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位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四百多年巴勒斯坦地區,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後,根據國際聯盟的《巴勒斯坦托管地》條款而存在。1920年,巴勒斯坦托管地正式成立。1922年,英國從國際聯盟獲得了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授權,受其委托對之暫時管治。英國從未對托管巴勒斯坦宣示主權,它既非英國屬土,亦非英國殖民地,因此並沒有給予巴勒斯坦居民英國國籍,僅駐有少量軍警維持主要城市秩序而已。
英國駐軍1936年在巴勒斯坦聖城耶路撒冷遊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人爆發反抗與英國交戰的同盟國奧斯曼帝國的起義,英國軍隊乘機將奧斯曼帝國軍隊趕出了黎凡特地區。英國曾在《麥克馬洪-侯賽因信件》中承諾,如果阿拉伯人發起反抗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起義,作為交換英國將在戰後承認阿拉伯獨立。但最終,英國和法國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敘利亞——這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一種背叛行為。
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積極支持猶太複國主義,提供巨額金錢支持,收買政客幕後操縱。
詹姆斯·邁爾·羅斯柴爾德於1868年去世後,他的長子阿方斯·詹姆斯·羅斯柴爾德接管了家族銀行,積極支持在巴勒斯坦複國以色列。根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文獻記載,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該家族每年以東方猶太人的名義向普世以色列人同盟(Alliance Israélite Universelle)捐款近50萬法郎。第二代英國男爵沃爾特·羅斯柴爾德,是1917年英國外務大臣亞瑟·貝爾福致錫安主義聯盟(Zionist Federation)的收信人,在該信中,英國政府支持於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此信件後被稱作《貝爾福宣言》,一直被猶太複國主義當作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最重要的法理文件。
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的小兒子埃德蒙·詹姆斯·羅斯柴爾德資助建立了位於巴勒斯坦裏雄萊的猶太複國錫安主義者第一個定居點,他從土耳其人手中購買的土地組成了今天以色列的一部分。1924年,埃德蒙·羅斯柴爾德成立了巴勒斯坦猶太移民協會(Palestine Jewish Colonisation Association, PICA)。該協會收購了13萬英畝的土地,並建立了投資企業。埃德蒙·羅斯柴爾德資助建立的聚居地遍布以色列各地,包括Metula,Zikhron Ya'akov,裏雄萊錫安和羅什平納(Rosh Pinna),許多地點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位於特拉維夫的羅斯柴爾德大道。
一次世界大戰相持階段急需猶太金融資本支持的英國政府,作為交換,“讚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內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這個決定從未征求當地土著 居民的意見,勢必引發他們的反彈,故英國政府同時警告:“但要清楚明白的是,任何行為均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社群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巴勒斯坦,尤其是農村地區陷入極度貧困。奧斯曼帝國和隨後的英國托管當局,對農業和農產品征收高額稅款,二三十年代,農業歉收,大蕭條的到來和商品價格暴跌,隨之而來的貧困變得更加嚴重,農民負債累累。由於人口密度增加,佃農支付的租金急劇增加,以及越來越多的土地從阿拉伯人轉移到猶太定居點機構(如猶太民族基金),大大增加了被驅逐的農民數量,同時也使他們失去了土地作為未來生計來源的權利。到1931年,阿拉伯人占有的106,400杜納姆低窪A類農田,養活了590,000農業人口;而猶太人占有的102,000杜納姆低窪A類農田,僅養活了50,000農業人口,相差逾十倍。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據維基百科等資料,下同)
盡管英國托管當局采取措施限製阿拉伯人向猶太人轉讓土地,但這些措施很容易被有意買賣的猶太人規避。英國托管當局未能投資於巴勒斯坦民眾的經濟增長和醫療保健,而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政策是確保他們的投資僅用於促進猶太人定居社區伊舒夫(Yishuv)的擴張,擴建其經濟基礎設施(如海法發電廠、舍門石油和肥皂廠、大磨坊麵粉廠和內舍爾水泥廠),大量利用從農村湧入的廉價阿拉伯勞動力。1935年後,建築業繁榮的衰退以及伊舒夫進一步集中精力推行排他性的希伯來勞工計劃,導致農村移民的大部分就業來源被切斷。到1935 年,隻有12,000名阿拉伯人(占勞動力的5%)在猶太區工作。
隨著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驅趕與西方各國對猶太難民的堅拒愈來愈嚴厲,無路可逃的猶太難民無可奈何,隻能選擇湧入自然資源匱乏的不毛之地——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
