單,如實反映了當時德國猶太人試圖移民美國的困境。
德文原件
英文翻譯
1938年9月,塞爾瑪·比納和艾爾莎·比納加入了美國移民簽證的候補名單。她們的候補名單編號——45,685和45,686——指的是在美國駐柏林領事館登記的人數。截至1938年9月,全德國約有22萬人在候補名單上,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1939,美國國務院首次向德國人發放了最高數量的簽證。然而,等待名單上仍有近十倍於該數字的人數。
1938年7月6日至15日,為了轉移世人對美國政府嚴格限製進入美國的猶太難民配額的政策的注意力和批評,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召集,32個國家和24個自願組織的代表,聚集在鄰近瑞士邊境的法國小城埃維昂萊班,舉行為期九天的討論猶太難民問題的國際會議,史稱埃維昂會議(Évian Conference)。
1938年召開埃維昂會議,討論猶太難民在歐洲麵臨的困境
在九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都紛紛表達對猶太難民的同情。但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和英國,都提出種種理由表示無法讓更多的難民入境。其間,美國國會參議院否決了旨在接納20,000名身處險境14歲以下的猶太兒童難民的瓦格納·羅傑斯議案(Wagner-Rogers Bill),
接納更多猶太難民的努力最終失敗,原因在於美國民眾當中廣泛存在的種族歧視,其中包括美國聯邦政府官員中的反猶主義傾向。在《瓦格納-羅傑斯議案》出台幾周前,一項民意調查向美國人提出了一個相關問題:他們是否支持“允許1萬名德國猶太難民兒童被帶到美國並在美國家庭接受照顧”的提議?隻有26%的受訪者支持這一想法;67%的受訪者反對。
由於大部分西方國家不願意接受猶太難民,會議未能取得任何實質進展。盡管在會議期間和會議之後,德國和蘇聯政府就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安置問題進行了直接談判,但蘇聯拒絕參加會議。最終,蘇聯拒絕接收難民,並在一年後命令其邊境警衛將所有試圖越境進入蘇聯領土的難民視為間諜。隻有兩個國土、人口極其有限的美洲小國哥斯達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表示願意增加他們的難民收容額度。這次會議甚至未能通過一份譴責德國虐待猶太人的決議,這一事實被納粹加以廣泛宣傳。
作為對埃維昂會議的回應,德國政府興高采烈地表達了他們的“震驚”:各國都批評德國待猶太人不公,但沒有任何一國在“機會到來”時,願意向猶太人敞開大門。
納粹德國政府出於政治宣傳目的,向全世界展現希特勒兌現了他評論埃維昂會議時許下的諾言:“如果其他國家願意接受這些猶太人,他會協助他們離開:我隻能期待這些國家,假使對於這些猶太罪犯感到如此深刻的同情,至少能將這些同情轉化為實質的幫助。我們這邊,已經準備好將這些罪犯交給他們——就算用豪華船舶送走都行!”允許德國客輪“聖·路易斯”號(MS St. Louis)運送整船德國猶太乘客離境,從德國漢堡駛向古巴哈瓦那。
1939年5月13日,聖路易斯號客輪駛出漢堡港,進入大西洋,目的地是古巴的哈瓦那。船上搭載的937名乘客中,隻有6人不是猶太人(4名西班牙人,2名古巴公民),其餘931人全部為猶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希望逃離納粹迫害、尋求庇護的德國籍猶太人,少部分來自東歐。他們多數為在德國生活優裕的專業人士、企業主,申請了美國簽證,持有古巴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Benitez)簽署的落地證明(以150美元或更高的價格出售),計劃在古巴停留後進入美國。
聖路易斯號在德國漢堡港
當時經濟蕭條的古巴社會普遍仇視外來移民,聖路易斯號起航的消息,引發了哈瓦那的大規模的反猶太遊行。5月5日(輪船起航前8天),古巴總統拉雷多·布魯(Federico Laredo Brú)已經簽發法令,宣布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簽署的落地證明無效。
5月27日,聖路易斯號客輪抵達哈瓦那港口,但被古巴政府拒絕入境靠岸,船隻在海麵上等待。
代表美國猶太人救援組織“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JDC)代表特魯珀(Morris Troper)律師抵達古巴,為船上的乘客進入古巴進行協商。古巴政府內部對於難民上岸的問題產生爭議,最終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因貪汙腐敗被免職。古巴政府要求進入古巴的難民,必須取得古巴國家勞動部門的書麵授權,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要為每名乘客支付500美元的保證金,總額為453,500美元。特魯珀律師認為數額過高,於是談判破裂。這時,船上絕望的猶太難民幾乎發生騷亂,有人企圖自殺,還有10多人也揚言準備自殺。古巴政府布置了一隊小船阻止難民跳海遊泳上岸,並且在夜間用探照燈進行監視。僅僅有28名乘客允許上岸,其中包括6名非猶太人,以及22名持有合法落地證件者。另有一名乘客由於自殺未遂被送入哈瓦那醫院。這樣,共有29名乘客得以在哈瓦那上岸。
