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八月風暴”純屬一場可有可無的戰爭

sandstone2 (2025-08-29 06:52:25) 評論 (1)

1945年8月5日,美軍戰機200架空襲日本列島,繼續李梅火攻。

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

8月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爆炸轟鳴,核塵陰霾層層積壓,遠遠望去,日本列島搖搖欲墜。

1945年8月8日晚11時,就在收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具體情報的當天,蘇聯高層深知時局變化,竊取遠東利益已經時不我待,遂立刻撕毀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照會日本駐莫斯科使館,宣布向奄奄一息即將投降的日本宣戰。

宣戰同時,蘇軍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統帥外貝加爾方麵軍、遠東第1方麵軍、遠東第2方麵軍及第16集團軍和堪察加邊防軍、太平洋艦隊等,共計11個合成集團軍、2個戰役集群、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軍集團和3個防空軍集團、4個獨立航空兵軍,26137門火炮,5556輛坦克和3446架飛機,總兵力為157萬的大軍,已經跨過中蘇、中蒙邊界,分三路突入了中國東北。

“八月風暴”行動開始了。

這是二戰史上蘇軍對盤踞中國東北日軍的一次重要的作戰。

此刻,日本列島核爆氤氳淤積,全局萎靡,生死一線,正在籌謀投降。

可見,當時蘇軍三路出兵東北,氣勢洶洶意欲決戰奄奄一息的日本,其實全無軍事價值,唯重棒毆打奄奄一息的落水狗而已。

從戰略價值而論,八月風暴行動純屬一場可有可無的戰爭。

然而,回望這場可有可無的戰爭,即可蘇軍在八月風暴表現跌跌撞撞,差強人意,也可看到預埋了後來東亞動蕩及朝鮮戰爭的重大危機伏線。

曆史在1945年8月予以亞洲勝利的希望,卻又因此拐點,讓後人讀史深感失望。

本文就軍事角度,講述八月風暴行動始末。

從1944年初開始,日本在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及東南亞戰爭的人員傷亡、物資消耗已臨極限。

就此,為支撐風雨飄搖的散落在亞洲及太平洋諸島的戰線,日軍唯有咬牙挖肉,四麵補瘡。

危機日甚,日本迫於情形,“無限天真”以為1941年簽署“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可以確保蘇聯中立,也就陸續從偽滿抽調關東軍武器兵員,四麵應急,援助太平洋及東亞、東南亞戰場。

如此調兵,到1944年,日本關東軍幾乎抽調一空。

1945年初,日本大勢將墜,日軍炮製號稱“全民玉碎”的本土決戰計劃,繼續加快抽調關東軍武器兵員回援本土。

到了1945年3月,日本關東軍被抽調幹淨,完全成為有名無實的“稻草人部隊”。

這樣,為加強極度空虛的偽滿洲國防務,日本隻能加緊就地征召老弱日僑以新建、擴充這個“稻草人部隊”。

一番緊急動員、征招東北老弱殘日僑之後,日本關東軍虛張聲勢,公開發布最新駐滿兵備大綱,宣稱“新編關東軍為2個方麵軍,80餘萬人”。

日軍號稱關東軍有齊裝滿員的3個作戰軍,20個主力野戰師團及其他醫療、後勤、鐵路、工程兵、防空軍、守備隊等作戰部隊。

實際上,這時關東軍僅征召老弱殘日僑新建了8個主力師團,算上守備隊、義勇隊等雜牌武裝,總兵員僅僅25萬人上下。

蘇聯認為這8個所謂主力師團,其中4個師團戰力僅為正常60-80%水平,另外4個師團約為35%,其餘雜牌14個師團和8個旅團,基本武器裝備水平僅為15-20%。

當時日本國力軍力衰竭,日軍雖然在人數上快速擴充了軍隊,卻再無相應的物資、武器用以裝備這支部隊。

就此,新建關東軍諸多部隊隻得就地伐木為炮,削竹為槍,潦草應付。

情形尷尬,日本軍政高層及參謀精英們都是苦笑,以“影子部隊”和“稻草人部隊”形容關東軍。

這裏,基於當時日本關東軍態勢,不妨思考一下,近些年網絡流傳甚廣的林彪率部進入東北及炮兵司令朱瑞“撿洋落”,最終,發展了一支號稱擁有千門大炮的往事,那麽,既然日本人當時25萬人都是缺槍少炮,後來要足夠裝備百萬大軍,東北地區又哪有足夠武器?