1933年8月25日,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與納粹德國簽署了《哈瓦拉協議》(轉移協議,heskem haavara)。該協議由德國猶太複國主義聯盟、英巴銀行(受猶太機構指示)和納粹德國經濟當局經過三個月的談判最終達成。它是促成1933年至1939年間約6萬名德國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重要因素。該協議使逃離新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人能夠將部分資產轉移到英國托管地巴勒斯坦。猶太移民出售其在德國的資產,以支付運往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必需品(德國製造)。對於德國猶太人來說,該協議提供了一種離開德國日益敵對環境的途徑;對於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伊舒夫來說,它提供了獲得移民勞動力和經濟支持的途徑。
隨著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被歐洲驅逐的猶太難民,掀起“第五次回歸浪潮”—— 第五次“阿利亞”(Aliyah)運動(1929-1939)。“阿利亞”,希伯來語字麵意思是“上升”,是指猶太人從流散地遷徙到曆史上、地理上古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的活動,遷往此地的“移民”(making aliyah)傳統上被描述為“上升”(朝向猶太聖城耶路撒冷),是猶太複國主義最基本的信條之一。新一波25 萬猶太移民抵達巴勒斯坦地區,其中大多數(17.4萬人)於1933年至1936年間抵達,這是對納粹德國日益加劇迫害猶太人的回應。
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政府負責簽發移民證書。這些證書由代表大英帝國的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公署管轄的巴勒斯坦政府移民局管理。移民政策以英國的公布的法規為基礎,尤其針對猶太移民,英國政府根據政治壓力和協議嚴格控製猶太移民。合法入境和居留需要移民證書(Palestine immigrant certificate,通常稱為“證明”或“移民簽證”)。這些證書通常由猶太海外機構的辦事處(尤其是在歐洲)發放。這些辦事處與當地猶太社區協調處理申請和後勤工作,並將獲批的案件轉交給英國當局,最終授權掌握在英國政府手中,由英國托管當局的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公署簽發。
1935年達到頂峰,約有6萬猶太移民到巴勒斯坦,當地的猶太人口也增長到320,000人。英國政府認為這個數字太大,因此猶太機構被告知,1936年批準的配額不到其所要求配額的三分之一。隨著納粹在德國掌權,迫害、驅除猶太人加劇,急於逃難的猶太人口暴增,英國政府批準的配額極其有限,粥少僧多,猶太非法移民開始大量湧入巴勒斯坦托管地。
1935年9月波蘭華沙猶太機構為移民巴勒斯坦托管地發放的證書
從歐洲掙紮命逃難來巴勒斯坦的合法與非法猶太移民,與當地人激烈爭奪生存資源,致使本來就非常貧瘠的當地農村之中的阿拉伯農民陷入困境,被迫搬到城市成為流動雇傭工人,以期望擺脫赤貧時卻發現自己被社會邊緣化,而他們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猶太移民與土著阿拉伯民眾矛盾日益激化,終於爆發暴力革命。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暴動(Great Revolt,),又稱巴勒斯坦大起義(Great Palestinian Revolt,or the Palestinian Revolution),旨在尋求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並終止英國對猶太複國主義的支持——允許猶太移民和向猶太人出售土地。
自1920年以來,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不斷,而起義的直接導火索便是阿拉伯人地下組織殺害了兩名猶太人,以及猶太槍手作為報複殺害了兩名阿拉伯勞工,這些衝突事件令巴勒斯坦陷入暴力衝突之中,持續了三年之久。
這場起義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自發的民眾抵抗,城市精英阿拉伯高級委員會抓住了這一機會,使這場運動具有組織性,主要集中於罷工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抗議,以確保取得政治結果。到1936年10月,這一階段已被英國民政當局通過政治讓步、國際外交(涉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外約旦和也門的統治者)和戒嚴威脅等多種方式擊敗。
第二階段始於1937年末,是由1936年英國鎮壓引發的農民領導的抵抗運動。在這一階段,英國軍隊越來越多地成為其認為支持起義的村莊的攻擊目標,而英國軍隊也越來越多地將其視為支持起義的村莊作為攻擊目標。在此階段,英國軍隊和巴勒斯坦警察部隊殘酷地鎮壓了叛亂,他們采取的鎮壓措施旨在恐嚇全體民眾,破壞民眾對起義的支持。委托管製巴勒斯坦的英國軍隊和警察,在鎮壓起義的在戰鬥中殺害了兩千多阿拉伯人,108人被絞死,包括平民在內的阿拉伯人傷亡人數為兩萬,20至60 歲之間的成年巴勒斯坦阿拉伯男性人口中有10%被殺、受傷、監禁或流放。暴亂其間,被殺害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約數百人。
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軍1938年所舉的其獨立巴勒斯坦國旗上,有當地居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的新月、基督教的十字架,沒有猶太教的大衛六芒星
在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動亂期間,海法附近的阿拉伯村莊米亞爾被炸毀。這是英國對叛亂分子的懲罰和警告
1936年年巴勒斯坦大起義,大大加劇了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英國當局與穆斯林世界的矛盾。阿拉伯人認為英國當局背信棄義,拋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居住的阿拉人的承諾——猶太移民“任何行為均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社群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不但未能有力製止猶太人巧取豪奪土地,掠奪當地人賴以為生的資源,而是被他們的金錢收買,偏袒猶太人,反過來血腥鎮壓維權的土著阿拉伯人民。
