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一早吃了早餐,大家都去船舷占領好位置,準備看郵輪過運河。去到船頭,我們又是晚了一步,隻能占到後排位。舉高相機,"啪啪啪"地照了很多張照片。船在閘室內,正在加水。待了一會兒,有一些人看完後離去,我終於能看到全景。又去船舷邊拍了幾張,那裏人少一些,再到船尾,這裏找到了一個第一排的位置。看到後麵又有一艘船在等著要入閘,旁邊的航道也有一艘船相反方向出閘去大西洋。 原來船都是由兩旁的牽引車用鋼纜拉著過船閘的,並非用自身動力。船要過三道水閘抬高水位才能進加頓湖。大概耗時一個半小時吧,我們的郵輪終能進入到加頓湖。








郵輪進入了太平洋,這裏講一講巴拿馬運河的曆史和建造。巴拿馬運河最初由法國人建造,那時還沒有巴拿馬這個國家,這個地區屬於哥倫比亞,巴拿馬是一個地區的名字。法國人原打算像蘇伊士運河一樣,挖一條河道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是,法國人沒有想到,運河地區的地勢比海平麵高二十多米,需要挖掘的土石方量巨大,遠超開挖蘇伊士運河需挖掘的土方,加上石頭又多又難挖。而且這裏是熱帶從林氣候,天氣潮濕且悶熱,還有各種熱帶疾病和傳染病。1884年以前,每個月在施工中都有超過二百名工人死亡,或死於工傷,或死於疾病。在施工過程中,因為工程意外和疾病共造成了22,000個工人死亡,工程項目最終破產,運河建造停止了。美國人後來接手了運河的建造。美國工程師經過仔細考察後,認為蘇伊士運河式的設計不可行,除了土石方挖掘的巨大差別外,還因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麵不在同一平麵上。太平洋的水麵要比大西洋的水麵高出二十多厘米,建造水閘式的運河更符合實際情況。1903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巴拿馬宣告獨立,並與美國簽訂條約給予美國建造運河和無限期管轄運河區的權利。結果美國工程師用三級水閘的方法,將輪船升高到湖麵高出海平麵二十六米的加頓湖,輪船在加頓湖上開去另一側的水閘,在水閘中再放水降低高度,使輪船水麵與另一側的海洋平齊。在1914年,運河終於由美國人建成了,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美國人接手建造運河後,盡管經過各種工程的技術革新和工人生活條件的改善,在修建期間仍有5,600名工人因為疾病和工程事故死亡。可以說,這條運河是人類犧牲生命建成的。
進入太平洋後,郵輪在海洋裏開了兩天。四月二十八日到達危地馬拉的城市安提瓜。
安提瓜(Antigua)是一個破舊的城市,看起來好像自1543年建成之後從來沒有修繕過。整座城市的街道都是由鵝卵石大小的碎石頭鋪成,汽車開在上麵顛顛頗頗,路兩邊圍牆殘舊,真正是一座古城。城市人口約三萬人,是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曾經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中美洲地區的首府,是西班牙統治時期的遺跡。殘牆斷垣,圍牆上滿布著黑色水跡,教堂也坍塌了一半,據說仍然開放?太陽高掛,街旁邊看到一個約十歲的小女孩靜靜地坐在地上賣水果,不禁起了惻忍之心,向她買了兩個不知名的水果。不知道怎麽吃,和小女孩因為語言不同又不能溝通,比了好一會手勢,最後還是在另外一個遊客的幫助下才買了下來。這水果看上去是橙,掰開後是大量白色果肉包著的石榴核,吃之清甜,有人說是南美石榴。






又是兩天的海上航行。
五月一日,來到了墨西哥有十七萬人口的 Puerto Vallarta(瓦拉塔港), 這個地方十年前我曾來過。十年不見,這城市增加了不少高樓大廈,舊城區的道路仍是碎石頭鋪就,車在上麵走仍是顛頗。墨西哥購物,首先買一瓶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因為美國要醫生處方才能買抗生素,而墨西哥則不用,且價錢便宜,買一瓶以備不時之需,用來看家最適宜。在 Puerto Vallarta, 我們去了幾個較為著名的景點。海濱藝術長廊,那裏在海岸邊有很多雕塑。有海豚,有美人魚,有海馬,有一些不知名的神仙或海妖,還有人扮的雕塑,靜靜地坐在那裏,不時嚇人一跳。離長廊不遠,有一間有名的教堂,Our Lady of Guadalupe Parish, 教堂的屋頂是一個巨大的皇冠(後冠?)。我們到的時候,教堂正在做彌撒,我們不好停太久,看了一分鍾就出來了。導遊對我們說,在一次地震中,這皇冠被震落下來摔碎了,現在這個是後來重造放上去的。還去了那個船帆造型的"港口",這是我上一次來的時侯沒有的。另一個地方是著名海灘,Playa Mismaloya, 據說是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電影拍攝地,景色的確不錯。依山傍水,水邊是沙灘。旁邊還有米斯馬洛亞拱門,兩塊大石頭蹲在海上,頗有特色。





近黃昏時候,我們回到船上。在十二層的甲板上看著輪船倒行離開港口,出港後再轉彎駛向大海。這一晚主餐廳特意做了一個墨西哥餐招待我們,而且還做得不錯。這樣,這次旅行就接近尾聲了,郵輪還給我們特別頒發了跨越巴拿馬運河的證書。我們接著在海上航行了兩天,五月四日早上郵輪到達終點洛杉磯。一個船員告訴我們,在我們下船以後,郵輪將會開去舊金山,然後從那裏開始去溫哥華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