可見,網絡傳聞,終不可信。

閑話,言歸正傳。

相比之下,蘇軍投入“八月風暴行動”的157萬的大軍,都是才從德國戰場調回的精銳部隊,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戰機、重炮、坦克、戰艦等等重型武器,可謂當時全球數一數二的精銳大軍。

其中,蘇聯在遠東囤積了大量美國“租借法案”物資、火炮、坦克等,幾乎悉數投入這場東北會戰。

以蘇軍這樣的陸海空百萬精銳大軍發起“八月風暴行動”,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對東北全域實施大縱深突擊,擊敗日本關東軍這樣的“影子部隊”“稻草人部隊”,完全沒有懸念。

也正是因為對日作戰沒有懸念,斯大林也就親自點名讓親信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遠東蘇軍總司令,穩撚戰功。

華西列夫斯基由上校而少將,僅用2年,從少將而元帥,同樣也僅2年,可謂全球軍史“電梯升官”的典範。

華西列夫斯基成功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得到了斯大林的欣賞。

那麽,他有為何得到斯大林欣賞?

無他,就是因為聽話。

就此,斯大林任用聽話的華西列夫斯基為遠東蘇軍總司令,既是器重,也是希望華西列夫斯基穩奪對日決戰之煌煌戰功,劫收東北,為“電梯升官”托底戰績、資格,分化朱可夫在蘇德戰爭的一枝獨秀的戰功。

然而,華西列夫斯基靠“聽話”發跡,指揮水平畢竟不如朱可夫,也就在一場本該十拿九穩痛打“落水狗”的戰事中,鬧出了二戰史的一個笑話。

當時,無論莫斯科或者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等蘇軍頭腦,他們並不看好日軍戰力,認為日本全局崩潰在即,蘇軍一旦全麵突入東北,東北境內的日軍殘餘士氣低落,勢必即刻潰散、投降。

因而,蘇軍將大量參與柏林會戰的功勳部隊調往遠東,這些部隊也就普遍樂觀局勢,以為百萬鋼鐵洪流所到之處,日軍必然望風投降,所謂進軍遠東,實屬一次“武裝旅行”。

然而,“八月風暴”啟動,這場戰事就在沒有“懸念”的預設中,遭遇了意外。

8月9日,淩晨,蘇軍以數百架各式先進戰機對哈爾濱、長春、沈陽、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及一線日軍陣地發起空襲;以數千門各型火炮對邊境線日軍陣地進行充分炮火準備。而後,蘇軍以三個方麵軍從西、北、東三個方向,以集團軍或軍規模,兵分十多路,向東北全域實施機械化突擊。

“八月風暴行動”開始,蘇軍勢在必得對準了東北,玩命張嘴,一口咬去……

嘎嘣。一口咬在了日軍的龜殼。

蘇軍三路圍攻,震得門牙酥軟。

原來,關東軍雖然單兵裝備極差,尤其將數量極大的野戰武器調回日本,機械化作戰能力極弱,但是,日軍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長期經營東北,已經在蘇、蒙邊境興建大量的邊防永備工事、要塞,裝備了大量的無法拆遷的各型火炮。

日本關東軍固然是“稻草人部隊”,但是,這些邊境要塞裝備各型火炮,確對蘇軍進攻形成了絕大的威脅。

並且,日軍早在1939年至1941年期間,就針對蘇軍進行過多次推演。

日軍認為,日軍北上蘇聯作戰,將會受燃料及後勤保障限製,無法突破蘇聯漫長的西伯利亞緩衝帶,於是,日本高層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就明確放棄了與德軍夾擊蘇聯的方案,並且明確通報了德國。

於是,蘇聯既有日俄戰爭曆史陰影,也看到中日全麵戰爭爆發,日本通報德國不會攻擊遠東等情況,也就一拍即合,與日本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將主要戰略方向放在了歐洲,吞並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大片土地……

看似,日軍徹底放棄北進戰略。

不過,日本為確保邊境安全,還是沿蘇、蒙邊境修建了體係化的戰略性防禦工事、要塞。

日軍對曾經爆發日蘇邊境作戰的諾門坎、張鼓峰方向,尤為重視。

是以,在1945年竣工的邊境17處戰略性防禦工事裏,以諾門坎方向的海拉爾要塞和張鼓峰方向的東寧要塞,最為出名。

其中,在海拉爾地區,日軍順應四周丘陵山地掘進施工,用鋼筋混凝土沿線灌注,在敖包山、北山等地,修建了5個自成體係的坑道式主陣地、4個輔助性陣地,占地超過21平方公裏。

