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家門前,我順著太陽光的弧線落在樓梯台階。扶梯與固定在化纖地毯是上一任房東換的。地毯經年,沒有蒸汽清潔過,隻是吸塵。幸好是深色,這些年也不請客了。在最下麵的台階上,十多年前,我坐在最後一格打電話給表妹,她去悉尼前。我叫她省上海婚禮費用,情願花在買房子。我說我們存了六年,付了35%首付,貸款17萬,鎖定五年固定利率4.65%。因不裝修,地板也不舍得換,把留著的一萬元在第一個月又付進去了。表妹說,做不到我這樣的節儉。她的婚禮大概十萬人民幣。之後上海的婚禮費用與房價一樣漲,拍出的視頻個個像九十年代港產片的豪門婚禮。
即便在法國路易十五洛克克美學風格大行其道的年代,仍然有夏爾丹平民寫實主義的靜物畫。看他的靜物畫,質樸、節儉的生活氣息好似進入巴黎小百姓家的廚房,心裏瞬間靜下來。
我曾經是連一張車票都能省則省的,甚至像夏爾丹畫裏紮紙袋的一截麻繩都得了不會扔。
我搭地鐵去看Tina,不是二十年前那個錙銖必較存錢的新移民。
Tina坐在我對麵的大帆布遮陽傘下,我們像在一個蒙古包。她指著旁邊黑色像也是帆布麵料內有塑料的深花盆說,去年還多幾個,房東怕房頂承受不起,拿走了幾個。比起她小公寓陽台,這個屋頂麵積大了十幾倍。它像石庫門房子的曬台,用來曬被子多好。她說房東是單身媽媽,買下這幢房子,樓下是店鋪,二樓三樓是住家,請隔壁設計師設計的。
Tina的卷發垂至肩,穿單色的T恤,布褲。我穿三十年前的真絲短衫,是媽媽學校校辦廠做出口真絲圍巾的零頭布做的。一九九七年七月坐綠皮火車到井岡山夏令營借給學生穿過。齡齡穿了整個中學六年。再由我發揚節儉傳統。
我愛打量房子。二十二年前我工作的第一家Astrid的爸爸是建築師,五分鍾麵談後就決定我周一上班,不用查我小包裏帶著的健康卡什麽。之後,幾個家庭,都那麽順利。好像這個社會不存在“騙子”一詞。甚至我對鏡觀察自己的容貌,是不是寫著“Honesty”。
我記得走去Astrid家,從公寓大樓我家的Bachelor 房間下來,(租金$780?)。沿著Dovercourt 街,過College街,左麵是West YMCA,愛德華年代建造的拱劵門。有二十五度的一個上坡,一個下坡。一直快到Dundas街,找到門牌號。有些詫異,尖頂,窄,前院隻有亭子間尺寸,灰色牆麵露出斑駁的磚。我穿著一件U2T恤,軍綠色,淡綠的帆布短裙,兩側口袋。前者在香港買的,後者是威海路旁的陝西北路外貿小店買的。開門的是在寫波伏娃《第二性》博士論文的Astrid媽媽,徳裔第三代,靦腆。這是我第一次走進了維多利亞時代老房子,像打開倫敦的一扇門。
九十年代,我被兩個外國女人名字搞暈,一個是波伏娃,一個是伍爾夫。那個時候,好像不知道她們的名字就不像是女大學生了。我們走在上海的老街道上,法式的木百葉窗外,仿佛有最後一片葉子觸手可及;西班牙式的水泥拉毛牆立麵,目光如手指的無限伸展去寫一行艾略特情歌。“在“洋氣”的氛圍裏,梧桐葉都會亮得半透明。我早把小學生時跟著鄉下孩子在油菜花田間泥土小道上奔跑的色彩丟光。
齡齡離家前的一個下午,也就是廚師長說不要客廳沙發床了的那日。我陪她出門買一杯咖啡,她倒是去Tim。我說以前多麽渴望這輩子還能住維多利亞時代的尖頂老房子。這句話真的是那一刻說的嗎?不一定,或者是其它某個時刻。但是,我記得前兩年去她讀書的城市看她,是個秋天,她帶我附近散步,指著那條叫St.George 街的大房子說,以後想買這樣的房子。
我在八月十四日的七點四十分猶豫要不要出門喝咖啡,清涼的風從後院吹進來了。太陽房的收錄機固定的電台傳來一段音樂,不是《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卻帶著那種叫人留下凝心聚精的定力。我不由自主碼字。
我到底受伍爾夫影響了。
與老房子的漫長告別(8)草稿在寫
