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雜談----走進養老院(二)

布魯司 (2025-08-26 05:58:22) 評論 (6)

養老院是不是老人養老的好選擇?

我的答案是:不是最好的,但在一些情況下是最好的現實方案。

養老院的老人,有自願來的,也有被家人送進去的。去年回去時,看到一家幾口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老人反悔了死活要回家,於是護士長和家屬一塊使出渾身解數,算得上是連哄帶騙吧,曆時一個多小時,最終把老人留了下來。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子女不孝,其實不然,但凡真正服侍過老人,都知道那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身體上不斷消耗,精神上也會逐漸透支,長期積累下來會讓人身心疲憊。

疫情三年,家裏老人跟子女同住;同樓樓下有一個臥床老人,原先是請保姆單獨照顧,子女經常來看看;後來發現,保姆照顧的確有不少問題,子女在還好,子女不在便容易馬虎,時不時出些麻煩事,比如清潔不幹淨,翻身不夠,老人身上長褥瘡,還得子女不斷來收拾後果;後來,三個子女都退休了,商量後決定自己照顧老人,每個子女和配偶輪流過來陪老人住一個月。

幾年下來,老人被照顧得很好,一直沒出什麽大事;不過,三個子女中的兒子走了,一個女兒的丈夫走了。和我家人聊天,其中一個子女帶著心酸感歎:原來想著多盡孝心,沒想到老人這麽能熬,把小一輩都熬走了。

我家老人堅決要去養老院的其中一個原因:看到子女辛苦,而自己越來越需要專人照顧,不想太多拖累子女;另外一個原因,三年同住下來,積累了一些矛盾和怨言,雙方都想有所改變。

曾經認為最好的方案,是老人跟子女同住,再請一個合格的保姆;保姆在生活上照顧老人,子女在精神上陪伴老人。這也是為什麽在疫情後期,特意把老人單位的新房子裝修好,是在為這個計劃做準備;隻是沒想到,在我眼裏的好方案,並沒真正讓老人滿意;其中一個原因是老人不喜歡高樓層,感覺高得可怕,在陽台上心慌得待不住;喜歡以前幾層高的舊樓房,可以坐在陽台上看人和風景。

老人曾經提過,在單位裏租一套一樓的舊房子,方便進出,還可以和老同事來往;請一個保姆,然後有一個子女經常來陪住(單獨和保姆住一定會有身體上和醫療上的疏忽,周圍不少實列,做子女的也不可能放心)。我們曾經考量過,覺得不現實:舊房子結構差,麵積小,不方便多人居住;一樓環境嘈雜潮濕,衛生條件差,蚊蟲多,洗手間窄小,容易反味;舊房子肯定需要重新裝修,短時間不能夠居住;老人單位離子女家比較遠,長期陪住對子女影響較大,等等。

說得這麽詳細,是想通過自己經曆的過程說明一個現實:我們認為最好或老人認為最好的方案,不單需要子女做出較大的付出或犧牲,還需要滿足多個硬性條件,合計下來往往難以實現,或者已經實施了,但不能長期堅持下去。

見過幾個剛把老人送來養老院的子女,說起送老人來,臉上還帶有些羞愧,說自己年紀也大了,身體也不行了,實在是侍候不動老人了。能感受到他們是孝順的,隻是不得不麵對自己和父母都在不斷老去的殘酷現實。

從周圍知道的情況來看,養老院不是最好的方案,但隨著時間推移,老人健康和精神情況日漸衰落,養老院慢慢成為不得不接受的最好方案。

家裏老人進了養老院,得到24小時的照護,不過還是有許多問題要麵對;即使是自願來的老人,也麵臨著一個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和節奏;做子女的是從身體勞累解脫出來了,但精神上還不敢放鬆。

自從老人進了養老院,我會每天都去陪伴一陣,幫助老人適應環境,自己也留意著,學著處理各種關係。

護士長,護士和護理員都比較熱情,老人心情和精神狀態都不錯;還私下說比原來住得愉快,應該早點來養老院。這時遇到第一個問題:隔壁床的老人直接得很,問我給了多少紅包?過了一會才反應過來,我說沒給;隔壁老人不相信。

國內對職業是有歧視的,比如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去掃大街。養老院的護理人員會經常遇到不通情理的家屬,於是有些家屬會有兩種不太好的表現:有的覺得自己花了錢,你們就得好好侍候老人,一點無心錯誤都要追責;有的則擔心護理做得不好,或想得到額外的特殊照顧,便私下給紅包。