1936年6月,阿拉伯語報紙《Falastin》刊登漫畫,對比了英軍巴勒斯坦地區統治者沃肖普(Wauchope)在1936年和艾倫比(Allenby)在1917年的行動
巴勒斯坦大起義其間,猶太移民定居點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與當地阿拉伯人暴力衝突不斷。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期間,以色列海法附近的一個小型定居點內舍爾猶太臨時警察部隊,將槍拚猶太六角星擺拍合影。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淩晨,在德國政府的縱容下,納粹黨員、德國反猶民眾與衝鋒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砸碎大街上所有他們辦公室、店鋪的玻璃,史稱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碎玻璃之夜),黨衛隊、警方冷眼袖手旁觀。這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
水晶之夜發生後,迫切逃命的歐洲猶太人,在全世界拒絕或嚴格限製猶太難民入境的大局下,西亞之隅的巴勒斯坦,成了他們最有望爭取到的逃命之所。這片英國托管的蕞爾不毛之地,盡管動亂不已,卻是當時猶太人唯一可望又可及的無奈選擇。除了猶太人入境簽證門坎最高的地大物博美國,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是接納猶太難民最多的地方。
1933-1939年歐洲猶太人逃難流向圖。
於是全世界的猶太組織,運用他們的金錢與輿論的巨大影響力,動員猶太民眾遊行示威,向英國政府施壓,取消對猶太難民移民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的配額限製。
水晶之夜後,英國猶太人抗議限製巴勒斯坦移民
此時的英國,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爆發的前夜,麵對實力雄厚對手納粹納德國歐洲咄咄逼人態勢,大英帝國的本土和殖民地尚且自顧不暇,已無心、無力再分散資源,糾結中東之隅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移民與阿拉伯土著之爭,決定對其近中東政策明晰化。
1939年5月23日,經英國下議院正式批準,英國政府發布《1939年白皮書》(White Paper of 1939),又稱為麥克唐納白皮書,是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爆發後英國政府發布的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政策性文件。
英國政府發布的《1939年白皮書》
《1939年白皮書》宣告:十年內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而且在巴勒斯坦國內要建立起猶太人家園,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統治。它還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數量不應超過75,000人,並規定未來將由阿拉伯人決定是否允許讓更多的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內,除了占5%的區域外,猶太人被限製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
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憲法
白皮書指出,目前已有超過45萬猶太人定居於托管地,《貝爾福宣言》中關於“猶太民族的民族家園”的訴求已得到滿足,並呼籲在十年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治理:英國政府認為,《貝爾福宣言》所體現的托管地的製定者不可能有意將巴勒斯坦轉變為一個猶太國家,而這違背了該國阿拉伯人民的意願。因此,英國政府現在明確宣布,巴勒斯坦成為猶太國家並非其政策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強行變成一個猶太國家的臣民,違背了其在托管地對阿拉伯人民的義務,也違背了他們過去向阿拉伯人民做出的保證。英國政府的目標是在十年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與英國建立條約關係,以滿足兩國未來的商業和戰略需求。這個獨立國家應該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治理,以確保每個社區的基本利益都得到保障。
第二部分 移民
根據英國托管地,未來五年內,猶太移民巴勒斯坦的人數將被限製在75,000人,之後將取決於阿拉伯人的同意:英國政府在托管地或隨後的政策聲明中未發現任何內容支持以下觀點:除非允許移民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否則無法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如果移民對該國的經濟狀況產生不利影響,則應明確限製;同樣,如果移民對該國的政治地位造成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雖然不難證明,迄今為止被接納的大量猶太移民在經濟上已被吸收,但阿拉伯人擔心這種湧入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直到猶太人口能夠統治他們,這種擔憂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以及巴勒斯坦的和平與繁榮都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過去三年令人痛心的騷亂,隻是阿拉伯人強烈憂慮的最新且最持久的表現……。不可否認,阿拉伯民眾普遍擔心猶太移民會無限期湧入,這種擔憂已導致騷亂,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耗盡了巴勒斯坦的國庫,使生命和財產處於危險之中,並在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製造了怨恨,而這種怨恨在同一個國家的公民之間更是令人痛惜。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移民人數持續增長,直至達到該國的經濟吸收能力,不顧其他一切因素,兩個民族之間必將長期存在致命的敵意,巴勒斯坦局勢可能成為近東和中東所有民族之間永久摩擦的根源。