6月2日,古巴的布魯總統命令聖路易斯號客輪必須立即駛離古巴領海。
聖路易斯號隻好從哈瓦那駛向美國的邁阿密,寄希望於美國政府會允許入境靠岸。
高舉照明全球移民方向火炬的美國的自由女神,底座內有一塊銅板,上麵刻著猶太女詩人艾瑪·拉撒路(Emma Lazarus)1883年寫下的《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的十四行詩句:
把你們的那些人給我吧,
那些窮苦的人,
那些疲憊的人,
那些蜷縮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人,
那些被你們富饒的彼岸拋棄的,
無家可歸,顛簸流離的人,
把他們交給我,
我在這金門之側,
舉燈相迎。
然而,6月4日聖路易斯號客輪在古巴與佛羅裏達之間的加勒比海上等待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下令,拒絕這艘船滿載猶太難民的客輪進入美國。最初,羅斯福表示隻讓少數人上岸,但是遭到他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以及一些南部美國民主黨人的激烈反對,其中有些人威脅在1940年總統大選中將不再支持羅斯福。聖路易斯號在夜間駛近邁阿密時,乘客們能夠看到岸上邁阿密燈火輝煌的繁榮景象,他們致電報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尋求避難,但是始終沒有收到任何答複。
無奈之下,聖路易斯號客輪試圖進入加拿大碰運氣,同樣遭到拒絕。
1939年6月6日,聖路易斯號被迫開始返回德國漢堡的航行。在駛向歐洲的途中,船上彌漫著絕望的氣氛,有人選擇跳海自殺。他們甚至希望人為製造觸礁事件,來製造滯留英國的機會。經過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代表特魯珀的遊說和重金收買,6月10日,聖路易斯號被允許停靠英國的南安普敦,其中288名乘客上岸,因而躲過了後來的猶太人大屠殺。其餘的619名乘客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上岸,分別進入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暫時免受希特勒納粹的迫害。但是到次年,德國侵入這些國家,大部分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224進入法國的猶太人,有180人大屠殺幸存了下來;214人進入比利時,有152人幸存;181人進入荷蘭,有60人幸存。總計931名猶太難民乘客中,有254人被納粹屠殺。
聖路易斯號航行圖
聖路易斯號客輪被迫返回歐洲,幾經周折,終於被允許在比利時安特衛普靠岸,曆盡千辛萬苦的猶太難民,向岸上同意收留他們的國家民眾揮手致意
聖路易斯號客輪猶太難民悲慘經曆,後來被拍成故事影片《被詛咒的航行》(Voyage of the Damned),中文譯名《苦海餘生》,八十年代曾在中國大陸發行放映。我上大學時曾在北京大學五四操場觀看此露天電影,其中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代表特魯珀救援屢挫,激憤地對貪腐的古巴政客說:“這裏除了妓女和雪茄,一無所有!”對答:“國家窮,隻能有什麽賣什麽。”觀眾頓時哄聲一片,拍手叫絕。
2012年和2018年,奧巴馬政府的美國國務院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分別發表聲明,為當年拒絕接收“聖路易斯號客輪”的難民,致使其中的254名猶太難民死於集中營的這段曆史,公開道歉。
2025年8月8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
以色列——被逐出歐洲家園猶太人的無奈歸宿(六)
橡溪 (2025-08-08 08:18:43) 評論 (1) 1881年沙皇遇刺身亡,俄羅斯、東歐隨掀起大規模反猶浪潮,猶太人逃避迫害,全然沒有追尋猶太複國主義先驅俄羅斯利奧·平斯克(Leon Pinsker)的指導,返回猶太聖地建設耶路撒冷,而是把目光投向美洲新大陸,掀起了巨大的移民美國浪潮,短短四十來年,280萬移民到美國歐洲猶太人,其中94%來自東歐俄屬波蘭和俄羅斯帝國其他地區,僅俄羅斯就超過200萬,致使美國猶太人口總數達到350萬,占美國人口比例從1900年的不足1%,暴漲到超3.5%。
1920年,歐洲猶太人口估計約為1080萬,約占當時全球猶太人口的70%。這一時期,猶太人口高度集中在東歐,尤其是波蘭、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占據了歐洲猶太人口的大多數。