覺曉 (2025-08-14 05:27:39) 評論 (5)鎖家門前,我順著太陽光的弧線落在樓梯台階。扶梯與固定在化纖地毯是上一任房東換的。地毯經年,沒有蒸汽清潔過,隻是吸塵。幸好是深色,這些年也不請客了。在最下麵的台階上,十多年前,我坐在最後一格打電話給表妹,她去悉尼前。我叫她省上海婚禮費用,情願花在買房子。我說我們存了六年,付了35%首付,貸款17萬,鎖定五年固定利率4.65%。因不裝修,地板也不舍得換,把留著的一萬元在第一個月又付進去了。表妹說,做不到我這樣的節儉。她的婚禮大概十萬人民幣。之後上海的婚禮費用與房價一樣漲,拍出的視頻個個像九十年代港產片的豪門婚禮。
即便在法國路易十五洛克克美學風格大行其道的年代,仍然有夏爾丹平民寫實主義的靜物畫。看他的靜物畫,質樸、節儉的生活氣息好似進入巴黎小百姓家的廚房,心裏瞬間靜下來。
我曾經是連一張車票都能省則省的,甚至像夏爾丹畫裏紮紙袋的一截麻繩都得了不會扔。
我搭地鐵去看Tina,不是二十年前那個錙銖必較存錢的新移民。
Tina坐在我對麵的大帆布遮陽傘下,我們像在一個蒙古包。她指著旁邊黑色像也是帆布麵料內有塑料的深花盆說,去年還多幾個,房東怕房頂承受不起,拿走了幾個。比起她小公寓陽台,這個屋頂麵積大了十幾倍。它像石庫門房子的曬台,用來曬被子多好。她說房東是單身媽媽,買下這幢房子,樓下是店鋪,二樓三樓是住家,請隔壁設計師設計的。
Tina的卷發垂至肩,穿單色的T恤,布褲。我穿三十年前的真絲短衫,是媽媽學校校辦廠做出口真絲圍巾的零頭布做的。一九九七年七月坐綠皮火車到井岡山夏令營借給學生穿過。齡齡穿了整個中學六年。再由我發揚節儉傳統。
我愛打量房子。二十二年前我工作的第一家Astrid的爸爸是建築師,五分鍾麵談後就決定我周一上班,不用查我小包裏帶著的健康卡什麽。之後,幾個家庭,都那麽順利。好像這個社會不存在“騙子”一詞。甚至我對鏡觀察自己的容貌,是不是寫著“Honesty”。
我記得走去Astrid家,從公寓大樓我家的Bachelor 房間下來,(租金$780?)。沿著Dovercourt 街,過College街,左麵是West YMCA,愛德華年代建造的拱劵門。有二十五度的一個上坡,一個下坡。一直快到Dundas街,找到門牌號。有些詫異,尖頂,窄,前院隻有亭子間尺寸,灰色牆麵露出斑駁的磚。我穿著一件U2T恤,軍綠色,淡綠的帆布短裙,兩側口袋。前者在香港買的,後者是威海路旁的陝西北路外貿小店買的。開門的是在寫波伏娃《第二性》博士論文的Astrid媽媽,徳裔第三代,靦腆。這是我第一次走進了維多利亞時代老房子,像打開倫敦的一扇門。
九十年代,我被兩個外國女人名字搞暈,一個是波伏娃,一個是伍爾夫。那個時候,好像不知道她們的名字就不像是女大學生了。我們走在上海的老街道上,法式的木百葉窗外,仿佛有最後一片葉子觸手可及;西班牙式的水泥拉毛牆立麵,目光如手指的無限伸展去寫一行艾略特情歌。“在“洋氣”的氛圍裏,梧桐葉都會亮得半透明。我早把小學生時跟著鄉下孩子在油菜花田間泥土小道上奔跑的色彩丟光。
齡齡離家前的一個下午,也就是廚師長說不要客廳沙發床了的那日。我陪她出門買一杯咖啡,她倒是去Tim。我說以前多麽渴望這輩子還能住維多利亞時代的尖頂老房子。這句話真的是那一刻說的嗎?不一定,或者是其它某個時刻。但是,我記得前兩年去她讀書的城市看她,是個秋天,她帶我附近散步,指著那條叫St.George 街的大房子說,以後想買這樣的房子。
我在八月十四日的七點四十分猶豫要不要出門喝咖啡,清涼的風從後院吹進來了。太陽房的收錄機固定的電台傳來一段音樂,不是《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卻帶著那種叫人留下凝心聚精的定力。我不由自主碼字。
我到底受伍爾夫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