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資本體能與製度依附:美日投資協議的“天花板代價”
鄒英美美德 (2025-07-30 08:12:50) 評論 (0)《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台灣的資本體能與製度依附:美日投資協議的“天花板代價”
一、引言:從日本5500億看台灣的製度境遇
2025年夏,美國與日本達成曆史性經濟協議:日本將在未來數年內對美國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涵蓋能源、製造、軍工與資本市場四大領域。這一協議被稱為“製度資本的天花板交易”,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製度認同的深度嵌套。
川普政府隨即釋放信號,台灣也應比照日本,在關稅、製造業回遷與對美投資上展現“同等誠意”。
問題在於:台灣是否具備匹配日本投資能力的資本體能?而其“心甘情願”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製度邏輯?
二、資本體能是否“夠得著”?
以GDP體量對比,日本約為4.4萬億美元,台灣約為8300億美元,約為日本的18.8%。若按比例推算,台灣對美投資1000–1200億美元即已對等於日本5500億的標準。
若考慮戰略期許上調,美方實際期待台灣投入可能高達1500–2000億美元。
從表麵看,台灣擁有約566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具備“騰挪”資本的基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也已突破700億美元,顯示出龍頭企業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問題在於:
第一,資本集中於極少數科技寡頭,對整體經濟體沒有形成良性帶動;
第二,台灣並無國家級主權基金,資金調度主要依賴央行與特定企業自籌,對衝能力不足;
第三,海外投資將進一步加劇本土資金空心化,形成製度性資本外流。
三、台灣為何“心甘情願”?
台灣的對美投資,不僅是經濟部署,更是製度生存的對價安排。
這種“心甘情願”來源於三重製度依附:
第一,安全依附。台灣的“事實獨立”高度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與軍售體係。投資換安全,成為長期默契。
第二,技術依附。盡管台積電技術領先,但其上遊仍嚴重依賴美國主導的EDA軟件、關鍵材料與設備許可。技術命脈不在自己手中,自然須用投資維係準入資格。
第三,金融依附。台灣的美元資產結構與對美債券市場的參與深度,早已嵌入美國的金融製度版圖。
台灣也是少數沒有主權貨幣、卻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經濟體之一,製度自主性極低。
四、投資會否帶來副作用?
若未來台灣持續對美高強度投資,將可能麵臨以下負麵效應:
1. 製造業加速空心化。企業優先將優質資本配置於美國,台灣本地產業失血嚴重。
2. 高端人才虹吸。赴美建廠伴隨技術團隊整體遷移,教育係統難以補足空缺,人才斷層風險上升。
3. 財政與民生資源緊張。為促成海外投資,政府可能讓利於大型科技企業,壓縮社會福利支出空間,引發中產階層的不滿。
4. 兩岸風險敞口擴大。若區域局勢動蕩,美國與台灣間高額投資資產反而成為戰略談判的“互握人質”。
五、美國的製度布局邏輯
對美國而言,台灣是理想的製度對手方。
既不像中國可能反製,
也不像日本擁有獨立資本野心,
台灣是一個高度依附、完全嵌套、政治上服從度高的合作對象。
其在AI、高端製造、金融資產等維度,正逐步替代中國原有的製度角色。
台積電赴美設廠,不僅是產線轉移,更是製度再嵌套。
台灣成了“製度安全區”的邊緣節點。
六、結論:資本夠得著,命運夠不著
台灣對美投資若真如願突破1000–2000億美元門檻,無疑體現了其資本體能的強大。
但問題並不在資本是否“夠得著”,而是台灣是否還能“夠得著自己的製度命運”。
在全球製度秩序重構的大棋局中,台灣或許正以天花板級別的資本輸出,換取一個無法命名自身的製度身份。
這才是值得深思的真實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