錫安主義號召複國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的英國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口僅8萬來人。
20世紀初的猶太新年賀年卡。背著行李舉家遷移的俄羅斯猶太人,望著海峽另一邊熱情歡迎他們的美國猶太人
這些被東歐驅逐的猶太人,曆經千辛萬苦,方得入境新大陸美國謀生,為了生存,吃苦耐勞,多低的薪酬都會努力競爭上崗,同早先移民來美國的中央歐洲裔白人基督教新教徒激烈地爭奪經濟資源,激發起他們對猶太人的新仇舊恨。
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議員聲稱,以前的立法“完全忽視了我們這些致力於讓美國血統保持最高水準的人——也就是那些出生在這裏的人。”他們認為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其中大多數是天主教徒或猶太人——來到這裏時病懨懨、饑腸轆轆,無法為美國經濟做出貢獻,也無法適應美國文化。為反對移民所帶來的廉價勞動力,須立法大幅減少南歐天主教移民與東歐猶太移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衰退之後,許多美國人認為,引入更多移民會加劇失業率。1919年至1921年歐洲的第一次紅色恐慌加劇了人們的擔憂,他們擔心外國激進分子移民會破壞美國價值觀,並引發類似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
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導致了1924年出台新移民法,該法所製定的國家來源配額製,嚴格限製了南歐天主教移民與東歐猶太移民數量。
《1924年移民法令》(Act of 1924),又稱《約翰遜-裏德法令》(Johnson-Reed Act)或《國家來源法令》(National Origins Act),以及包括在內的特別條款《排亞法令》(Asian Exclusion Act),1924年5月26日頒布實施,是一套為了限製移民數量的美國聯邦法令,旨在阻止亞洲移民,並對拉丁美洲以外所有國家的移民數量設定配額。該法案還授權成立美國首個正式的邊境管製機構——美國邊境巡邏隊,並建立了“領事管控係統”,隻允許持有美國駐外領事館簽證的人員入境。
1924年移民法案的通過,源於公眾和政界對美國快速變化的社會和人口格局日益增長的擔憂。該法案大幅減少了來自西半球以外國家的移民數量,從而取代了之前的立法。來自亞洲的移民被禁止,世界其他地區的年度移民配額上限為165,000人,比1914年之前的年平均水平減少了80%。該法令以1890年人口普查為基礎,規定每年來自任何國家的移民隻能占1890年時在美生活的該國人數的2%,1921年《緊急配額法案》規定的1910年人口的3%。除禁止中東、東亞和印度移民外,該法律進一步限製了南歐和東歐移民。猶太人自1890年代開始大批遷移以躲避俄國及其所屬波蘭的迫害,以1890而非1910或1920為基準,即是故意不使用真正與當時實際人數成比例的配額。1927年實施了一項新的配額,根據1920年人口普查中每個國籍來源在美國總人口中的占比來確定,該配額將指導美國的移民政策,直到1965年。據美國國務院稱,該法案的目的是“維護美國同質性的理想”。1924年的法案決定了美國近三十年的移民政策,直到1952年的《移民和國籍法》對其進行了大幅修改,並最終被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取代。(據維基百科等資料,下同)
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在白宮南草坪簽署《1924年移民法令》
《紐約時報》頭條宣布“美國大熔爐時代終結”,並配上歐洲移民配額調整前後的地圖,顯示民眾更青睞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移民
該法律嚴格限製來自美國大多數猶太人原籍國的移民,其中包括俄羅斯,僅俄羅斯就占了猶太移民的近75%。因為東歐移民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大量湧入,該法律以1890 年的美國人口作為計算配額的基礎,這實際上使得從當時絕大多數猶太人大流散以來居住的東歐,大規模移民變得不可能。
歐洲1933年猶太人口分布,東歐占了絕大多數
1929年,配額調整為1920年人口普查數據的六分之一,整體移民年度配額降至150,000人。
擁有高達6,769,200猶太人口的東歐國家,移民年度配額少得可憐。擁有3,000,000猶太人的波蘭,配額為6,524人;擁有2,525,000猶太人的蘇聯,配額為2,784人;擁有980,000猶太人的羅馬尼亞,配額僅295人;擁有445,000猶太人的匈牙利,配額僅869人;擁有357,000猶太人的捷克斯洛伐克,配額為2874人。而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僅僅100人!
