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網上討論國內外醫療的好壞,都能舉出現實的例子,短視頻更多了;有在加拿大拚命抱怨看病等半天、檢查等半年的,也有國內抱怨醫生草菅人命的。醫療資源的匱乏、醫術醫德的不足,的確會讓正經受病痛的患者雪上加霜。
說說自己親身經曆的事,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2023年前後不辭勞苦、著急回國的人,無疑都是衝著家有老人回去的,我也不例外。
由於對疫情的心有餘悸,擔心在旅途中受感染,到家後幾天都單獨居住,隻和老人通話,不敢著急見麵。
三天後,得知老人腿腳腫得厲害,隻能出門。見到老人,臉上帶著笑容,心裏卻是在流淚,又難過又慶幸:這場三年的疫情,讓不少家庭失去了老人;擔驚受怕、受盡煎熬過來的老人,都是那麽的不容易。
老人的腳以前也腫過,腳背上一按一個坑;看過醫生,做了各種檢查,說原因有多種可能,心髒機能下降,營養不良等等,開了好些藥回家吃。這次明顯嚴重,腳背腫得發亮,兩個膝蓋也腫起來。
拍下圖片給當醫生的朋友,朋友回複說,應該是心髒的問題,趕緊住院檢查治療;於是打車去了醫院。
醫院是市裏一所三甲醫院的附屬醫院,老人多年前在這裏做過髖關節置換,對醫院的印象還不錯,堅持舍近求遠,不肯在家附近的中醫院就醫。
到了急診室,躺上了輪式病床,連上了各種檢測儀;急診室裏人滿為患,醫生護士都忙得不可開交;醫生陸陸續續開了多種檢查,我們子女分工,一個照顧老人的吃喝拉撒,協助護士抽血驗尿;一個負責各種排隊繳費、拿藥。
一係列檢查下來,初步判斷是心源性水腫,又找了住院部的醫生來會診,也是相同看法。時間來到了晚上,急診室的病人幾乎已經輪了一遍;期間五六個小時,老人早已疲憊不堪;這時,醫生又開了一個大檢查,估計排隊繳費、排隊檢查下來最少一個小時;我請求先給老人住院,這樣老人有地方休息,檢查可以明天按部就班地做。
醫生看我沒同意,不太高興,轉身就走了。不一會,有年輕醫生拿一張表格過來,上麵寫家屬拒絕檢查、後果自負,要我簽字。想和醫生再溝通,年輕醫生說已經換班了。
接下來就是等,換班醫生說要等住院部的消息。一小時後,終於說可以住院,但是是重症監護室,就是平時說的ICU。
很出乎意料,進了ICU就意味著和老人不能見麵,而且老人的主要症狀隻是水腫,意識呼吸心跳及其他檢查都在安全範圍內。於是問醫生能不能住普通病房,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不能自己下床,大小便也需要人幫忙,我們自己照顧的話老人會比較安心?
又等了一陣,問醫生也沒有結果,隻說普通病房沒有空位,安排不了。
無奈,隻好辦住院手續,進了ICU。
第二天下午,ICU醫生通知家屬來談醫療方案,一個女醫生,說已經補做了昨天的檢查和另外一些檢測,判斷是心髒功能出了問題;給了兩個方案:一是做一個預帶手術檢查,就是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直接做心髒搭橋;二是單純心髒檢查,注入一種帶顏色的藥水,能檢查出具體的問題和位置,如果有問題另外安排手術。前者費用大幾千,後者小幾千。
醫生解釋:這兩種檢查過程類似小手術,需要麻醉,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家屬簽字才能做。
有些慌亂,匆忙地考慮了一下,問能不能盡量保守治療?
女醫生明白我的意思,對我接著的問題很不耐煩,說你們自己決定,你們的決定也是需要簽字的。
讀到這裏,可能有朋友會問:到了醫院,為什麽不聽醫生的?不做檢查,是不是和費用有關?