在未來五年內,如果經濟吸收能力允許,猶太人口將以這樣的速度增長,使猶太人口達到該國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考慮到阿拉伯和猶太人口的預期自然增長,以及目前該國的非法猶太移民數量,這將允許從今年四月初開始在未來四年內接納約75,000名移民。這些移民將根據經濟吸收能力的標準按以下方式接納: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將允許10,000名猶太移民,但前提是,如果經濟吸收能力允許,可以在五年內將某一年的短缺添加到後續年份的配額中。此外,為解決猶太難民問題,一旦高級專員認為足以保障難民生活,並將立即接納25,000名難民,並特別考慮難民兒童及其受撫養人。現有的確定經濟吸收能力的機製將保留,高級專員將最終負責確定經濟吸收能力的限度。每次定期決定之前,都將谘詢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代表。五年後,除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願意默許,否則將不再允許猶太移民。
第三部分 土地
白皮書規定:“若幹專家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由於阿拉伯人口的自然增長以及近年來阿拉伯土地持續向猶太人出售,某些地區已無空間再轉讓阿拉伯土地;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如果阿拉伯耕種者要維持其現有的生活水平,並且避免近期出現大量無地阿拉伯人口,則必須限製此類土地轉讓。在此情況下,高級專員將被賦予一般權力,以禁止和規範土地轉讓。”此前,阿拉伯人向猶太人轉讓土地並未受到任何限製。
《1939年白皮書》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數量不得超過七萬五千人,如此低少的移民配額,對歐洲九百萬麵臨被屠殺命運的猶太人,杯水車薪,猶如滅頂之災。
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自由黨議員詹姆斯·羅斯柴爾德,在英國議會辯論中憤怒地表示:“對於大多數前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移民或肉體滅絕的問題。”曾幾何時,這個用金融杠杆操縱歐洲政壇的史上最富有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今在納粹德國主導的世界反猶風暴衝擊下,元氣大傷,已無力再影響英國政局。
英國政府發布《1939年白皮書》後,位於巴勒斯坦的猶太複國主義團體反應強烈,堅決抵製,發起一場持續數月的反英抗議示威。5月18日,猶太人發起大罷工。
巴勒斯坦猶太機構發表了拒絕英國白皮書的強烈回應:英國托管國在白皮書中製定的巴勒斯坦新政策,剝奪了猶太人民在其祖籍國重建家園的權利,將巴勒斯坦的統治權移交給目前占多數的阿拉伯人,並將猶太人口置於該多數人的支配之下,規定一旦猶太人口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就應立即停止猶太人移民,在猶太人的家園設立了猶太人隔離區。猶太人很可能會反抗,而不是屈服於阿拉伯統治。鎮壓猶太人反抗英國政策的叛亂,將是一項與鎮壓阿拉伯叛亂同樣艱巨的任務。英國政府無視了這一警告,在猶太曆史最黑暗的時刻,卻計劃剝奪猶太人最後的希望,並關閉通往他們祖國的道路,必食惡果!
1939年5月18日,猶太人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喬治國王大道舉行抗議英國政府《1939年白皮書》遊行示威
巴勒斯坦猶太人集會抗議英國政府《1939年白皮書》公布的新法規
盡管巴勒斯坦猶太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1939年白皮書》遊行示威,美國、英國等地世界猶太組織積極呼應,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英國政府,一心備戰納粹納德國的挑戰,對托管地巴勒斯坦嚴厲限製猶太移民的決策,毫不動搖。
九死一生逃脫粹納屠戮集中營的的猶太人異教徒,在全球基督教世界的圍追堵截下,天涯海角逃亡求生之路險阻重重,僅剩兩千多年前猶太祖先被羅馬帝國鐵蹄驅逐流散的巴勒斯坦荒漠故地,尚存一線僥幸逃命的希望。
光腳不怕穿鞋的,對限製猶太難民逃亡巴勒斯坦托管地的英國政府,猶太人破釜沉舟,隻要逃得一命,對抗不擇手段,不再遵循前五次回歸浪潮的合法移民“阿利亞”(First - Fifth Aliyah, 1919–1939)運動,而是大規模進行非法移民運動——“阿利亞貝特”(Aliyah Bet,意為“二次移民”)。
作為對白皮書的回應,右翼猶太複國主義恐怖組織伊爾貢(Irgun),無視英國政府法令規定的巴勒斯坦合法猶太移民配額,開始大規模組織猶太非法移民偷渡,製定叛亂計劃,采用恐怖主義武裝暴力手段,驅逐巴勒斯坦托管政府的英國官兵,圖謀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人新國家。
偷渡、非法移民、恐怖主義襲擊,這些困擾當今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災難性社會問題,均肇始於英國管製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乃集大成者也。
2025年8月29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
以色列——被逐出歐洲家園猶太人的無奈歸宿(八)
