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南京大屠殺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曆史。為了讓後代記住這段曆史,必須尊重這段曆史,不容對其進行篡改和演義。
最近熱映的《南京照相館》這部片子,我並沒有去看。因為在這之前放映的幾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片子,裏麵都有過多虛構的成分,看後讓人深深失望。
果然,這部片子放映後,引起關於曆史問題的許多爭議。
作為一名長達八年的南京大屠殺研究者,曆史文學作家慈翔大行在網易發表文章,指出這部電影有諸多情節違背了史實。
慈翔大行說,像《南京!南京!》等同類題材電影一樣,這部電影開篇,也通過守城國軍士兵之口,渲染國民黨高級將領提前逃跑,部隊失去指揮,隻有殘餘士兵抵抗。
慈翔大行在文章中寫道,南京保衛戰始於1937年12月8日,南京近城廓防線雨花台、光華門、紫金山等處,爆發了激烈戰鬥,守軍雖極其頑強,也重挫了日軍銳氣,但短短三四天,守軍就傷亡了三分之一,朱赤等三位旅長先後陣亡。而南京守城將士撤出南京,並不是高級指揮官臨陣脫逃,而是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奉最高軍事領袖蔣介石的命令---撤往大後方,以圖日後反攻。
當然,有許多將士被日軍包圍,遭到日軍屠殺,也有不少人藏在難民區裏。沒能逃出南京的高級將領包括第72軍軍長兼第88師師長孫元良、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教導總隊第二旅參謀主任廖耀湘等人。
我查閱了《南京抗日英烈地情資料實錄》等資料,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役中,許多中國高級將領身先士卒,血染沙場。南京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參謀長蕭山令、國民革命軍第66軍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第88師264旅旅長高致嵩、第九集團軍第88師262旅旅長朱赤、第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第57軍112師副師長司徒非、第83軍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等十幾名高級將領皆戰死,沒有一個人的屍骸運出南京。
對南京保衛戰的指揮問題,我並非軍事專家,不能妄議,但若罔顧史實,在曆史劇中無視抗日將領的勇敢和獻身精神,則是對曆史的扭曲,也是對後人的撒謊,讓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曆史真相。
慈翔大行在文中指出,在冒死送出底片這一涉及影片主題的關鍵情節上,《南京照相館》存在偷梁換柱、抹殺真正英雄的虛假編造問題。
這部電影中,吉祥照相館老板金承宗和徒弟阿昌,冒著生命危險,把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拍下的日軍屠殺中國軍民、奸淫婦女等罪行的部分底片,縫在衣角送了出去,經西方報紙刊發,外界才得悉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罪惡,紛紛抗議日軍暴行,聲援中國。由於罪證被曝光,伊藤秀夫受到上司的嚴厲訓斥,被逼剖腹謝罪。
電影中的阿昌是有人物原型的。阿昌原型叫羅瑾,時年15歲,1938年初,他到南京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當學徒。一次,他給一名日軍軍官衝洗膠卷,發現有許多日軍屠殺暴行的照片,就偷偷加印了30多張,後來挑選了16張,貼在一個小本子上。
1940年,羅瑾從照相館辭職,到偽當局辦的交通電訊集訓隊學習,地點在毗盧寺內,他把相冊藏到集訓隊宿舍的床板下。又因偽當局憲兵突然到寺內進行大清查,羅瑾匆忙把相冊藏到廁所牆洞裏。
幾天後,羅瑾在集訓隊的同學吳旋,偶然發現牆洞裏的相冊,看到那些駭人的照片,偷偷藏在一座佛像的底座下。羅瑾以為相冊是被發現了,自己會被抓走問罪,立即逃離南京。
吳旋一直秘密珍藏著相冊。抗戰勝利後,南京政府張貼布告,向市民征集日軍罪證,吳旋就相冊交了上去。在對侵華日軍戰犯進行審判時,這本相冊成了給南京大屠殺案主犯、原日軍第六師團長穀壽夫定罪的重要證據。
也就是說,在日本投降之前,華東照相館的學徒並沒有把日軍的罪證送出去,更談不上刊登在西方報紙上。
我看了新京報記者對羅瑾和吳璿相關事跡的采訪報道,與慈翔大行的說法大體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對真實人物的故事,明顯進行了虛構和拔高處理。
羅瑾和吳璿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據,他們的精神是可嘉的,不僅值得宣傳報道,也值得以影視劇的形式來展現。我想,編劇和導演如果在忠於事實的基礎上,來表現羅瑾和吳璿的故事,透過他們的故事表現那一段沉重的歲月,表現中國人不屈的抗爭精神,拍出來的電影也許更感人。可惜,過度的塗脂抹粉隻能遮蓋人物本真的形象,而真實的力量才最打動人。
慈翔大行說這部電影在主要情節上,有偷梁換柱之嫌,主要是指美國宣教士約翰.馬吉用攝像機冒死偷拍了4盤膠片,記錄了大量日軍暴行現場畫麵,而另一位宣教士喬治.費奇把這些膠片縫在自己的駝毛大衣的夾層,借著去上海采供藥品的機會,把膠片帶出南京衝印拷貝。正是這兩位宣教士拍攝和送出來的影像資料,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讓英美等國看清了日本軍國主義真麵目。
顯然,電影裏的阿昌把底片縫到衣服裏,是借用了喬治.費奇把膠片縫到大衣裏這一關鍵的細節。讓人納悶的是,電影編導為什麽要把真實人物的故事放到一個虛構的人物身上?為什麽不通過藝術手法表現真實人物的故事?