1929年7月1日後美國給世界各國移民年度配額
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其統治下的納粹德國,種族主義——尤其是反猶太主義——是該政權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歐人種)被認為是雅利安人種中最為純正者,由此即為優等人種。猶太人及其他不適宜的人種則受到迫害並遭屠殺。
1933年,德國約有56萬5千名猶太人,不及當時德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此外,還有近10萬名猶太人沒有德國公民身份。盡管有少部分猶太人在工廠做工人,家境貧寒;但大多數猶太人都是中產階級,許多人在小企業工作或自己進行經營公司、店鋪。猶太人也作為裁縫、公務員、醫生、律師、記者、銀行職員、教師、教授從事工作,少數是企業大亨。
1933年至1941年期間,納粹計劃使德國無猶太人化,運用法律工具,徹底剝奪猶太人的工作權利和機會,迫使他們因困苦的生活而離開德國。到1938年,大約150,000名猶太人離開了德國,占德國猶太人總數的四分之一。在1938年3 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有185,000名猶太人身處納粹的統治下。
許多猶太人找不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許多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嚐試去美國,但無法獲得入境簽證。盡管1938年11月媒體廣泛報道了猶太人遭暴力迫害的消息,但美國仍不願對猶太難民敞開大門。在大蕭條時期,許多美國人認為難民會競爭工作崗位,加重援助貧困者的社會福利計劃的負擔。
《1924年移民法》美國配額法規定,在德國出生的人最多隻能獲得25,957張移民簽證。納粹政權則規定,隻有獲得美國簽證的猶太人,才能離開德國並前往歐洲的出發港。
對移民美國的簽證獲取,美國政府設立了很高的門檻,大多數潛在的美國移民必須收集多種類型的文件才能獲得美國移民簽證。潛在申請人首先在領事館登記,然後被列入候補名單。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收集獲得簽證所需的所有必要文件,包括身份證明、警察證明、出境和過境許可以及財務宣誓書。許多這些文件(包括簽證本身)都有到期日。所有文件都需要同時準備好。
1930年大蕭條開始時,赫伯特·胡佛總統發布指令,禁止“可能成為公共負擔”的移民。結果,移民人數急劇下降。盡管富蘭克林·羅斯福放寬了這一指令,但許多美國人仍然以經濟理由反對移民,認定移民會“搶走”工作。因此,移民必須找到一個有財力保證他們不會成為國家負擔的美國擔保人。對於許多移民來說,獲得經濟擔保人是美國簽證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
潛在移民還需要持有有效的船票才能獲得簽證。隨著戰爭的爆發以及對德國潛艇將瞄準客船的擔憂,跨大西洋航運變得極其危險。許多客運航線完全停止或至少減少了穿越海洋的船隻數量,使難民更難找到艙位,費用也更高。
1933年,美國國務院隻向1,241名德國人發放了簽證。盡管有82,787人等待美國簽證,但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錢獲得移民資格。
1934年至1937年,有80,000至100,000名德國人等待美國移民簽證。大多數人是猶太人。盡管美國國務院開始慢慢發放更多簽證,但德國的配額仍未填滿。
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合並了德國和奧地利的配額,每年為出生在這些國家的人提供27,370份簽證,這些人現在都被視為“德國人”。隨著反猶太主義迫害的加劇以及德國開始擴大其在歐洲的領土,等候名單也越來越長。
美國簽證等候名單隨著1938年難民危機的爆發,對有限數量的簽證、宣誓書和旅行選擇的競爭日益激烈,使移民變得更加困難。1938年6月,有139,163人正在等待德國配額。一年後,即1939年6月,等候名單長度已躍升至309,782。1939年,一位來自匈牙利的潛在猶太移民申請移民美國,要等待近四十年!