這樣,海拉爾要塞以敖包山、北山陣地為主體,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大體係,既有鋼筋混凝土修建的發電、通訊、倉儲、醫院等作戰輔助單元,更有順應山形地勢的若幹永備火力點、指揮所、觀察所、各類火炮發射陣地、單兵工事和碉堡群等。

海拉爾要塞僅地下通道,就長達4000多米,可謂名副其實的地下堡壘。

蘇軍發起“八月風暴”行動,海拉爾要塞首當其衝。

此外,在偽滿東北的張鼓峰方向的東寧要塞,規模相當海拉爾要塞,同樣為日軍最重要的戰略堡壘。

東寧要塞扼守東北、朝鮮、蘇聯三方要地,戰略位置重要卻遠離城市支撐。

就此,日軍專門為東寧要塞修建有專線鐵路、公路、機場,以及供電供水係統、機械、軍工及維修係統等。

東寧要塞以勝洪山和麻達山兩個南北相距20公裏的主要塞陣地為核心,縱深近10公裏,設計駐防兵力為3個野戰師團,號稱遠東最大軍事要塞。

當然,東寧要塞和海拉爾要塞這兩個永備工事群之外,日軍還在邊境地區構建了其他15個永備工事群,實屬蘇軍“八月風暴”行動必須跨越的門檻。

然而,蘇軍沒有將這些日軍要塞放在眼裏。

他們心想,原子彈一炸,日本投降在即,蘇軍150萬鋼鐵洪流即便胡亂硬撞邊境線關東軍工事群,日軍士氣低迷,也隻能舉手投降。

那麽,日軍萬一不投降呢?

他們沒有想過後果。

蘇軍實際戰力與坊傳“戰鬥民族”相距甚遠,無論蘇波戰爭、蘇德戰爭、蘇芬戰爭、蘇日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以至於現在正在進行時的俄烏戰爭,俄人表現總是“拉胯”。

不過,蘇軍作為二戰盟國裏麵戰敗次數最多,傷亡數字最大的軍隊,在美英援助下,頑強扭住德國在冰天雪地打滾死掐數年,終於耗得希特勒眼冒金星近乎脫力,最終不勝盟國亂拳群毆,翹腿斃命,蘇聯卻也順勢抹一把鼻血,站出了“戰神”的姿勢。

強大的納粹德國都被滅了,何況小日本?

於是,百萬蘇軍,確實沒有把日軍放在眼裏。

一出手,他們就發起了大縱深閃擊戰。

一麵分兵纏繞、牽製、圍攻一線日軍。

一麵以主力分路實施機械化突擊,快速向東北縱深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沈陽及大連等主要城市發起向心攻擊。

於是,日軍應對蘇軍攻勢重新調整兵力。

依托要塞區在邊境線抵擋蘇軍入境已無可能,輕言放棄耗費心血,經營日久的邊境要塞,不戰而退,當然更不合適。

於是,日軍決意以駐防要塞區的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義勇軍等,留在外線牽製遲滯蘇軍;以關東軍主力向吉林集結,預備截斷蘇軍後勤線並且與蘇軍主力在吉林一線作最後決戰。

日軍的獨立守備隊、義勇軍,基本就是日本老弱病殘僑民、退役軍人組成的部隊,可謂“稻草人中的稻草人”。

不過,這些守備部隊的兵員多為就地征召,進入陣地往往拖兒帶女,故而,日軍高層將他們留在外線牽製遲滯蘇軍,無非就是斷絕後路,要求他們進行“玉碎”之戰。

於是,這些“稻草人中的稻草人”進駐張家口、璦琿、東寧、海拉爾等地要塞區,紛紛亢奮宣誓要為帝國而戰,於是,“愛天皇愛日本”激情爆發……

如此愛國情緒爆發,當然就要殺人,於是,日軍紛紛動員、強迫婦孺家屬全部自殺,以免後患,以至於八月風暴到來,日軍婦孺家屬除卻能夠承擔醫護、作戰等工作,其餘“閑雜人等”,已經悉數自斃。

“國難當頭”,日軍首先痛下殺手,卻是一路風雨不離不棄跟在身邊的妻女父母。

人性可悲,莫過於此。

8月9日下午以後,日軍留在外線的次要部隊收到電令,步兵端起步槍開始出擊,進行“玉碎作戰”。

在蘇聯指揮官看來,己方占有炮火優勢,蘇軍相比日軍同樣是玩人海衝鋒的老師傅。

如今,蘇軍以多打少,還怕個鳥?