橡溪 (2025-08-29 08:19:13) 評論 (0) 托管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位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四百多年巴勒斯坦地區,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後,根據國際聯盟的《巴勒斯坦托管地》條款而存在。1920年,巴勒斯坦托管地正式成立。1922年,英國從國際聯盟獲得了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授權,受其委托對之暫時管治。英國從未對托管巴勒斯坦宣示主權,它既非英國屬土,亦非英國殖民地,因此並沒有給予巴勒斯坦居民英國國籍,僅駐有少量軍警維持主要城市秩序而已。
英國駐軍1936年在巴勒斯坦聖城耶路撒冷遊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人爆發反抗與英國交戰的同盟國奧斯曼帝國的起義,英國軍隊乘機將奧斯曼帝國軍隊趕出了黎凡特地區。英國曾在《麥克馬洪-侯賽因信件》中承諾,如果阿拉伯人發起反抗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起義,作為交換英國將在戰後承認阿拉伯獨立。但最終,英國和法國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敘利亞——這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一種背叛行為。
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積極支持猶太複國主義,提供巨額金錢支持,收買政客幕後操縱。
詹姆斯·邁爾·羅斯柴爾德於1868年去世後,他的長子阿方斯·詹姆斯·羅斯柴爾德接管了家族銀行,積極支持在巴勒斯坦複國以色列。根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文獻記載,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該家族每年以東方猶太人的名義向普世以色列人同盟(Alliance Israélite Universelle)捐款近50萬法郎。第二代英國男爵沃爾特·羅斯柴爾德,是1917年英國外務大臣亞瑟·貝爾福致錫安主義聯盟(Zionist Federation)的收信人,在該信中,英國政府支持於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此信件後被稱作《貝爾福宣言》,一直被猶太複國主義當作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最重要的法理文件。
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的小兒子埃德蒙·詹姆斯·羅斯柴爾德資助建立了位於巴勒斯坦裏雄萊的猶太複國錫安主義者第一個定居點,他從土耳其人手中購買的土地組成了今天以色列的一部分。1924年,埃德蒙·羅斯柴爾德成立了巴勒斯坦猶太移民協會(Palestine Jewish Colonisation Association, PICA)。該協會收購了13萬英畝的土地,並建立了投資企業。埃德蒙·羅斯柴爾德資助建立的聚居地遍布以色列各地,包括Metula,Zikhron Ya'akov,裏雄萊錫安和羅什平納(Rosh Pinna),許多地點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位於特拉維夫的羅斯柴爾德大道。
一次世界大戰相持階段急需猶太金融資本支持的英國政府,作為交換,“讚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內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這個決定從未征求當地土著 居民的意見,勢必引發他們的反彈,故英國政府同時警告:“但要清楚明白的是,任何行為均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社群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巴勒斯坦,尤其是農村地區陷入極度貧困。奧斯曼帝國和隨後的英國托管當局,對農業和農產品征收高額稅款,二三十年代,農業歉收,大蕭條的到來和商品價格暴跌,隨之而來的貧困變得更加嚴重,農民負債累累。由於人口密度增加,佃農支付的租金急劇增加,以及越來越多的土地從阿拉伯人轉移到猶太定居點機構(如猶太民族基金),大大增加了被驅逐的農民數量,同時也使他們失去了土地作為未來生計來源的權利。到1931年,阿拉伯人占有的106,400杜納姆低窪A類農田,養活了590,000農業人口;而猶太人占有的102,000杜納姆低窪A類農田,僅養活了50,000農業人口,相差逾十倍。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據維基百科等資料,下同)
盡管英國托管當局采取措施限製阿拉伯人向猶太人轉讓土地,但這些措施很容易被有意買賣的猶太人規避。英國托管當局未能投資於巴勒斯坦民眾的經濟增長和醫療保健,而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政策是確保他們的投資僅用於促進猶太人定居社區伊舒夫(Yishuv)的擴張,擴建其經濟基礎設施(如海法發電廠、舍門石油和肥皂廠、大磨坊麵粉廠和內舍爾水泥廠),大量利用從農村湧入的廉價阿拉伯勞動力。1935年後,建築業繁榮的衰退以及伊舒夫進一步集中精力推行排他性的希伯來勞工計劃,導致農村移民的大部分就業來源被切斷。到1935 年,隻有12,000名阿拉伯人(占勞動力的5%)在猶太區工作。
隨著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驅趕與西方各國對猶太難民的堅拒愈來愈嚴厲,無路可逃的猶太難民無可奈何,隻能選擇湧入自然資源匱乏的不毛之地——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