要不要給護理人員紅包呢?或許隔壁老人已經給了紅包才這麽問我?想著就頭疼,一邊知道,送肯定會對老人的護理有幫助,一邊又抵觸,心裏知道送紅包是不對的。

這第一個難題,想起許多年前的事情。當時兒子準備上幼兒園,兒子外公單位大院地段有市裏最好之一的幼兒園,兒子的戶口已落在外公戶口本上;幼兒園雖然是公立的,但還是以建院費收取每個孩子一次性費用五千塊。這在當時普通人幾百塊工資時已不少,可不在地段想走後門進去的家長還是很多,他們除了走關係,還要每年交更高額的費用;前兩年,一個熟人花不少錢讓小孩進了這所幼兒園。

每個班裏有班主任、輔助老師和生活老師三人。熟人告訴我,要給老師送禮,這樣孩子會得到好的對待,反之可能會被老師忽略。

長話短說,送禮確實有用,除了年輕班主任真心推脫了一會,三個老師都收下了;中年的輔助老師和生活老師的態度變化比較大,兒子上幼兒園時開心了不少;後來熟人又傳授經驗,說送禮物不如送紅包或購物卡,他兒子現在是這學期的班長了。

知道是事實,但也知道禮物還可以代表心意,而紅包和購物卡更多代表的是金錢或價格。

想想兒子還有十幾年的教育,幼兒園的經曆觸發了出國的念頭。

第二個星期的一天,剛到養老院,老人很激動地對我說:養老院不住了,今天就要出院。一下頭就大了,之前一直好好的,趕緊問原因;老人不肯說,就是要出院。

很著急找護士長,護士長安慰我別慌亂,她先和老人聊一聊,安撫一下老人的情緒;事後知道,當天是洗澡日,早上兩個洗澡的護理員因為趕時間,洗澡過程匆忙且幾次弄疼了老人,老人反複提醒,而護理員聽而不聞。了解情況後,護士長給老人致歉,保證會讓護理員改正。

事後,護士長解釋:老人入院後大都會有反複,畢竟從長期居住的家出來,麵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人,需要一個適應期;有的老人短些,有的老人需要好幾個月。護士長還說,老人對親人的依賴性也是他們適應快慢的一個因素,讓我考慮減少來養老院的次數,這樣老人反倒適應得快些。

想起以前送孩子去幼兒園,和現在送老人去養老院,兩者居然有著相似的過程;都說老小老小,說的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性格或行為逐漸變得像小孩子一樣率真,甚至有些幼稚,沒想到在養老院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後來老人還有多次反複,過程中我也慢慢理清了自己和現實,慢慢告訴老人,現在已經不可能有子女全天陪護了,養老院雖然有不滿意的地方,但隨時有醫生護士,還有24小時的護理,已經是現實中最好的選擇了。

半年後,等我準備回加拿大時,老人才完全接受這個現實,說讓我安心回加拿大,自己也安心在養老院度過晚年。

聽的時候安心了許多,可每次回想起來心裏會流淚。寫下這些文字時,眼裏也會充盈著淚水。

以下是給渴望盡孝又力不從心的海外朋友的建議,選適合自己的作為參考:

  1. 了解老人的意願,盡量滿足老人的要求,但也要量力而行;理性分析判斷哪種方式對老人好,且能長期實施下去。
  2. 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他們會不斷反複講以前的人和事,需要我們耐心的聆聽(實在聽煩了,就自己腦袋放空,假裝聆聽也是孝順);老人衰老的不隻是身體和健康,還有他們的心思和智力,隨著衰老,他們的認知會發生變化或扭曲,會講一些讓人不悅的家事或看法,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3. 如果老人願意,早一點嚐試養老院的生活。現在的養老院都可以試住,有短期體驗活動,也可以住上幾個月,讓老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對養老院生活有個直接體驗,將來不得不選擇時會客觀些,再次入院時不會驚慌失措。
  4. 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老話有些過時了,盡量讓老人處於不胖不瘦的最好狀態;過瘦很容易營養不良,導致老人抵抗力低和其它問題,比如容易得褥瘡且難以恢複等。
  5. 盡量選公建民營的養老院,管理相對完善,收費相對合理,能享受較多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出了大問題有政府在事後追責。
  6. 現在有麵對需要護理老人的長護險,是政府主導的一種社會保險製度,旨在為那些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老人提供經濟支持。幾年前開始在部分城市試點,現在逐漸擴大適用範圍。
最初,家裏老人是享受省的長護險(根據個人所在單位性質,分市級省級),由第三方定期上門做一些檢查。最初一個月是1700元,第三方開支大概是500元,老人個人可以享受1200元補貼。入養老院後,養老院不額外收取費用,國家的長護險全額打進老人的養老院賬戶。