於是,在8月10日午後、11日黎明,蘇軍在環中國東北邊境線上,針鋒相對,分路推進,也向多個日軍要塞區發起了總攻擊。

然而,這次日軍步兵衝鋒沒有沿襲日俄戰爭的對拚對衝的死磕戰法。

而是改為小規模的、三五成群的、近距離的“玉碎衝鋒”。

日軍戰術簡單、有限、殘忍、血腥。

通常,日軍隱蔽在殘餘工事,彈坑,植被茂密處,待大批蘇軍接近,日軍埋伏官兵即捆滿炸藥包、手榴彈,化身肉彈,狂聲呼叫,從四麵八方衝向蘇軍。

他們一旦撲進人群,即拉響手榴彈、引爆炸藥包,與蘇軍同歸於盡。

此外,日軍肉彈們還紛紛在蘇軍攻擊路線、坦克巡邏路線等等附近裝扮屍體,甚至穿上蘇軍軍裝扮作蘇軍傷兵,千方百計尋機靠近蘇軍,而後引爆炸藥、地雷。

如此數輪血戰,蘇軍傷亡慘重,倍感震撼。

蘇軍在歐洲戰場,是和講究騎士精神的德國軍人交手。

這次,在遠東戰場與玩“玉碎”突擊的日軍交手,蘇軍遇到的就是“瘋子”。

蘇軍每次衝鋒,總是猝不提防遇到日軍矮小官兵從草叢群起湧身,瘋狂大叫,扯燃身上背負炸藥,迎麵撲來……

旋即,爆炸此起彼伏,蘇軍不及提放應聲倒下一片,後麵的蘇軍看得兩腿打閃,掉頭就跑,四麵潰散。

衝在前麵帶隊的蘇軍軍官或者坦克,往往就是他們選擇同歸於盡的最佳目標。

在空軍,重炮,戰車絕對領先的絕對優勢態勢下,蘇軍麵對日軍滿地打滾不講章法的“肉彈攻擊”,完全束手無策。

就此,蘇軍“八月風暴行動”進入全麵膠著態勢。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原本露臉一戰,卻又苦戰未果,擊退兩難,遂為露腚之戰。

終於,8月14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正式提交投降照會,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宣言》。

同日,照會同步轉發了蘇聯政府。

這樣,陷入僵局的“八月風暴行動”終於迎來轉機。

日本提交投降照會當日,盟軍即發布命令,要求參戰各國即刻在亞洲及太平洋戰區,停止對日本軍隊的軍事行動。

然而,在中蘇、中蒙邊境,蘇軍被日軍“肉彈攻勢”炸得東倒西歪,完全紅眼。

這樣,他們接到停戰要求,卻又報複心切,完全無意終止作戰。

同時,守在海拉爾、張家口、東寧、璦琿等邊境要塞的日軍因為連續作戰,大多轉入地下工事,通訊不暢,也全然無知日本投降情況,同樣也在拚死頑抗。

雙方繼續血腥鏖戰,至8月16日,日軍關東軍總部收到東京大本營第1382號電令,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即向各部下達了“關作命甲第106號令”,要求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各部停戰投降。

這樣,關東軍轉入哈爾濱、沈陽等等中心城市準備集結決戰的主力部隊信息通暢,接受命令,也就派人與蘇軍向各處空投的特遣小分隊接洽、投降。

1945年8月22日,蘇軍僅以500空降兵分別降落在旅順、大連,即輕鬆接受了數萬日軍投降。

這時,戰爭對日軍高級軍官們而言,確實結束了。

他們開始各想辦法,各施神通,倒賣、走私物資,籌備回家路費。

然而,在崇山峻嶺深處的中蘇、中蒙邊境要塞區,戰爭依然沒有停歇。

數日激戰,蘇軍千篇一律地狂轟濫炸,人海衝鋒,卻無一例外地被日本人發起的肉彈反擊擊退。

占據絕對的戰力優勢卻在多次攻擊中失敗,蘇軍無可奈何,對這些沒有援軍,死守要塞,看起來蓬頭垢麵羸弱不堪的老弱病殘日軍,倍感絕望。

這時,蘇軍就算眼睛發紅,咬牙痛恨,卻也架不住每天無休無止的無希望的總攻、以及日軍沒完沒了的自爆反擊。無奈,蘇軍前敵指揮部終於決定,要把日本投降消息傳給這些不知死活的日本守軍。

