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國之前,聽說國內在高科技的應用已經遙遙領先於加拿大,有點擔心回去之後啥都不會。結果還算好,雖然鬧了些笑話,但是還算比較快地適應了,學會了使用一些小程序,該辦的事情也都很快辦好了。一是有國內朋友指點,二來自己也做了些準備,例如提前在Amazon上買了不需要翻牆的sim卡,遇事仍然可以問穀歌。走了這一趟回來,我感覺自己不怕回國了。
在國內確實看到好多以前沒有的科技應用,最多的是掃碼。掃碼第一次用的時候挺煩的,因為所有的小程序都要你注冊個賬戶。而注冊賬戶就得各種實名驗證,得折騰一陣子,不認識中文沒有中國證件的老外恐怕就得抓瞎。用過一次之後再用就容易了。微信支付到處都用,支付後有個聲音會高聲報告,“已收到二十元”,商家連查微信都不用,所以比用現金快多了,而且也衛生。大約是因為很少用到現金,銀行裏的顧客比從前少多了,而且不少業務不用在窗口辦理,使用大堂裏的櫃員機就行,大大減少了在銀行等候的時間。
其他的科技應用隨處可見,開車的導航做得很好,不僅告訴路線,連走哪一條lane都說得清清楚楚,感覺比穀歌地圖強得多,不知是不是因為攝像頭多的緣故。城裏看不見楊花柳絮,我開始想是季節過了,後來在樹上看到插著一些小瓶子,仔細看,居然是一種“抑製花芽形成”的藥水,以前從來沒有見過。
據我的觀察,在國內我的同齡人還是比較適應這種高科技生活的,各種小程序都能玩,開車的時候總是打開導航。但是80歲以上的老人還按從前的習慣生活,我和幾個姨舅一起上街,姨父開車,車上每個人知道該怎麽走但是路線都不一樣,幾個老人吵成一團,但直到最後也不開啟導航,十分好笑。
北京又多出好些高樓大廈,有些樓非常難看:
遠遠看到的中國尊挺漂亮,聽說這是北京最高的樓,因為能看見中南海還惹了些麻煩:
雖然國內的高科技應用確實領先於加拿大,我這次卻不想吐槽加拿大。由於製度原因,國內有權力的人想幹啥就幹啥,有高科技手段可以拍板就上,當然應用得快了。例如北京幾乎所有路口都有密密麻麻的攝像頭,而在加拿大這裏就很少,這是因為加拿大科技落後嗎?我想不是。北京地鐵如蛛網般發達,腿腳不好的老人卻不敢坐地鐵。高科技也沒進入大多數公共廁所,公廁雖有所進步,但是平均水準比加拿大還差很多。國內隻顧快速發展,更新換代,弱勢人群如果跟不上就被無情甩掉。而我們加拿大這老牛慢車,總要等每個人都能上了車才緩緩啟動。兩相比較,我不猶豫地選擇加拿大。不過我覺得加拿大對弱勢群體的照顧有點太過分,應該更顧及多數人的利益,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回國感受之四:不愧為科技大國
彩葉 (2025-08-11 10:27:00) 評論 (0)今年回國之前,聽說國內在高科技的應用已經遙遙領先於加拿大,有點擔心回去之後啥都不會。結果還算好,雖然鬧了些笑話,但是還算比較快地適應了,學會了使用一些小程序,該辦的事情也都很快辦好了。一是有國內朋友指點,二來自己也做了些準備,例如提前在Amazon上買了不需要翻牆的sim卡,遇事仍然可以問穀歌。走了這一趟回來,我感覺自己不怕回國了。
在國內確實看到好多以前沒有的科技應用,最多的是掃碼。掃碼第一次用的時候挺煩的,因為所有的小程序都要你注冊個賬戶。而注冊賬戶就得各種實名驗證,得折騰一陣子,不認識中文沒有中國證件的老外恐怕就得抓瞎。用過一次之後再用就容易了。微信支付到處都用,支付後有個聲音會高聲報告,“已收到二十元”,商家連查微信都不用,所以比用現金快多了,而且也衛生。大約是因為很少用到現金,銀行裏的顧客比從前少多了,而且不少業務不用在窗口辦理,使用大堂裏的櫃員機就行,大大減少了在銀行等候的時間。
其他的科技應用隨處可見,開車的導航做得很好,不僅告訴路線,連走哪一條lane都說得清清楚楚,感覺比穀歌地圖強得多,不知是不是因為攝像頭多的緣故。城裏看不見楊花柳絮,我開始想是季節過了,後來在樹上看到插著一些小瓶子,仔細看,居然是一種“抑製花芽形成”的藥水,以前從來沒有見過。
據我的觀察,在國內我的同齡人還是比較適應這種高科技生活的,各種小程序都能玩,開車的時候總是打開導航。但是80歲以上的老人還按從前的習慣生活,我和幾個姨舅一起上街,姨父開車,車上每個人知道該怎麽走但是路線都不一樣,幾個老人吵成一團,但直到最後也不開啟導航,十分好笑。
北京又多出好些高樓大廈,有些樓非常難看:
遠遠看到的中國尊挺漂亮,聽說這是北京最高的樓,因為能看見中南海還惹了些麻煩:
雖然國內的高科技應用確實領先於加拿大,我這次卻不想吐槽加拿大。由於製度原因,國內有權力的人想幹啥就幹啥,有高科技手段可以拍板就上,當然應用得快了。例如北京幾乎所有路口都有密密麻麻的攝像頭,而在加拿大這裏就很少,這是因為加拿大科技落後嗎?我想不是。北京地鐵如蛛網般發達,腿腳不好的老人卻不敢坐地鐵。高科技也沒進入大多數公共廁所,公廁雖有所進步,但是平均水準比加拿大還差很多。國內隻顧快速發展,更新換代,弱勢人群如果跟不上就被無情甩掉。而我們加拿大這老牛慢車,總要等每個人都能上了車才緩緩啟動。兩相比較,我不猶豫地選擇加拿大。不過我覺得加拿大對弱勢群體的照顧有點太過分,應該更顧及多數人的利益,這是另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