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心悸“

fubin (2025-08-08 12:09:23) 評論 (0)

說說”心悸“

一,引子

若要在人體器官中評選一位無名英雄,心髒必定當之無愧。這個神奇的器官從生命之初就開始履行它的使命——人類胚胎最早的心跳出現在妊娠5-6周時,自此便晝夜不停地搏動,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在人類平均70-80年的壽命中,這顆拳頭大小的肌肉將完成超過25億次的跳動,堪稱生命最忠實的守護者。

心髒最令人驚歎的特質在於它的"隱形服務"——在健康狀態下,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默默維持著生命的運轉。隻有當我們突然感覺到心跳時:可能是過快、過慢,或是不規則的跳動——這種對心跳的異常感知,在中文裏稱為"心悸",英文:"palpitations"。

"心悸"一詞的翻譯堪稱中西醫學的完美融合。這個術語最早見於《說文解字》:"悸,心動也"。《靈樞·癲狂》中已有詳細記載:"悸為跳動不寧之證。心跳不寧稱心悸,臍下搏動稱臍下悸。"當現代醫學傳入中國時,醫學先輩們巧妙地將英文"palpitations"對應為古已有之的"心悸"一詞,實現了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術語對接。

二,什麽是心悸?

現代醫學對心悸的定義是:一種能明顯感知到心髒跳動的症狀,俗稱"心慌"。患者可能感覺心髒"漏跳一拍"、"胸口撲騰亂跳"或是"心髒突然翻跟頭"。雖然這種症狀常常讓人緊張不安,但多數情況下並非嚴重疾病的征兆,更像是心髒向我們發出的善意提醒。一般情況下的“心悸“是多數是心髒對於運動、激動情緒的生理性反應,又叫生理性心悸,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如果心悸伴有其他症狀,可能就是“病理性“心悸“你就該認真對待了,需要看醫生檢查一下了。

三,心悸的常見原因

1. 生理性因素(無需過度擔心,生活習慣改正就好了):

   - 情緒波動:焦慮、壓力、驚嚇或興奮。

   - 飲食刺激:咖啡、濃茶、酒精、辛辣食物。

   - 體力活動:劇烈運動後。

   - 激素變化:孕期、更年期或月經期。

   - 過量吸煙

2. 病理性因素(需警惕,要看醫生):

   - 心髒問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衰等。

   - 其他疾病:甲亢、貧血、低血糖、發燒等。

   - 藥物影響:某些感冒藥、哮喘吸入劑、減肥藥等。

四、何時需要就醫?

大多數心悸是短暫的,但出現以下情況需及時就醫檢查:

- 心悸頻繁發作或持續時間長。

- 伴隨胸痛、呼吸困難、暈厥。

- 有心髒病家族史或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五、日常如何調理?

1. 減少誘因:限咖啡因、大量吸煙、酒精,避免過度疲勞。

2. 避免、醫治焦慮、調節情緒:練習深呼吸、冥想或瑜伽,必要時藥物控製。

3. 飲食清淡:少食辛辣,適量補充含鎂食物(如堅果、香蕉)。

4. 規律作息:保證睡眠,避免熬夜。

六、小結

心悸多是身體的“警報器”,提醒你關注健康;偶爾的心悸不必恐慌,但持續不適需專業評估。  保持良好習慣,必要時谘詢醫生,就能安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