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那首字母歌

一個人的成長如此孤寂,有時,我們需要一個靈魂裏的夥伴,來見證與分享所有快樂與憂愁……
打印 被閱讀次數


   這首《字母歌》是下鄉半年後寫在日記裏的,譜子都在腦子裏,寫起來很容易。《字母歌》也叫《ABC歌》,是世界各國都流行的一首兒歌,旋律取自於兩百年前的法國民謠,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版本,我們學過的那個版本裏最後加了一句:Now you see, I can say my ABC. 學唱的時候並不懂這句話的含義,是後來才明白的。

   下鄉第一天箱子裏裝了好多書,其中還包括一本英漢詞典,打算沒事的時候看一看,到返城的那天,隻有那本英漢詞典帶回來了,其餘的書都不見了。剛下去的那些日子,晚飯後沒事就與大家一起吹拉彈唱消磨時光,想要練習英語是在半年之後了——有天晚上從箱子裏找出那本英漢詞典,開始打算著每晚背幾個單詞,不能再浪費光陰了。參加高考依然是個夢,上大學仍然要靠貧下中農推薦,不看你的知識有多少,就看你手上的老繭多不多。當然,光有老繭也不一定管用,還要看有沒有社會關係,沒關係也不行。因此對比從前的隻靠分數上大學就變得更加不公平了,拉關係、走後門等現象也正是在文革時期發揚光大的,說毛時代腐敗較少全是胡扯,而對於父母都是普通百姓的我來說,此時早已打消了上大學的念頭,複習英語完全是出於興趣,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英語課是初中一年級開始上的,記得第一堂課就開始跟著留聲機學唱這首《字母歌》。那時學校裏的老師上課時很少說普通話,大都說山東話,英語老師雖然會說普通話,說出來的也是山東普通話,英語發音應該不算太標準。好在英語老師上課時會帶著學校裏的那台手搖留聲機和一些唱片,大家跟著唱片裏的標準發音念音標及常用單詞,應該說我們那時的學習條件還是不錯的。記得第二堂課開始時,英語老師拿著我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說這位同學寫的字母比老師寫得還要好。大家並不知道是誰寫的,隻有老師和我知道作業本是誰的——本子上有名字,我的字我認識。我雖然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就比老師寫得好,卻從此增強了我學英語的興趣,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了本英漢詞典當作課外讀物,英語作業裏的字跡寫得也更漂亮了,不能辜負老師對我的誇獎。如今回想起來,那位英語老師很懂得怎樣激勵她的學生,也是給我印象最好的一位老師。

   升入高中後,老師全是新麵孔,但教學熱情都很高,那年春季鄧小平開始複出,夏季全國進行了文革開始後的第一次高考,大家都認為高考製度將全麵恢複。但很快,因為張鐵生事件,高考又再次取消,上大學改為推薦,老師的教學熱情再次受到影響,“讀書無用”成為老師與同學的共識。受身邊環境影響,一向喜歡英語課的我也開始失去學英語的積極性,隻等著下鄉了。

   如今英語課本早已不知去向,課本裏的內容也已記不清了,惟有最早跟著留聲機學會的這首《字母歌》印象深刻。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寶貴的手抄本,好好保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