這裏說一下發生在2017年的事,一是說說老人體質的特殊性,容易理解我後續的決定,同時也和2023年住院的方方麵麵做一個比較,或許能揭示一些可能的潛在原因。
2017年年初,老人因為摔跤骨折,需要置換髖關節,我從多倫多趕了回去。
對於身體健康的老人來說,髖關節置換術不算是危險的手術,危險率在百分之二到三;不過我家老人三高已經很多年,高血壓糖尿病對身體造成了一些損傷,感染和血栓等並發症可能性比較大,屬於手術的高危人群;醫生說我家老人手術危險率大概會在百分之十左右。
當時家裏人有建議保守治療,因為身邊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主治醫生把我叫到辦公室,簡單說了一下情況,問我打算怎麽辦。
我說,到了醫院當然是聽醫生的,主要是聽你們醫生的方案。
這時,主治醫生有人找,旁邊一位文質彬彬的醫生接話了,把這個手術的好處和風險,以及保守治療的好處和風險都詳細的說了一遍,也給出了他的意見:手術治療更合適老人,老人長時間臥床的風險很大。
這個醫生表現出來的專業,不偏不倚的態度,讓我多了不少信任。他所敘述的內容和自己提前了解的大致吻合,於是決定盡快手術。
髖關節假體有不同類型,從價格上分三種,一是國產,幾千塊;二是合資,一萬多;三是進口,兩萬多。醫生說,好的假體適應性好,使用期長;建議老人可以考慮合資的,綜合來說比較好。
家裏老人是有事業單位醫保的(後來並入了全民社保),國產假體可以報銷百分之七十,合資和進口的不在報銷範圍內,差價部分是自費。估算下來,合資的自己要出一萬,進口的自己要出兩萬。最後,選了進口的假體。(老人自己有退休金和存款,不需要我們子女負擔醫藥費)。
由於手術風險比較大,考慮再三,還是找了在醫院總院裏當科室主任的高中同學,讓他幫找主刀的醫生。手術按部就班安排上,當天的第一台,是科室主任做的;手術很成功,第三天就下地走動了(也是這個手術的術後要求)。
這次住院,是我對國內醫院信任度最高的一次。病人入院時,家屬就要簽訂不送紅包的保證書,出院時有對醫院各方麵的考核評分表;沒有送任何紅包,也沒有任何醫生暗示;事後請同學吃了一餐家常飯。
此次住院,和當時介紹手術情況的醫生有了交往,大家性格比較相近,話題也投機;後來知道,他是國內的醫學博士,準備去美國做兩年的交換醫生。再後來,我們成了朋友。
現在說說為什麽不願意讓老人做有一定風險的檢查。原因很簡單:三年疫情後,能和老人見麵說說話就是最大的願望,老人和我都是如此想法,其他的都可以延後。
簽完各種風險提示及免責書(全在平板電腦上操作,包括簽名),被告知這幾天不用來醫院,醫院有事情會通知;雖然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見到老人,但想想ICU是全天監控,安全是有保障的,心裏便安慰些。
出了醫生辦公室,我往心髒科住院部走去。入院當晚,等老人進ICU後,我留心過住院部裏的情況,當時隻是匆匆一瞥;這次看得仔細,心裏也計算著,結果是:急診醫生說沒有普通病房不是事實,兩次看的情況很接近,約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病床是空的。
住院部這棟大樓是嶄新的,剛剛使用三個月;大樓有二十幾層,科室配備得非常齊全,有一千五百多個病床,讓醫院整體形象和能力大大提高。
從牆上的樓層指示板上知道,有大概三分之二的科室設立了自己的ICU,名字改成了CCU。
記得2017年時,老人手術前住在一個八人病房裏,病房的設施比較陳舊,也沒有現在科室的CCU,隻是在護士站旁有兩間重症觀察室。護士會定期檢查,家屬可以陪在床邊。
第四天中午,醫院突然打來電話,說病人早上情緒很激動,讓家屬來醫院安撫病人。
到了醫院,護士說老人早上哭了很久,要求見子女,並希望住到普通病房。了解後知道,老人三天沒下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平時老人是可以自行使用助步器走路的,我隻能設想醫院擔心下床會讓病人有風險;因為不下床,便給老人用紙尿褲。要知道第一次使用紙尿褲是不太舒服,特別是大便,老人根本拉不出;老人聽力很差,和護士護工的交流非常困難;幾天下來,情緒上就崩潰了。
一邊和老人說話(其實是聽老人說,點頭搖頭做手勢或很慢地說話,老人可以看嘴唇、表情能知道大概意思),一邊檢查老人的手腳,腳上和膝蓋的水腫全消了,然後看掛在床邊的醫療記錄:醫生診斷是心衰引起的水腫,吃兩種利尿消腫的藥,兩種緩解心衰的藥。