最初,蘇軍派出平民挑著白旗,向各處日軍送去附帶英文、俄文和中文的翻譯件的日本天皇頒發的投降詔書,要求日軍立即投降。

然而,在東寧、璦琿等要塞區,打得眼紅的日軍軍官們認定這是蘇軍詭計,拒絕投降。

戰至8月20日,蘇軍再次派出日軍信使中村少尉,將日軍關東軍總部投降命令和蘇軍要求日軍投降的命令,同時送抵璦琿要塞。

指揮官濱田少將看完命令,驗明上峰印章,立刻以服從軍令為由,否決異議,率部投降。

等到日軍挑起白旗走出要塞,受日軍以炸藥包、機槍、小口徑速射炮等輕武器壓製,憋在要塞前麵蘇軍這才鬆了一口氣,歡呼衝向要塞,插上了紅旗。

8月22日,東北大地槍聲幾乎停歇。

然而,直至這時,東寧要塞依然激戰不止。

東寧要塞日軍在狂轟濫炸中失去通訊設施,既收不到日本方麵的電報,也完全無視蘇軍千方百計轉來的投降通知,頑強抵抗著蘇軍潮水般的攻擊。

蘇軍在重炮、戰機配合下,漫山遍野挖洞丟炸彈、灌汽油……

花招使完,東寧主陣地還在日軍手裏。

東寧要塞各類火炮彈藥、炸藥儲藏豐富,因而,要塞裏的日軍每天戰鬥任務,都是排隊抽簽,身捆炸藥,在要塞門口等候機會,輪番向蘇軍出擊。

日軍輪番出擊,負責總攻東寧要塞的蘇軍第39軍,裝備精良的3個滿員步兵師,都被打得殘破不全,減員近30%。

誰也不知道,如鼴鼠一般躲在地下的日本人還有多少,日軍從隱蔽處撲來的人彈自爆還要繼續多久……

想來想去,蘇軍官兵銳氣磨盡,背心發冷。

於是,久攻無效,現實無奈,蘇軍隻好放下身段,想起了勸降一招。

8月30日,上午,蘇軍再次派出日投降軍官攜帶投降命令、新聞報紙等等進入要塞。

中午,東寧要塞,升起白旗。

勸降終於取得成功。

這樣,蘇軍的“八月風暴”行動不尷不尬地落下帷幕。

日軍以齋藤俊治大尉為首的900人,摘掉軍徽、肩章,抬著105名陣亡者屍體,五人一排走出掩體,向蘇軍投降。

齋藤俊治帶領投降的日軍第783大隊,下轄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炮中隊,1個操控2門240MM榴彈炮東寧重炮兵中隊和1個工兵中隊,共計8個中隊。

這是日軍為守備東寧陣地編製的一個加強大隊。

日軍一個“稻草人”加強大隊,以區區千餘人,頂著蘇軍萬餘噸炮彈、航彈狂轟濫炸,與蘇軍近10萬大軍血戰20日,居然沒有丟失東寧要塞任何一個陣地。

不得不說,這還真是日軍和蘇軍“密切”配合,在二戰尾聲上演的戰爭奇跡。

於是,鑒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遠東蘇軍一路苦戰、“流血太多,損失慘重”,東北大地牽涉蘇軍的各類惡性刑事案件激增,甚至鬆江軍區司令員盧冬生也遭刺殺之外,莫斯科更是派出大批專家和軍隊往東北大地,藉口收繳日本資產,普遍拆遷、掠奪、炸毀諸多工業基地、電力設施、黃金白銀及有價證券等。

按照中美日俄等多方資料數字,中國東北為此蒙損超過60億美元。

折算2025年物價,約為1200-1500億美元,約等於烏克蘭抗戰三年軍費總額。

1945年8月,洋溢抗戰勝利的希望,卻又讓人望史失望。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