這份美國移民簽證的候補名單,如實反映了當時德國猶太人試圖移民美國的困境。
德文原件
英文翻譯
1938年9月,塞爾瑪·比納和艾爾莎·比納加入了美國移民簽證的候補名單。她們的候補名單編號——45,685和45,686——指的是在美國駐柏林領事館登記的人數。截至1938年9月,全德國約有22萬人在候補名單上,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1939,美國國務院首次向德國人發放了最高數量的簽證。然而,等待名單上仍有近十倍於該數字的人數。
1938年7月6日至15日,為了轉移世人對美國政府嚴格限製進入美國的猶太難民配額的政策的注意力和批評,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召集,32個國家和24個自願組織的代表,聚集在鄰近瑞士邊境的法國小城埃維昂萊班,舉行為期九天的討論猶太難民問題的國際會議,史稱埃維昂會議(Évian Conference)。
1938年召開埃維昂會議,討論猶太難民在歐洲麵臨的困境
在九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都紛紛表達對猶太難民的同情。但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和英國,都提出種種理由表示無法讓更多的難民入境。其間,美國國會參議院否決了旨在接納20,000名身處險境14歲以下的猶太兒童難民的瓦格納·羅傑斯議案(Wagner-Rogers Bill),
接納更多猶太難民的努力最終失敗,原因在於美國民眾當中廣泛存在的種族歧視,其中包括美國聯邦政府官員中的反猶主義傾向。在《瓦格納-羅傑斯議案》出台幾周前,一項民意調查向美國人提出了一個相關問題:他們是否支持“允許1萬名德國猶太難民兒童被帶到美國並在美國家庭接受照顧”的提議?隻有26%的受訪者支持這一想法;67%的受訪者反對。
由於大部分西方國家不願意接受猶太難民,會議未能取得任何實質進展。盡管在會議期間和會議之後,德國和蘇聯政府就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安置問題進行了直接談判,但蘇聯拒絕參加會議。最終,蘇聯拒絕接收難民,並在一年後命令其邊境警衛將所有試圖越境進入蘇聯領土的難民視為間諜。隻有兩個國土、人口極其有限的美洲小國哥斯達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表示願意增加他們的難民收容額度。這次會議甚至未能通過一份譴責德國虐待猶太人的決議,這一事實被納粹加以廣泛宣傳。
作為對埃維昂會議的回應,德國政府興高采烈地表達了他們的“震驚”:各國都批評德國待猶太人不公,但沒有任何一國在“機會到來”時,願意向猶太人敞開大門。
納粹德國政府出於政治宣傳目的,向全世界展現希特勒兌現了他評論埃維昂會議時許下的諾言:“如果其他國家願意接受這些猶太人,他會協助他們離開:我隻能期待這些國家,假使對於這些猶太罪犯感到如此深刻的同情,至少能將這些同情轉化為實質的幫助。我們這邊,已經準備好將這些罪犯交給他們——就算用豪華船舶送走都行!”允許德國客輪“聖·路易斯”號(MS St. Louis)運送整船德國猶太乘客離境,從德國漢堡駛向古巴哈瓦那。
1939年5月13日,聖路易斯號客輪駛出漢堡港,進入大西洋,目的地是古巴的哈瓦那。船上搭載的937名乘客中,隻有6人不是猶太人(4名西班牙人,2名古巴公民),其餘931人全部為猶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希望逃離納粹迫害、尋求庇護的德國籍猶太人,少部分來自東歐。他們多數為在德國生活優裕的專業人士、企業主,申請了美國簽證,持有古巴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Benitez)簽署的落地證明(以150美元或更高的價格出售),計劃在古巴停留後進入美國。
聖路易斯號在德國漢堡港
當時經濟蕭條的古巴社會普遍仇視外來移民,聖路易斯號起航的消息,引發了哈瓦那的大規模的反猶太遊行。5月5日(輪船起航前8天),古巴總統拉雷多·布魯(Federico Laredo Brú)已經簽發法令,宣布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簽署的落地證明無效。
5月27日,聖路易斯號客輪抵達哈瓦那港口,但被古巴政府拒絕入境靠岸,船隻在海麵上等待。