1933年8月25日,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與納粹德國簽署了《哈瓦拉協議》(轉移協議,heskem haavara)。該協議由德國猶太複國主義聯盟、英巴銀行(受猶太機構指示)和納粹德國經濟當局經過三個月的談判最終達成。它是促成1933年至1939年間約6萬名德國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重要因素。該協議使逃離新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人能夠將部分資產轉移到英國托管地巴勒斯坦。猶太移民出售其在德國的資產,以支付運往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必需品(德國製造)。對於德國猶太人來說,該協議提供了一種離開德國日益敵對環境的途徑;對於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伊舒夫來說,它提供了獲得移民勞動力和經濟支持的途徑。
隨著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被歐洲驅逐的猶太難民,掀起“第五次回歸浪潮”—— 第五次“阿利亞”(Aliyah)運動(1929-1939)。“阿利亞”,希伯來語字麵意思是“上升”,是指猶太人從流散地遷徙到曆史上、地理上古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的活動,遷往此地的“移民”(making aliyah)傳統上被描述為“上升”(朝向猶太聖城耶路撒冷),是猶太複國主義最基本的信條之一。新一波25 萬猶太移民抵達巴勒斯坦地區,其中大多數(17.4萬人)於1933年至1936年間抵達,這是對納粹德國日益加劇迫害猶太人的回應。
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政府負責簽發移民證書。這些證書由代表大英帝國的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公署管轄的巴勒斯坦政府移民局管理。移民政策以英國的公布的法規為基礎,尤其針對猶太移民,英國政府根據政治壓力和協議嚴格控製猶太移民。合法入境和居留需要移民證書(Palestine immigrant certificate,通常稱為“證明”或“移民簽證”)。這些證書通常由猶太海外機構的辦事處(尤其是在歐洲)發放。這些辦事處與當地猶太社區協調處理申請和後勤工作,並將獲批的案件轉交給英國當局,最終授權掌握在英國政府手中,由英國托管當局的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公署簽發。
1935年達到頂峰,約有6萬猶太移民到巴勒斯坦,當地的猶太人口也增長到320,000人。英國政府認為這個數字太大,因此猶太機構被告知,1936年批準的配額不到其所要求配額的三分之一。隨著納粹在德國掌權,迫害、驅除猶太人加劇,急於逃難的猶太人口暴增,英國政府批準的配額極其有限,粥少僧多,猶太非法移民開始大量湧入巴勒斯坦托管地。
1935年9月波蘭華沙猶太機構為移民巴勒斯坦托管地發放的證書
從歐洲掙紮命逃難來巴勒斯坦的合法與非法猶太移民,與當地人激烈爭奪生存資源,致使本來就非常貧瘠的當地農村之中的阿拉伯農民陷入困境,被迫搬到城市成為流動雇傭工人,以期望擺脫赤貧時卻發現自己被社會邊緣化,而他們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猶太移民與土著阿拉伯民眾矛盾日益激化,終於爆發暴力革命。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暴動(Great Revolt,),又稱巴勒斯坦大起義(Great Palestinian Revolt,or the Palestinian Revolution),旨在尋求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並終止英國對猶太複國主義的支持——允許猶太移民和向猶太人出售土地。
自1920年以來,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不斷,而起義的直接導火索便是阿拉伯人地下組織殺害了兩名猶太人,以及猶太槍手作為報複殺害了兩名阿拉伯勞工,這些衝突事件令巴勒斯坦陷入暴力衝突之中,持續了三年之久。
這場起義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自發的民眾抵抗,城市精英阿拉伯高級委員會抓住了這一機會,使這場運動具有組織性,主要集中於罷工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抗議,以確保取得政治結果。到1936年10月,這一階段已被英國民政當局通過政治讓步、國際外交(涉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外約旦和也門的統治者)和戒嚴威脅等多種方式擊敗。
第二階段始於1937年末,是由1936年英國鎮壓引發的農民領導的抵抗運動。在這一階段,英國軍隊越來越多地成為其認為支持起義的村莊的攻擊目標,而英國軍隊也越來越多地將其視為支持起義的村莊作為攻擊目標。在此階段,英國軍隊和巴勒斯坦警察部隊殘酷地鎮壓了叛亂,他們采取的鎮壓措施旨在恐嚇全體民眾,破壞民眾對起義的支持。委托管製巴勒斯坦的英國軍隊和警察,在鎮壓起義的在戰鬥中殺害了兩千多阿拉伯人,108人被絞死,包括平民在內的阿拉伯人傷亡人數為兩萬,20至60 歲之間的成年巴勒斯坦阿拉伯男性人口中有10%被殺、受傷、監禁或流放。暴亂其間,被殺害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約數百人。
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軍1938年所舉的其獨立巴勒斯坦國旗上,有當地居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的新月、基督教的十字架,沒有猶太教的大衛六芒星
在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動亂期間,海法附近的阿拉伯村莊米亞爾被炸毀。這是英國對叛亂分子的懲罰和警告
