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敬畏生命——我友人與阿爾茨海默症
敬畏生命——我友人與阿爾茨海默症
2025年8月6日一早,我的友人她因阿爾茨海默症去世,年僅75歲。從確診到病逝不到七年。
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那一天我剛下班回家,看見她就坐在我家小竹凳上,麵前是水裏泡著衣服的塑料盆,手裏拿著小木頭搓衣板,正在給我公公婆婆洗衣服。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感謝她,第二個心理是歉意,應該我洗。
她是出差來京住在我家,和我們有說有笑,不斷誇我做的飯好吃。還特別送我一件是當時流行的,廬山戀”女主那樣的藍色小碎花白色打底,荷葉邊立領襯衫。居然沒有穿到現在,但是,我記住了她的這份情誼到現在。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家裏已經有洗衣機,但她還是用手洗。讓我知道她不僅勤勞,勤快,而且還節儉過日子,要想的衣服不多,就沒舍得用洗衣機。
她的工作是在一個很大的工廠裏做會計,從進廠做到退休,從沒被換過。說明她業務能力頂呱呱,腦筋頂呱呱。
我第二次見她是在2018年
她來多倫多旅遊住我家。那時她出現一些小變化,就像大家熟知的概念上的一些變化。例如反複提問或反複說同樣的問題,說了很多次她孩子一家要去美國;地理概念有時也錯位,去了溫哥華,說成是多倫多;明明已經在加拿大,還說要去加拿大;等。但人的整體意識清楚。回國後,經過家人反反複複一而在再而三的勸說,她才終於同意去醫院做檢查。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
後來,她的情況,
一,她不愛吃藥,不覺得自己有病,更不喜歡別人這麽說她。
二,她退休後不喜歡動
三,疫情時期她患高血壓,輕微腦血栓。其它方麵尚可。有專人扶著她走路,幫助她進行腿部康複。
四,她的病情失智症方麵發展很快,漸漸不認識家人,生活不能自理,被送進養老院。再看到她的視頻,是她坐輪椅,是專人推著輪椅,專人照顧她吃飯等等,不細說。最後發展到完全不能自己走路,甚至不能吞咽,不能吃飯。今年8月6日去世。
我腦子裏反複想的是一敬畏生命。
想我友人,她的年齡並不比我大多少,我還活著,我還有很多八十多歲的移民朋友、小區鄰居,都健在,都很好,她的辭世有什麽啟示,反思。
聽話
一定要想辦法勸說病人遵醫囑,聽醫生的話,有病按時吃藥。可以減緩病情,減慢病情的發展,否則會耽誤自己。
動
我想起一段話,是我的鄰居大姐十幾年前對我說的,“這日子啊,不能過得太好,整天讓人伺候著,其實不是好事”。每天要自己動起來,包括家務勞動,身體鍛煉,社會交往。
心態一退休後的心態很重要
我以為情緒、精神、腦神經、身體健康,其實是一個整體。而情緒健康則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礎。不論遇到何事,都要保持良好心態。
最後一句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把握當下,好好活著。
再重複一句,我友人她生前一直在一個大型工廠裏擔任會計,幾十年如一日。她的頭腦是多麽清楚啊,業務能力一定沒得說。而現在她卻因為標題上的這個病而辭世。
結尾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活得更好。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感謝菲兒天地留言,哈哈,抱抱,寶寶,保鏢,包包,飽飽,薄薄地,不知你在觀光途中能用上哪一個?至少我用上了。得益於你的留言,飽飽地說一聲,謝謝你。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1“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活得更好。” 多謝加拿大姥姥分享,抱抱。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讀路人丙丙前輩留言,讓我想起和您的留言相關聯的人和事。今年六月 有一位養老院工作的姐妹告訴我,在那裏很多都是有這個病的,甚至有一位老人 活到了102歲。什麽都不能自理,什麽都不知道,還這樣的住在養老院裏。如何是好?所以真的是前期預防不是不可以的呀。我聽我嫂子這樣說過,你們以為媽看孩子又做飯多累,其實是媽心裏高興,那時候我不懂。現在我才知道真的是讓自己心裏高興,身體還好。不用去健身房,不用專門去鍛煉,幹著活兒就鍛煉了。我們都沒想到,我媽還活了差幾天一百周歲。謝謝您的留言。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剛一看風酥酥前輩留言,一數1000多字,完全可以成為另一篇文章。可是,您卻把這個地方留給我,受教。讀完我挺激動的,我要把這麽好的治療經驗告訴我的國內家人和朋友,這是福音。因為真有一位友人八十多歲,現在比以前真有一點兒好轉,有好轉就是福音。感謝您的留言支持,也花了您那麽多時間啊!謝謝。