這個過程中,那天的女醫生過來,主動說明天可以給老人轉到普通病房,讓等通知。我們很高興,連聲感謝;老人過後悄悄地說,應該是自己早上的哭訴,讓醫生感動了。我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等到了中午,想著可以提醒一下,給CCU打電話,護士接的電話,說今天沒有普通病房,不能轉病房了;問能不能和女醫生通話,護士說她已經下班。
很驚訝也很難受,想象老人盼望破滅時的難過。於是隻能給醫生朋友打電話;朋友是另外一個科室的主任醫師,答應幫和心髒科的主任求情,給一個方便。
一個小時後,CCU的護士來電話,說現在可以來轉病房。
當初出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喜歡國內凡事都找人的風氣,雖然自己也經常卷入其中。我在這個城市居住了很長時間,幾十年交情的醫生有五六個,隻有為老人小孩才肯找醫生朋友,自己住院沒找過他們。
當時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找朋友幫忙,後來的一切會不會順利得多?老人會不會少受許多罪呢?想得又難過又自責。
轉到普通病房後,老人精神狀態好了許多,白天晚上都是我們子女照顧(以後有機會講講請醫院護工的利弊),我每天陪著老人說話,推輪椅到走廊窗邊曬太陽;每天吊一兩瓶藥水,吃利尿消腫和心髒護理的藥,身上帶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儀器(不能離開樓層),如有異常護士站會馬上有警報;七天後出院。
老人住的是三人病房,七天裏大都是兩個病人;出院那天,病房裏來了兩個新病人(原來的另外一個同室病友前一天出院),都在抱怨被非自願住在CCU,一個做了預備手術的心髒檢查,另一個做了單純的心髒檢查;結果是都沒問題。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能感受我心裏的想法。至於為什麽會這樣?病人會不會怨恨醫生?加拿大的醫療又是如何?
下一篇再聊。
回國雜談----醫療的優劣(一)
布魯司 (2025-08-05 06:50:44) 評論 (27)經常看到網上討論國內外醫療的好壞,都能舉出現實的例子,短視頻更多了;有在加拿大拚命抱怨看病等半天、檢查等半年的,也有國內抱怨醫生草菅人命的。醫療資源的匱乏、醫術醫德的不足,的確會讓正經受病痛的患者雪上加霜。
說說自己親身經曆的事,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2023年前後不辭勞苦、著急回國的人,無疑都是衝著家有老人回去的,我也不例外。
由於對疫情的心有餘悸,擔心在旅途中受感染,到家後幾天都單獨居住,隻和老人通話,不敢著急見麵。
三天後,得知老人腿腳腫得厲害,隻能出門。見到老人,臉上帶著笑容,心裏卻是在流淚,又難過又慶幸:這場三年的疫情,讓不少家庭失去了老人;擔驚受怕、受盡煎熬過來的老人,都是那麽的不容易。
老人的腳以前也腫過,腳背上一按一個坑;看過醫生,做了各種檢查,說原因有多種可能,心髒機能下降,營養不良等等,開了好些藥回家吃。這次明顯嚴重,腳背腫得發亮,兩個膝蓋也腫起來。
拍下圖片給當醫生的朋友,朋友回複說,應該是心髒的問題,趕緊住院檢查治療;於是打車去了醫院。
醫院是市裏一所三甲醫院的附屬醫院,老人多年前在這裏做過髖關節置換,對醫院的印象還不錯,堅持舍近求遠,不肯在家附近的中醫院就醫。
到了急診室,躺上了輪式病床,連上了各種檢測儀;急診室裏人滿為患,醫生護士都忙得不可開交;醫生陸陸續續開了多種檢查,我們子女分工,一個照顧老人的吃喝拉撒,協助護士抽血驗尿;一個負責各種排隊繳費、拿藥。
一係列檢查下來,初步判斷是心源性水腫,又找了住院部的醫生來會診,也是相同看法。時間來到了晚上,急診室的病人幾乎已經輪了一遍;期間五六個小時,老人早已疲憊不堪;這時,醫生又開了一個大檢查,估計排隊繳費、排隊檢查下來最少一個小時;我請求先給老人住院,這樣老人有地方休息,檢查可以明天按部就班地做。
醫生看我沒同意,不太高興,轉身就走了。不一會,有年輕醫生拿一張表格過來,上麵寫家屬拒絕檢查、後果自負,要我簽字。想和醫生再溝通,年輕醫生說已經換班了。
接下來就是等,換班醫生說要等住院部的消息。一小時後,終於說可以住院,但是是重症監護室,就是平時說的ICU。
很出乎意料,進了ICU就意味著和老人不能見麵,而且老人的主要症狀隻是水腫,意識呼吸心跳及其他檢查都在安全範圍內。於是問醫生能不能住普通病房,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不能自己下床,大小便也需要人幫忙,我們自己照顧的話老人會比較安心?