公建民營養老院大都有資格申請這項福利。

5,護理員的工作質量對老人的身體和心情影響很大,總體來說是合格的,但還是有少數護理員不盡如人意,需要養老院加強職業道德和技能培養;家屬自己要多留心,發現不好情況及時和護士長反映。

節假日帶些水果給護士護理員,適當的禮物可以表示對她們辛苦工作的感謝和認可;適當選擇一些老人需要的自費項目,比如每周幾次推老人出門走走,每次半小時20元,這些費用是直接給做事護工的。

再說說養兒防老。

剛到養老院不久,認識了一位女士;人很熱情,對新來的老人和家屬主動表示關心,對一些疑問和擔心是有問必答。女士平時坐一輛電動輪椅,從外觀能看出來,她的兩條腿是先天殘疾。時間長了,大家熟悉起來,見麵時都會聊上一陣。

在疫情三年裏,女士一直請保姆在家,照顧自己和母親,一直到2022年的年底。當時政策發生變化,從嚴防死守轉向全民免疫,人群的感染率一下高漲起來,醫院裏立即人滿為患。

一些擔心老人的子女,紛紛把老人從養老院接回家;女士卻選擇了逆向,帶著老母親住進了養老院(保姆在關鍵時刻要回家)。她的想法現實且合理,在家生病,可能會無醫無藥無人照顧;到了養老院反倒不用擔憂,至於是否被感染就聽天由命了。

之後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感染人數越來越多;養老院想盡辦法,把沒被感染的人群隔離起來;最嚴重時,院裏的所有醫護人員都不得出入,形成了一個完全孤立的隔離島,由政府直接投放各種物質。

等高峰完全過去,全院隻有包括女士在內的幾個人沒被感染。當時院裏有幾百個老人,過世的有幾十個。如果沒有這次疫情,這家養老院還要排隊才能入住。女士最後歎息。

女士住在對麵的舊樓,她母親住在這邊的新樓,新樓的老人是前幾個月才搬過來。她每天早上都會坐著電動輪椅,從舊樓過來看望她母親,向護士了解有什麽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處理,空閑時會帶著老人一起打麻將。

問她,為什麽不和母親一起搬過來;她說,老人脾氣很倔,毛病又多,經常把她氣得不行,分開住更好。

有時候看她和護士護理員一起商量,處理她母親的事情,誇她孝順;她說,不孝順怎麽辦?又不能丟給別人。

她有個哥哥,會經常過來看她和老人。今年春天回去時又碰見她,坐著電動輪椅在養老院大門口,等她哥哥來接她去醫院,說這段時間裏身體不好,很疲憊,身上不少地方淤血。說完,抬起手臂,上麵有好幾大塊淤血的紫斑。

這是我知道的養兒防老最好和最真實的例子。

通常會隔天去陪老人,遇上老人生病時就每天去,能做的很少,就是簡單的陪伴,讓老人感覺生活裏還有點念想。進大門時需要簽名登記,於是在每天都去的時段裏發現一個事:在登記簿同一頁上看到自己昨天早上的簽名。

登記簿有大概二十欄,這意味著當天來看望老人並登記的人大概是15人左右,院裏有大約三百多老人,粗略平均計算,二十多天裏每個老人會有親人來看望一次;擴展一下,扣除一些每周來幾次的子女,每個老人平均需要一個月或更久才有一次看望;再擴展一下,我們這一代的每個老人有兩個或三個子女。。。。。。

這個數據從另外一個側麵反映了養兒防老的現狀。

看過一個數據(不確定是否客觀),說老人從開始要全天護理到過世,國內大概是七八年,而加拿大比國內要少好幾年。我希望自己將來老了,需要人照顧的時間不要太長;為了自己,也為自己所愛的孩子。

從個人角度,慶幸加拿大幾年前通過了安樂死法律,讓陷入極度病痛的人們多了一個自由的選擇。

(本文帶有較多的個人觀點和情感,感謝文友的包涵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