1936年年巴勒斯坦大起義,大大加劇了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英國當局與穆斯林世界的矛盾。阿拉伯人認為英國當局背信棄義,拋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居住的阿拉人的承諾——猶太移民“任何行為均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社群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不但未能有力製止猶太人巧取豪奪土地,掠奪當地人賴以為生的資源,而是被他們的金錢收買,偏袒猶太人,反過來血腥鎮壓維權的土著阿拉伯人民。
1936年6月,阿拉伯語報紙《Falastin》刊登漫畫,對比了英軍巴勒斯坦地區統治者沃肖普(Wauchope)在1936年和艾倫比(Allenby)在1917年的行動
巴勒斯坦大起義其間,猶太移民定居點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與當地阿拉伯人暴力衝突不斷。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期間,以色列海法附近的一個小型定居點內舍爾猶太臨時警察部隊,將槍拚猶太六角星擺拍合影。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淩晨,在德國政府的縱容下,納粹黨員、德國反猶民眾與衝鋒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砸碎大街上所有他們辦公室、店鋪的玻璃,史稱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碎玻璃之夜),黨衛隊、警方冷眼袖手旁觀。這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
水晶之夜發生後,迫切逃命的歐洲猶太人,在全世界拒絕或嚴格限製猶太難民入境的大局下,西亞之隅的巴勒斯坦,成了他們最有望爭取到的逃命之所。這片英國托管的蕞爾不毛之地,盡管動亂不已,卻是當時猶太人唯一可望又可及的無奈選擇。除了猶太人入境簽證門坎最高的地大物博美國,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是接納猶太難民最多的地方。
1933-1939年歐洲猶太人逃難流向圖。
於是全世界的猶太組織,運用他們的金錢與輿論的巨大影響力,動員猶太民眾遊行示威,向英國政府施壓,取消對猶太難民移民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的配額限製。
水晶之夜後,英國猶太人抗議限製巴勒斯坦移民
此時的英國,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爆發的前夜,麵對實力雄厚對手納粹納德國歐洲咄咄逼人態勢,大英帝國的本土和殖民地尚且自顧不暇,已無心、無力再分散資源,糾結中東之隅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移民與阿拉伯土著之爭,決定對其近中東政策明晰化。
1939年5月23日,經英國下議院正式批準,英國政府發布《1939年白皮書》(White Paper of 1939),又稱為麥克唐納白皮書,是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爆發後英國政府發布的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政策性文件。
英國政府發布的《1939年白皮書》
《1939年白皮書》宣告:十年內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而且在巴勒斯坦國內要建立起猶太人家園,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統治。它還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數量不應超過75,000人,並規定未來將由阿拉伯人決定是否允許讓更多的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內,除了占5%的區域外,猶太人被限製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
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憲法
白皮書指出,目前已有超過45萬猶太人定居於托管地,《貝爾福宣言》中關於“猶太民族的民族家園”的訴求已得到滿足,並呼籲在十年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治理:英國政府認為,《貝爾福宣言》所體現的托管地的製定者不可能有意將巴勒斯坦轉變為一個猶太國家,而這違背了該國阿拉伯人民的意願。因此,英國政府現在明確宣布,巴勒斯坦成為猶太國家並非其政策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強行變成一個猶太國家的臣民,違背了其在托管地對阿拉伯人民的義務,也違背了他們過去向阿拉伯人民做出的保證。英國政府的目標是在十年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與英國建立條約關係,以滿足兩國未來的商業和戰略需求。這個獨立國家應該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治理,以確保每個社區的基本利益都得到保障。
第二部分 移民
根據英國托管地,未來五年內,猶太移民巴勒斯坦的人數將被限製在75,000人,之後將取決於阿拉伯人的同意:英國政府在托管地或隨後的政策聲明中未發現任何內容支持以下觀點:除非允許移民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否則無法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如果移民對該國的經濟狀況產生不利影響,則應明確限製;同樣,如果移民對該國的政治地位造成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雖然不難證明,迄今為止被接納的大量猶太移民在經濟上已被吸收,但阿拉伯人擔心這種湧入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直到猶太人口能夠統治他們,這種擔憂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以及巴勒斯坦的和平與繁榮都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過去三年令人痛心的騷亂,隻是阿拉伯人強烈憂慮的最新且最持久的表現……。不可否認,阿拉伯民眾普遍擔心猶太移民會無限期湧入,這種擔憂已導致騷亂,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耗盡了巴勒斯坦的國庫,使生命和財產處於危險之中,並在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製造了怨恨,而這種怨恨在同一個國家的公民之間更是令人痛惜。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移民人數持續增長,直至達到該國的經濟吸收能力,不顧其他一切因素,兩個民族之間必將長期存在致命的敵意,巴勒斯坦局勢可能成為近東和中東所有民族之間永久摩擦的根源。