電影中還有一個細節,當日本士兵闖入金陵女子大學抓中國人的時候,一位外國女醫生挺身而出,伸開雙臂拚盡全力護住身後的中國人,自己卻被日軍一個耳光狠狠打倒在地。
這個女醫生的人物原型是美國宣教士、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院長魏特琳,她為了保護躲進大學校園裏的中國人,多次遭到的日本軍人的毆打。本來是一名女教師,電影中為什麽要給轉換成女醫生的角色呢?忠於本來的身份不是更好嗎?
有不少人欣賞《南京照相館》,認為這部電影的虛構成分合情合理。
有一名自媒體作者在文中寫道:“筆者認為電影是藝術,《南京照相館》非自然科學論文,虛構出中國英雄等成分,在依據曆史大背景前提下,加強思想教育是國本。所以電影主題意在教育,這不能和洗腦混為一談,從電影創作目的來看,是合情合理的。”
在我看來,尊重曆史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而曆史演義則會讓人受到欺騙。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有一名紅軍將領夏伯陽在戰鬥中陣亡。後來,蘇聯就拍了一部電影《夏伯陽》,表現夏伯陽的忠誠和勇敢。夏伯陽的故事不僅在蘇聯,也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流傳,讓一代代人深受教育。如今,在中國不少學校的圖書館裏,應該都能找到關於夏伯陽的故事書。
在自己的著作《紅色的海市蜃樓》中,俄羅斯作家米列爾借前蘇共中央政治學院講師列別捷夫的講述,揭開了這部電影的真相。
1980年,一位顫巍巍的老人來到蘇共中央政治學院求見領導,警衛把他帶到列別捷夫的辦公室,老人說,他就是當年的夏伯陽,已經90多歲了,受良心驅使,他來到莫斯科,想在有生之年把真相告訴公眾。
原來夏伯陽所在的那個師被白軍徹底擊潰以後,作為一個對全師覆沒負有重大責任的軍官,他跳入河中遊向對岸逃命,白軍的機槍不停地朝水麵上掙紮的紅軍戰士掃射,致使他們全部陣亡,惟獨他身負重傷逃脫,後來被村民救起,數月後傷愈。為了逃避紅軍軍事法庭的審判,他化名參加了騎兵軍。戰後,他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小村子裏一直生活到現在。
列別捷夫說,他們領導隨後會見了夏伯陽,對他說:“回家去吧,忘掉你個人的曆史,這部電影是蘇維埃電影的傳奇!它是蘇聯青年必不可少的愛國主義教材,我們對此不會做出任何改變。”
不是說關於史實的電影不可以藝術化處理,而是說藝術化處理要忠於史實,不能超過應有的尺度,罔顧曆史的想象和虛構就是欺騙世人的謊言。
關於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應該是拍得不錯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加侖伯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談到真實和虛構的關係。他說---
《拉貝日記》不是紀錄片,而故事片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情感傳達給觀眾。如果非要以百分比說的話,《拉貝日記》有80%是完全真實,20%是創作虛構。但我保證,影片中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是反複考證,比如“百人斬”那場戲裏出現的報紙,就是當年那份日本報紙的原件。在曆史問題上,我們是不會馬虎的。
反觀《南京照相館》,其中真實和虛構的比例又各自占多少呢?影片中的每一個細節經過反複考證了嗎?
