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點會呼吸的東西—發酵食物

笨魚看世界 (2025-08-23 05:03:38) 評論 (1)

吃點“會呼吸的食物”——發酵食品到底有多神奇?

最近北美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群,討論食譜集中在發酵食物對健康的益處。我就想也聊幾句,突發奇想讓Chat GPT,先搜一下吧,然後就請它寫一個接近口語化的文本,上麵的題目就是Chat GPT給的,挺吸引眼球,就用它吧。

幾年前兒子送給我一本書《Fermentation》介紹了多種西方發酵食品的製作方法,其實咱們中國人也有太多發酵食物。以前沒有冰箱冷庫,食物保存是個大問題。秋末冬初,趁在新鮮蔬菜大量上市之際,各家各戶忙著醃製鹹菜,為了讓蕭瑟的冬天也有食物佐餐下飯。進了臘月,主婦更是風雞,醃魚,殺個年豬製作臘肉香腸,使得肉食可以保存時間長久些,讓家裏的餐桌上常常見一點葷腥。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這些放了一段時間的醃製食物,倒是別有風味,漸漸的吃上了癮。直到食品保鮮技術發達的現在,醃製食品也在咱們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醃製食品也是發酵食品中的一種,就是在細菌、酵母或黴菌的幫助下,把普通食物變得更美味、更營養、更好保存。發酵過程能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比如氨基酸和乳酸——身體更容易吸收和利用!

其實剛屠宰的動物,肉質並不容易消化,需要等待幾個小時讓肉細胞的酶釋放,分解蛋白質,使得肉質細嫩鮮美。西方烹飪中一種aging的概念,就是把肉類先置放幾天,然後再調味烹煮,使得肉質更加美味。時間賦予食物的味道,正是這些看不見的小家夥在“忙活”的過程中,還順手產出了酸味、酶、維生素、益生菌……簡直就是天然的“食品加工廠”!

從小吃慣的蘿卜幹,雪裏蕻,四川的泡菜,豆瓣醬,上海醬園的甜醬瓜,紅方豆腐乳,還有醬油醋都是發酵食物,也是我家冰箱裏不可或缺的神物。盡管前些年,甚囂塵上的醃製食物含大量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的宣傳,我也不為所動,照吃不誤。

到了西方首先發現的是酸黃瓜,第一次吃到就愛上了,特別激動的是終於嚐到從小在蘇聯小說中讀到的酸黃瓜。我還用它的酸水泡過洋白菜,有點四川泡菜味道兒。先生曾在德國工作近一年。他把德國酸菜(Sauerkraut)演繹出一道洋為中用的美食,酸菜粉絲燉香腸,無論是德國同事還是咱們同胞,都讚不絕口,成我們家的經典。

目前對發酵食品的推崇,很多源於對益生菌(Probiotics)的青睞,就是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們能夠幫助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提升免疫力,幫助消化,改善便秘。益生菌包括乳酸杆菌,雙歧杆菌,酵母菌等等。對於加熱烹飪後的食品,像炒雪裏蕻,燉酸菜,盡管其風味猶存,纖維素礦物質都在,其益生菌已被殺死。所以發酵食物盡可能冷食,以保證攝入足夠的益生菌。

酸奶(Yougt),奶酪(Cheese),納豆,酸黃瓜,泡菜……都是極好的益生菌來源。酸奶是非常合國人胃口的,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國人缺乏乳酸酶,對乳製品不耐受,食後產生腸脹氣,發酵後的乳製品就容易消化多了。酸奶口味繁多,但要注意很多超市買的大都加了糖,很多朋友在家自製酸奶,可以用買的酸奶做菌種,混入全脂牛奶,放入保溫容器發酵十來小時即可,若用酸奶機,可以定製溫度時間,想做壞酸奶都不容易。

奶酪也是乳製品,發酵後的牛奶,瀝去水分,把固體加鹽醃製,就是起司,歐洲各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總有上千個品種。有軟有硬,有的氣味極臭,有的完全沒有怪味,顏色也有不同,總體來說,顏色越深脂肪含量越高。起司不僅僅有益生菌,且鈣含量豐富,實在是極好的高蛋白飲食,隻是中國人還不太習慣,其實切達奶酪(Cheddar cheese)產於英國西南部,味道平和鮮美,我想大多數國人應當可以接受。

日本的納豆就太不同,03年參加美國心髒學會年會,誤入日本藥企為日本醫生組織的早晨會,那時候日本藥企牛哄哄的,早餐品種豐富,試試和食早餐,取了幾樣還都合口味,最後一小盒黃豆樣的東東,用筷子挑了一點,味道把我一下熏倒,完全無法入口,這才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納豆。哈哈,看來我對納豆的態度一下子暴露了我假日本人的身份。盡管知道納豆的各種好處,依舊沒有勇氣去麵對。我安慰自己,咱們的豆腐乳也就和納豆差不多。

和中國用來燒湯的火腿不同,意大利西班牙的火腿就是生吃的,從整條醃製的豬腿上削出薄片,加在麵包裏,或者空口細嚼,實在美味極了。想來也算是吃活的的食物吧!

發麵蒸饅頭烤麵包應當是最典型的發酵食品,麵粉通過酵母菌的作用,分解澱粉中的葡萄糖,在麵團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讓麵團膨鬆,加熱使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最終形成鬆軟多孔的成品,口感柔韌鬆軟,帶著淡淡麥子甜香……不過加熱後,酵母菌已殺死,嚴格說也不算在吃會呼吸的食物。(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和研究,我蒸包子饅頭已是零失敗,有需要,可以另外寫一篇,公布我的秘籍。)

釀酒乃是發酵食物的終極階段,同樣是糧食或水果通過酒曲發酵,澱粉或糖類物質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葡萄糖,酵母在無氧條件下把單糖分解為乙醇和 CO?,同時伴隨產生多種風味物質,最終形成酒。由於飲酒百害無利,我就不多說了,隻介紹用糯米做的酒釀。酒釀可以在家自製,由於發酵時間較短,乙醇濃度很低(1–3% 左右),且保留了大量糖分,所以酒釀吃起來是 微酸甜帶點酒香,不會烈,可以理解為半成品酒;可生食或做成江南的酒釀圓子,陝西的醪糟稠酒,一款百姓喜聞樂見的小吃食。

幾乎忘記了一個天天會吃到的發酵食物—醋。醋製作的第一步同於釀酒,糧食或水果發酵生成乙醇後,在醋酸菌的作用下,進一步發酵成為醋酸(乙酸)。各地都有各種品牌的醋用於烹飪和佐餐,山西人就很愛喝醋,看來還是個食用發酵食品的好習慣呢!

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發酵食物聽起來時髦,其實也是我們早已熟悉的傳統食物,不過食用時適量就好,有些醃製食品鹽分高,吃多了對血壓不友好。再者發酵過程就是“養菌”,所以容器、環境都要幹淨,雜菌混入,可能汙染食物,輕者導致食物腐壞變質,重者引起食物中毒。

歸根結底吃為我們的生命提供營養和熱量,同時也兼顧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希望大家吃出健康,也吃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