代表美國猶太人救援組織“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JDC)代表特魯珀(Morris Troper)律師抵達古巴,為船上的乘客進入古巴進行協商。古巴政府內部對於難民上岸的問題產生爭議,最終移民局局長貝尼特茲因貪汙腐敗被免職。古巴政府要求進入古巴的難民,必須取得古巴國家勞動部門的書麵授權,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要為每名乘客支付500美元的保證金,總額為453,500美元。特魯珀律師認為數額過高,於是談判破裂。這時,船上絕望的猶太難民幾乎發生騷亂,有人企圖自殺,還有10多人也揚言準備自殺。古巴政府布置了一隊小船阻止難民跳海遊泳上岸,並且在夜間用探照燈進行監視。僅僅有28名乘客允許上岸,其中包括6名非猶太人,以及22名持有合法落地證件者。另有一名乘客由於自殺未遂被送入哈瓦那醫院。這樣,共有29名乘客得以在哈瓦那上岸。
6月2日,古巴的布魯總統命令聖路易斯號客輪必須立即駛離古巴領海。
聖路易斯號隻好從哈瓦那駛向美國的邁阿密,寄希望於美國政府會允許入境靠岸。
高舉照明全球移民方向火炬的美國的自由女神,底座內有一塊銅板,上麵刻著猶太女詩人艾瑪·拉撒路(Emma Lazarus)1883年寫下的《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的十四行詩句:
把你們的那些人給我吧,
那些窮苦的人,
那些疲憊的人,
那些蜷縮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人,
那些被你們富饒的彼岸拋棄的,
無家可歸,顛簸流離的人,
把他們交給我,
我在這金門之側,
舉燈相迎。
然而,6月4日聖路易斯號客輪在古巴與佛羅裏達之間的加勒比海上等待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下令,拒絕這艘船滿載猶太難民的客輪進入美國。最初,羅斯福表示隻讓少數人上岸,但是遭到他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以及一些南部美國民主黨人的激烈反對,其中有些人威脅在1940年總統大選中將不再支持羅斯福。聖路易斯號在夜間駛近邁阿密時,乘客們能夠看到岸上邁阿密燈火輝煌的繁榮景象,他們致電報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尋求避難,但是始終沒有收到任何答複。
無奈之下,聖路易斯號客輪試圖進入加拿大碰運氣,同樣遭到拒絕。
1939年6月6日,聖路易斯號被迫開始返回德國漢堡的航行。在駛向歐洲的途中,船上彌漫著絕望的氣氛,有人選擇跳海自殺。他們甚至希望人為製造觸礁事件,來製造滯留英國的機會。經過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代表特魯珀的遊說和重金收買,6月10日,聖路易斯號被允許停靠英國的南安普敦,其中288名乘客上岸,因而躲過了後來的猶太人大屠殺。其餘的619名乘客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上岸,分別進入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暫時免受希特勒納粹的迫害。但是到次年,德國侵入這些國家,大部分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224進入法國的猶太人,有180人大屠殺幸存了下來;214人進入比利時,有152人幸存;181人進入荷蘭,有60人幸存。總計931名猶太難民乘客中,有254人被納粹屠殺。
聖路易斯號航行圖
聖路易斯號客輪被迫返回歐洲,幾經周折,終於被允許在比利時安特衛普靠岸,曆盡千辛萬苦的猶太難民,向岸上同意收留他們的國家民眾揮手致意
聖路易斯號客輪猶太難民悲慘經曆,後來被拍成故事影片《被詛咒的航行》(Voyage of the Damned),中文譯名《苦海餘生》,八十年代曾在中國大陸發行放映。我上大學時曾在北京大學五四操場觀看此露天電影,其中猶太人聯合救濟委員會代表特魯珀救援屢挫,激憤地對貪腐的古巴政客說:“這裏除了妓女和雪茄,一無所有!”對答:“國家窮,隻能有什麽賣什麽。”觀眾頓時哄聲一片,拍手叫絕。
2012年和2018年,奧巴馬政府的美國國務院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分別發表聲明,為當年拒絕接收“聖路易斯號客輪”的難民,致使其中的254名猶太難民死於集中營的這段曆史,公開道歉。
2025年8月8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