有些關於曆史人物的電影盡可以演義,比如《唐伯虎點秋香》、《鐵嘴鋼牙紀曉嵐》之類,有些關於曆史人物的電影要忠於史實,比如南京大屠殺的親曆者。
電影如書籍一樣,也是傳遞曆史的重要手段。重要的曆史題材,是不能虛構和演義的,不尊重曆史就是對後代撒謊。謊言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讓我們的後人再落入坑中。
本文寫作參考《南京照相館:關鍵情節違背了史實》、《電影藝術:南京照相館虛構合情合理》、《被電影篡改的曆史》。
作者: 通向遠方的道路
我看《南京照相館》:不尊重曆史就是對後人撒謊
sandstone2 (2025-08-16 05:43:30) 評論 (7)對於中國人來說,南京大屠殺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曆史。為了讓後代記住這段曆史,必須尊重這段曆史,不容對其進行篡改和演義。
最近熱映的《南京照相館》這部片子,我並沒有去看。因為在這之前放映的幾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片子,裏麵都有過多虛構的成分,看後讓人深深失望。
果然,這部片子放映後,引起關於曆史問題的許多爭議。
作為一名長達八年的南京大屠殺研究者,曆史文學作家慈翔大行在網易發表文章,指出這部電影有諸多情節違背了史實。
慈翔大行說,像《南京!南京!》等同類題材電影一樣,這部電影開篇,也通過守城國軍士兵之口,渲染國民黨高級將領提前逃跑,部隊失去指揮,隻有殘餘士兵抵抗。
慈翔大行在文章中寫道,南京保衛戰始於1937年12月8日,南京近城廓防線雨花台、光華門、紫金山等處,爆發了激烈戰鬥,守軍雖極其頑強,也重挫了日軍銳氣,但短短三四天,守軍就傷亡了三分之一,朱赤等三位旅長先後陣亡。而南京守城將士撤出南京,並不是高級指揮官臨陣脫逃,而是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奉最高軍事領袖蔣介石的命令---撤往大後方,以圖日後反攻。
當然,有許多將士被日軍包圍,遭到日軍屠殺,也有不少人藏在難民區裏。沒能逃出南京的高級將領包括第72軍軍長兼第88師師長孫元良、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教導總隊第二旅參謀主任廖耀湘等人。
我查閱了《南京抗日英烈地情資料實錄》等資料,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役中,許多中國高級將領身先士卒,血染沙場。南京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參謀長蕭山令、國民革命軍第66軍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第88師264旅旅長高致嵩、第九集團軍第88師262旅旅長朱赤、第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第57軍112師副師長司徒非、第83軍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等十幾名高級將領皆戰死,沒有一個人的屍骸運出南京。
對南京保衛戰的指揮問題,我並非軍事專家,不能妄議,但若罔顧史實,在曆史劇中無視抗日將領的勇敢和獻身精神,則是對曆史的扭曲,也是對後人的撒謊,讓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曆史真相。
慈翔大行在文中指出,在冒死送出底片這一涉及影片主題的關鍵情節上,《南京照相館》存在偷梁換柱、抹殺真正英雄的虛假編造問題。
這部電影中,吉祥照相館老板金承宗和徒弟阿昌,冒著生命危險,把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拍下的日軍屠殺中國軍民、奸淫婦女等罪行的部分底片,縫在衣角送了出去,經西方報紙刊發,外界才得悉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罪惡,紛紛抗議日軍暴行,聲援中國。由於罪證被曝光,伊藤秀夫受到上司的嚴厲訓斥,被逼剖腹謝罪。
電影中的阿昌是有人物原型的。阿昌原型叫羅瑾,時年15歲,1938年初,他到南京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當學徒。一次,他給一名日軍軍官衝洗膠卷,發現有許多日軍屠殺暴行的照片,就偷偷加印了30多張,後來挑選了16張,貼在一個小本子上。
1940年,羅瑾從照相館辭職,到偽當局辦的交通電訊集訓隊學習,地點在毗盧寺內,他把相冊藏到集訓隊宿舍的床板下。又因偽當局憲兵突然到寺內進行大清查,羅瑾匆忙把相冊藏到廁所牆洞裏。
幾天後,羅瑾在集訓隊的同學吳旋,偶然發現牆洞裏的相冊,看到那些駭人的照片,偷偷藏在一座佛像的底座下。羅瑾以為相冊是被發現了,自己會被抓走問罪,立即逃離南京。
吳旋一直秘密珍藏著相冊。抗戰勝利後,南京政府張貼布告,向市民征集日軍罪證,吳旋就相冊交了上去。在對侵華日軍戰犯進行審判時,這本相冊成了給南京大屠殺案主犯、原日軍第六師團長穀壽夫定罪的重要證據。
也就是說,在日本投降之前,華東照相館的學徒並沒有把日軍的罪證送出去,更談不上刊登在西方報紙上。
我看了新京報記者對羅瑾和吳璿相關事跡的采訪報道,與慈翔大行的說法大體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對真實人物的故事,明顯進行了虛構和拔高處理。
羅瑾和吳璿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據,他們的精神是可嘉的,不僅值得宣傳報道,也值得以影視劇的形式來展現。我想,編劇和導演如果在忠於事實的基礎上,來表現羅瑾和吳璿的故事,透過他們的故事表現那一段沉重的歲月,表現中國人不屈的抗爭精神,拍出來的電影也許更感人。可惜,過度的塗脂抹粉隻能遮蓋人物本真的形象,而真實的力量才最打動人。
慈翔大行說這部電影在主要情節上,有偷梁換柱之嫌,主要是指美國宣教士約翰.馬吉用攝像機冒死偷拍了4盤膠片,記錄了大量日軍暴行現場畫麵,而另一位宣教士喬治.費奇把這些膠片縫在自己的駝毛大衣的夾層,借著去上海采供藥品的機會,把膠片帶出南京衝印拷貝。正是這兩位宣教士拍攝和送出來的影像資料,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讓英美等國看清了日本軍國主義真麵目。
顯然,電影裏的阿昌把底片縫到衣服裏,是借用了喬治.費奇把膠片縫到大衣裏這一關鍵的細節。讓人納悶的是,電影編導為什麽要把真實人物的故事放到一個虛構的人物身上?為什麽不通過藝術手法表現真實人物的故事?