在未來五年內,如果經濟吸收能力允許,猶太人口將以這樣的速度增長,使猶太人口達到該國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考慮到阿拉伯和猶太人口的預期自然增長,以及目前該國的非法猶太移民數量,這將允許從今年四月初開始在未來四年內接納約75,000名移民。這些移民將根據經濟吸收能力的標準按以下方式接納: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將允許10,000名猶太移民,但前提是,如果經濟吸收能力允許,可以在五年內將某一年的短缺添加到後續年份的配額中。此外,為解決猶太難民問題,一旦高級專員認為足以保障難民生活,並將立即接納25,000名難民,並特別考慮難民兒童及其受撫養人。現有的確定經濟吸收能力的機製將保留,高級專員將最終負責確定經濟吸收能力的限度。每次定期決定之前,都將谘詢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代表。五年後,除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願意默許,否則將不再允許猶太移民。
第三部分 土地
白皮書規定:“若幹專家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由於阿拉伯人口的自然增長以及近年來阿拉伯土地持續向猶太人出售,某些地區已無空間再轉讓阿拉伯土地;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如果阿拉伯耕種者要維持其現有的生活水平,並且避免近期出現大量無地阿拉伯人口,則必須限製此類土地轉讓。在此情況下,高級專員將被賦予一般權力,以禁止和規範土地轉讓。”此前,阿拉伯人向猶太人轉讓土地並未受到任何限製。
《1939年白皮書》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數量不得超過七萬五千人,如此低少的移民配額,對歐洲九百萬麵臨被屠殺命運的猶太人,杯水車薪,猶如滅頂之災。
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自由黨議員詹姆斯·羅斯柴爾德,在英國議會辯論中憤怒地表示:“對於大多數前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移民或肉體滅絕的問題。”曾幾何時,這個用金融杠杆操縱歐洲政壇的史上最富有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今在納粹德國主導的世界反猶風暴衝擊下,元氣大傷,已無力再影響英國政局。
英國政府發布《1939年白皮書》後,位於巴勒斯坦的猶太複國主義團體反應強烈,堅決抵製,發起一場持續數月的反英抗議示威。5月18日,猶太人發起大罷工。
巴勒斯坦猶太機構發表了拒絕英國白皮書的強烈回應:英國托管國在白皮書中製定的巴勒斯坦新政策,剝奪了猶太人民在其祖籍國重建家園的權利,將巴勒斯坦的統治權移交給目前占多數的阿拉伯人,並將猶太人口置於該多數人的支配之下,規定一旦猶太人口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就應立即停止猶太人移民,在猶太人的家園設立了猶太人隔離區。猶太人很可能會反抗,而不是屈服於阿拉伯統治。鎮壓猶太人反抗英國政策的叛亂,將是一項與鎮壓阿拉伯叛亂同樣艱巨的任務。英國政府無視了這一警告,在猶太曆史最黑暗的時刻,卻計劃剝奪猶太人最後的希望,並關閉通往他們祖國的道路,必食惡果!
1939年5月18日,猶太人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喬治國王大道舉行抗議英國政府《1939年白皮書》遊行示威
巴勒斯坦猶太人集會抗議英國政府《1939年白皮書》公布的新法規
盡管巴勒斯坦猶太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1939年白皮書》遊行示威,美國、英國等地世界猶太組織積極呼應,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英國政府,一心備戰納粹納德國的挑戰,對托管地巴勒斯坦嚴厲限製猶太移民的決策,毫不動搖。
九死一生逃脫粹納屠戮集中營的的猶太人異教徒,在全球基督教世界的圍追堵截下,天涯海角逃亡求生之路險阻重重,僅剩兩千多年前猶太祖先被羅馬帝國鐵蹄驅逐流散的巴勒斯坦荒漠故地,尚存一線僥幸逃命的希望。
光腳不怕穿鞋的,對限製猶太難民逃亡巴勒斯坦托管地的英國政府,猶太人破釜沉舟,隻要逃得一命,對抗不擇手段,不再遵循前五次回歸浪潮的合法移民“阿利亞”(First - Fifth Aliyah, 1919–1939)運動,而是大規模進行非法移民運動——“阿利亞貝特”(Aliyah Bet,意為“二次移民”)。
作為對白皮書的回應,右翼猶太複國主義恐怖組織伊爾貢(Irgun),無視英國政府法令規定的巴勒斯坦合法猶太移民配額,開始大規模組織猶太非法移民偷渡,製定叛亂計劃,采用恐怖主義武裝暴力手段,驅逐巴勒斯坦托管政府的英國官兵,圖謀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人新國家。
偷渡、非法移民、恐怖主義襲擊,這些困擾當今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災難性社會問題,均肇始於英國管製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乃集大成者也。
2025年8月29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