又等了一陣,問醫生也沒有結果,隻說普通病房沒有空位,安排不了。
無奈,隻好辦住院手續,進了ICU。
第二天下午,ICU醫生通知家屬來談醫療方案,一個女醫生,說已經補做了昨天的檢查和另外一些檢測,判斷是心髒功能出了問題;給了兩個方案:一是做一個預帶手術檢查,就是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直接做心髒搭橋;二是單純心髒檢查,注入一種帶顏色的藥水,能檢查出具體的問題和位置,如果有問題另外安排手術。前者費用大幾千,後者小幾千。
醫生解釋:這兩種檢查過程類似小手術,需要麻醉,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家屬簽字才能做。
有些慌亂,匆忙地考慮了一下,問能不能盡量保守治療?
女醫生明白我的意思,對我接著的問題很不耐煩,說你們自己決定,你們的決定也是需要簽字的。
讀到這裏,可能有朋友會問:到了醫院,為什麽不聽醫生的?不做檢查,是不是和費用有關?
這裏說一下發生在2017年的事,一是說說老人體質的特殊性,容易理解我後續的決定,同時也和2023年住院的方方麵麵做一個比較,或許能揭示一些可能的潛在原因。
2017年年初,老人因為摔跤骨折,需要置換髖關節,我從多倫多趕了回去。
對於身體健康的老人來說,髖關節置換術不算是危險的手術,危險率在百分之二到三;不過我家老人三高已經很多年,高血壓糖尿病對身體造成了一些損傷,感染和血栓等並發症可能性比較大,屬於手術的高危人群;醫生說我家老人手術危險率大概會在百分之十左右。
當時家裏人有建議保守治療,因為身邊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主治醫生把我叫到辦公室,簡單說了一下情況,問我打算怎麽辦。
我說,到了醫院當然是聽醫生的,主要是聽你們醫生的方案。
這時,主治醫生有人找,旁邊一位文質彬彬的醫生接話了,把這個手術的好處和風險,以及保守治療的好處和風險都詳細的說了一遍,也給出了他的意見:手術治療更合適老人,老人長時間臥床的風險很大。
這個醫生表現出來的專業,不偏不倚的態度,讓我多了不少信任。他所敘述的內容和自己提前了解的大致吻合,於是決定盡快手術。
髖關節假體有不同類型,從價格上分三種,一是國產,幾千塊;二是合資,一萬多;三是進口,兩萬多。醫生說,好的假體適應性好,使用期長;建議老人可以考慮合資的,綜合來說比較好。
家裏老人是有事業單位醫保的(後來並入了全民社保),國產假體可以報銷百分之七十,合資和進口的不在報銷範圍內,差價部分是自費。估算下來,合資的自己要出一萬,進口的自己要出兩萬。最後,選了進口的假體。(老人自己有退休金和存款,不需要我們子女負擔醫藥費)。
由於手術風險比較大,考慮再三,還是找了在醫院總院裏當科室主任的高中同學,讓他幫找主刀的醫生。手術按部就班安排上,當天的第一台,是科室主任做的;手術很成功,第三天就下地走動了(也是這個手術的術後要求)。
這次住院,是我對國內醫院信任度最高的一次。病人入院時,家屬就要簽訂不送紅包的保證書,出院時有對醫院各方麵的考核評分表;沒有送任何紅包,也沒有任何醫生暗示;事後請同學吃了一餐家常飯。
此次住院,和當時介紹手術情況的醫生有了交往,大家性格比較相近,話題也投機;後來知道,他是國內的醫學博士,準備去美國做兩年的交換醫生。再後來,我們成了朋友。
現在說說為什麽不願意讓老人做有一定風險的檢查。原因很簡單:三年疫情後,能和老人見麵說說話就是最大的願望,老人和我都是如此想法,其他的都可以延後。
簽完各種風險提示及免責書(全在平板電腦上操作,包括簽名),被告知這幾天不用來醫院,醫院有事情會通知;雖然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見到老人,但想想ICU是全天監控,安全是有保障的,心裏便安慰些。