電影中還有一個細節,當日本士兵闖入金陵女子大學抓中國人的時候,一位外國女醫生挺身而出,伸開雙臂拚盡全力護住身後的中國人,自己卻被日軍一個耳光狠狠打倒在地。
這個女醫生的人物原型是美國宣教士、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院長魏特琳,她為了保護躲進大學校園裏的中國人,多次遭到的日本軍人的毆打。本來是一名女教師,電影中為什麽要給轉換成女醫生的角色呢?忠於本來的身份不是更好嗎?
有不少人欣賞《南京照相館》,認為這部電影的虛構成分合情合理。
有一名自媒體作者在文中寫道:“筆者認為電影是藝術,《南京照相館》非自然科學論文,虛構出中國英雄等成分,在依據曆史大背景前提下,加強思想教育是國本。所以電影主題意在教育,這不能和洗腦混為一談,從電影創作目的來看,是合情合理的。”
在我看來,尊重曆史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而曆史演義則會讓人受到欺騙。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有一名紅軍將領夏伯陽在戰鬥中陣亡。後來,蘇聯就拍了一部電影《夏伯陽》,表現夏伯陽的忠誠和勇敢。夏伯陽的故事不僅在蘇聯,也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流傳,讓一代代人深受教育。如今,在中國不少學校的圖書館裏,應該都能找到關於夏伯陽的故事書。
在自己的著作《紅色的海市蜃樓》中,俄羅斯作家米列爾借前蘇共中央政治學院講師列別捷夫的講述,揭開了這部電影的真相。
1980年,一位顫巍巍的老人來到蘇共中央政治學院求見領導,警衛把他帶到列別捷夫的辦公室,老人說,他就是當年的夏伯陽,已經90多歲了,受良心驅使,他來到莫斯科,想在有生之年把真相告訴公眾。
原來夏伯陽所在的那個師被白軍徹底擊潰以後,作為一個對全師覆沒負有重大責任的軍官,他跳入河中遊向對岸逃命,白軍的機槍不停地朝水麵上掙紮的紅軍戰士掃射,致使他們全部陣亡,惟獨他身負重傷逃脫,後來被村民救起,數月後傷愈。為了逃避紅軍軍事法庭的審判,他化名參加了騎兵軍。戰後,他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小村子裏一直生活到現在。
列別捷夫說,他們領導隨後會見了夏伯陽,對他說:“回家去吧,忘掉你個人的曆史,這部電影是蘇維埃電影的傳奇!它是蘇聯青年必不可少的愛國主義教材,我們對此不會做出任何改變。”
不是說關於史實的電影不可以藝術化處理,而是說藝術化處理要忠於史實,不能超過應有的尺度,罔顧曆史的想象和虛構就是欺騙世人的謊言。
關於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應該是拍得不錯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加侖伯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談到真實和虛構的關係。他說---
《拉貝日記》不是紀錄片,而故事片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情感傳達給觀眾。如果非要以百分比說的話,《拉貝日記》有80%是完全真實,20%是創作虛構。但我保證,影片中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是反複考證,比如“百人斬”那場戲裏出現的報紙,就是當年那份日本報紙的原件。在曆史問題上,我們是不會馬虎的。
反觀《南京照相館》,其中真實和虛構的比例又各自占多少呢?影片中的每一個細節經過反複考證了嗎?
有些關於曆史人物的電影盡可以演義,比如《唐伯虎點秋香》、《鐵嘴鋼牙紀曉嵐》之類,有些關於曆史人物的電影要忠於史實,比如南京大屠殺的親曆者。
電影如書籍一樣,也是傳遞曆史的重要手段。重要的曆史題材,是不能虛構和演義的,不尊重曆史就是對後代撒謊。謊言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讓我們的後人再落入坑中。
本文寫作參考《南京照相館:關鍵情節違背了史實》、《電影藝術:南京照相館虛構合情合理》、《被電影篡改的曆史》。
作者: 通向遠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