路人丙丙 發表評論於
我知道的一個得這病的人,確實以享兒女的福為榮,冷了都不願站起來自已去拿外衣,真的是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這樣十幾年後癡呆了, 折磨家人又十年,快九十歲走的
風酥酥 發表評論於
現轉載一篇文章,支持加拿大姥姥的觀點:55歲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改變這生活習慣 一年後…
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病人會出現漸進並不可逆的腦部退化。CNN推出一部新紀錄片《最後的阿茲海默症病人》(The Lat Alzheimer’s Patient,暫譯),內容是兩位阿茲海默患者,靠著簡單而嚴格執行的生活方式改變,成功遏止了這個疾病。
第一位患者西西澤比(Cici Zerbe)參與奧尼斯博士(Dr. Dean Ornish)的一項臨床實驗,探究重大生活方式改變,對於早期失智症以及由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的影響。她在紀錄片中透露,她改為植物性飲食、采取嚴格的運動和健康計劃後,感覺“好多了”。她表示自己已5年沒吃她最喜歡的牛小排,除了改采植物性飲食,也持續冥想與運動,她稱這些做法“扭轉”了她的症狀。
另一位患者是55歲的賽門尼可斯(Simon Nicholls),他天生帶有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的APOE4基因,而且還有兩個、分別來自他的父母。先前“雷神”克裏斯漢斯沃也被發現有相同基因。尼可斯對CNN的醫療記者、本身也是神經外科醫生的古普塔(Dr. Sanjay Gupta)表示,“我本來很擔心,我有兩個兒子,一個3歲、另一個8歲。隨著我年紀越來越大,試著在未來陪伴在他們身邊,對我而言真的很重要”。
他的母親在70多歲因阿茲海默症過世,“在她生命的最後10年,她隻是坐在椅子上搖晃,同時服用大約14種藥物。我寧願有一個更長的健康壽命壽終正寢,不是久病後才離世”。負責監督他案例的預防神經學家艾薩克森博士(Richard Isaccson)向CNN表示,他對尼可斯1年多內,體內的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就消失的情況感到訝異。
他的治療方式始於處方用藥替爾泊肽(tirzepatide),該藥物是Mounjaro 與Zepbound兩種藥物中的成分——各自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第二型糖尿病與減肥藥許可。
除了接受注射,他也在飲食上改為植物性飲食,不吃含糖與超加工食品。他更采取嚴格的運動計劃,包括力量(阻力)訓練。他的早晨以快走、慢跑和騎自行車開始。艾薩克森博士表示,“我第一次見到尼可斯時,他還有點中年鮪魚肚,就像多數的50多歲男人一樣。但是我在九星期後見到他時,我幾乎沒認出他。”
紀錄片《最後的阿茲海默症病人》描述兩位阿茲海默症病人靠簡單而嚴格執行的生活方式改變,成功遏止症況。翻攝CNN
尼可斯表示:“我喜歡每天早上日出時邊聽Podcast、邊散步一個半小時。我每天都走1萬步以上,我非常堅持。”他還會每周做3次為時1小時的慢速全身力量訓練,他在9周內瘦了超過10公斤,其中大約80%是脂肪。艾薩克斯對於尼可斯的轉變表示,他不喜歡用“逆轉”這個術語,但強調從尼可斯與其他患者觀察到有希望的結果,感到興奮。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更正一我寫錯了,應該是一洗凡塵。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我很同意一席凡塵,前輩留言,您和曉青說的很對,藥物治療很有限,我友人也是這樣的。這就告訴我們如何預防,減少,降低風險,也可以是有跡可循的。我爭取以後再寫。昨天,是友人辦理後事。我想以您們留言作回複一,也是解脫。二,過好今天,把握當下。感謝留言。
一洗凡塵 發表評論於
其實這個病還是很複雜的,藥物治療也是有限,認知障礙,無法和人正常交流,脾氣秉性的變化,對病人和家人都是痛苦。誰也不知道明天發生什麽,過好今天,把握當下。
加拿大姥姥 發表評論於
讀曉青留言,能聽出來你是在開導我,安慰我。是啊,你說的是實情。患者遭罪,患著家人更遭罪。感謝你的這份心意,感謝你的留言。
曉青 發表評論於
很多病原因不明也無藥可醫,老年癡呆應當是其中之一。都說這樣不得那樣得,我知道的啥樣都有得的。盡量努力做好自己,其它的,尤其得什麽病,也是命。我知道的最年輕的也是都60多歲就得了,一般過不了9年。最後的時光很受罪。你的朋友也算是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