出了醫生辦公室,我往心髒科住院部走去。入院當晚,等老人進ICU後,我留心過住院部裏的情況,當時隻是匆匆一瞥;這次看得仔細,心裏也計算著,結果是:急診醫生說沒有普通病房不是事實,兩次看的情況很接近,約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病床是空的。
住院部這棟大樓是嶄新的,剛剛使用三個月;大樓有二十幾層,科室配備得非常齊全,有一千五百多個病床,讓醫院整體形象和能力大大提高。
從牆上的樓層指示板上知道,有大概三分之二的科室設立了自己的ICU,名字改成了CCU。
記得2017年時,老人手術前住在一個八人病房裏,病房的設施比較陳舊,也沒有現在科室的CCU,隻是在護士站旁有兩間重症觀察室。護士會定期檢查,家屬可以陪在床邊。
第四天中午,醫院突然打來電話,說病人早上情緒很激動,讓家屬來醫院安撫病人。
到了醫院,護士說老人早上哭了很久,要求見子女,並希望住到普通病房。了解後知道,老人三天沒下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平時老人是可以自行使用助步器走路的,我隻能設想醫院擔心下床會讓病人有風險;因為不下床,便給老人用紙尿褲。要知道第一次使用紙尿褲是不太舒服,特別是大便,老人根本拉不出;老人聽力很差,和護士護工的交流非常困難;幾天下來,情緒上就崩潰了。
一邊和老人說話(其實是聽老人說,點頭搖頭做手勢或很慢地說話,老人可以看嘴唇、表情能知道大概意思),一邊檢查老人的手腳,腳上和膝蓋的水腫全消了,然後看掛在床邊的醫療記錄:醫生診斷是心衰引起的水腫,吃兩種利尿消腫的藥,兩種緩解心衰的藥。
這個過程中,那天的女醫生過來,主動說明天可以給老人轉到普通病房,讓等通知。我們很高興,連聲感謝;老人過後悄悄地說,應該是自己早上的哭訴,讓醫生感動了。我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等到了中午,想著可以提醒一下,給CCU打電話,護士接的電話,說今天沒有普通病房,不能轉病房了;問能不能和女醫生通話,護士說她已經下班。
很驚訝也很難受,想象老人盼望破滅時的難過。於是隻能給醫生朋友打電話;朋友是另外一個科室的主任醫師,答應幫和心髒科的主任求情,給一個方便。
一個小時後,CCU的護士來電話,說現在可以來轉病房。
當初出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喜歡國內凡事都找人的風氣,雖然自己也經常卷入其中。我在這個城市居住了很長時間,幾十年交情的醫生有五六個,隻有為老人小孩才肯找醫生朋友,自己住院沒找過他們。
當時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找朋友幫忙,後來的一切會不會順利得多?老人會不會少受許多罪呢?想得又難過又自責。
轉到普通病房後,老人精神狀態好了許多,白天晚上都是我們子女照顧(以後有機會講講請醫院護工的利弊),我每天陪著老人說話,推輪椅到走廊窗邊曬太陽;每天吊一兩瓶藥水,吃利尿消腫和心髒護理的藥,身上帶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儀器(不能離開樓層),如有異常護士站會馬上有警報;七天後出院。
老人住的是三人病房,七天裏大都是兩個病人;出院那天,病房裏來了兩個新病人(原來的另外一個同室病友前一天出院),都在抱怨被非自願住在CCU,一個做了預備手術的心髒檢查,另一個做了單純的心髒檢查;結果是都沒問題。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能感受我心裏的想法。至於為什麽會這樣?病人會不會怨恨醫生?加拿大的醫療又是如何?
下一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