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看《南京照相館》:我的粗評,特來挑刺兒

SUDreamers (2025-08-15 23:27:46) 評論 (2)


今天是2025年八月15日,溫哥華選在日本投降80周年紀念日在院線公映呼聲頗高的電影《南京照相館》,隻有極少數影院引進,所以還是很小眾。

我和兩個朋友一起來觀影,觀眾不多,貌似隻有兩個西人,包括我們的朋友在內。起初這個西人朋友還念叨怕沒有英文字幕。我心想,如果沒有中文字幕,我會和他沒有英文字幕一樣聽不懂——片中不是南京話就是上海話,還有一半的日語,基本一句都聽不懂。

總體感覺如下:

首先,這部影片隻能說在國產抗日題材電影中有進展。論立意,薑文的《鬼子來了》遠在這部影片之上。

幼時看的《地道戰》、《地雷戰》、《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等等,都把日本鬼子刻畫得壞、蠢、笨;把八路軍打日本鬼子表現得如同兒戲一般。所以童年時代就沒覺得戰爭有多麽殘酷。

再後來又有了新的一批抗戰片。今天去看《南京照相館》之前還上網把青少年時期看的《屠城血證》又看了一遍。和那年代的影片相比,《南京照相館》肯定在服化道和攝影方麵前進一大步。

陳道明主演的《屠城血證》中,我今天發現,逃難的群眾演員中居然有一個糊弄事兒完後又笑場的;無辜良民中槍倒地,一個個都屹立不倒、掙紮半天;斷壁殘垣的南京城,滿城的標識和標語竟然還有從左到右書寫的;傷口出血,罔顧動脈出血為鮮紅、靜脈出血為暗紅,且動脈出血為噴射狀的事實,清一色灑上紅墨水了事。

但是《南京照相館》在技術上肯定是今非昔比了。

其次,和《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血戰鋼鋸嶺》等二戰題材大片相比,差距還是太大,沒有微信上說得那麽出色。

先說結構缺陷。凡是戰爭大片,為襯托戰爭的殘酷,影片開端必從歌舞升平開始(如《辛德勒的名單》),必從和平安寧開始(如《鋼琴師》),必從溫馨浪漫開始(如《血戰鋼鋸嶺》和《珍珠港》)。而《南京照相館》一開始就是一片陰暗抑鬱色調,日軍侵占南京,斷壁殘垣、民不聊生,缺少一個背景交代和情緒過渡。一起觀影的西人朋友會覺得有些無厘頭。

再說影片的細節缺少推敲和調研。照相館老板老金說一口南京話,他老婆則說一口徐州話。現實生活中怎麽可能?在江蘇生活過的人知道,通常兩口子都是南京人,肯定生活中都一口地道的南京話;但是兩口子如果一個是南京人,一個是徐州人,那說南京話的也開始說起了國語化的南京話,說徐州話的則說起了國語化的徐州話。不可能他說他的南京話,她還說她的徐州話。這明顯是編導缺少生活體驗。

日本軍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日本人扮演的,誰是中國人扮演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肢體語言比中國人少很多,基本是頭部縱向快速、利索地搖動,不會拖泥帶水,軍人更是如此。而中國人頭部和上身搖擺的角度多一些。而且,中國人扮演日本鬼子會刻意往邪惡的模樣去演,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即便殺人如麻的日本士兵,他也會習慣地點頭哈腰、稍息立正,同時又麵無表情。

影片有些沿襲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情結,想塑造一個有民族氣節、大義凜然的女戲子形象,但是鋪陳不夠、張力不夠,有些捉襟見肘。日本人剛兵臨城下不久,女演員居然就深明大義,說什麽不要做漢奸“遺臭萬年”等等。據曆史記載,1937年日軍攻占南京的時候,百姓對漢奸的意識還沒有那個程度,而且漢奸俯拾皆是、蔚然成風(中國自明清就出漢奸,這一文化心理現象值得研究),國民政府1938年才頒布《懲治漢奸條例》。她能冷不丁說出個“遺臭萬年”,還跟身為日本鬼子翻譯的丈夫產生激烈衝突,確實有些生硬的感覺。

女演員還展示她和影星胡蝶的隨意抓拍的同框合影。這個合照的細節明顯不符事實。上世紀三十年代,照相乃稀罕之事(即便七八十年代,照相也是奢侈之事),拍張照片必須是擺拍,而且隆重得跟過年過壽一般,因此不會有人去浪費一張膠卷隨意抓拍與名人同框的照片(那不是手機!),況且老相機需要對焦對半天,抓拍根本不可能。

結尾更是一大敗筆,明顯是沿襲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善惡有報大結局,如同京劇《鍘美案》。女演員居然還換上了《舞台姐妹》謝芳最後穿的解放裝,參加對日本戰犯執行的死刑。本來影片就有不少瑕疵,這一結尾更是有狗尾續貂之感。

影評人士比較集中在影片虛構還是紀實這一層麵。我認為戰爭曆史題材應該嚴格取材真實事件,可以適當藝術加工,但切忌以虛構為主。本來日本右翼勢力就否認事實,出了一部以虛構為主的影片,則等於是給刺客遞刀子。

即便《鋼琴師》這樣劇情化很高的戰爭題材電影(比《辛德勒的名單》和《血戰鋼鋸嶺》都高),也是取材於真人真事。《珍珠港》劇情是虛構的,但是偷襲珍珠港事件則是一板一眼真實再現的。

總之,影片呼聲大了點,主要是趕上了二戰勝利80年的日子。再期待一下《731》吧,看看效果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