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選美還是政治秀?

文學無疆界,思想難困城。人格須獨立,下筆方有神。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標題:是選美還是政治秀?當DEI與身份政治蠶食女性的榮耀舞台....

作者:  蔣大公子

   幾年前,19歲的越南裔跨性別選手Brian Nguyen參加美國小姐選美比賽,獲得了新罕布爾什州大德裏區冠軍。結果引發了廣泛爭議:這位跨性別者居然戰勝多位生理女性脫穎而出,由於評審團將桂冠授予了這位經過變性的跨性別者。在全美國引軒然大波,眾多批評者質疑:當身份認同成為評選勝負的關鍵,“選美”是否已經淪為政治正確的秀場?因此我們不得不探討一個麵臨日益嚴峻的問題:‘’公平是否正在被多樣性綁架,生理女性是否正被以“包容”之名邊緣化?‘’

盡管社會倡導包容和多樣性是正義的方向,但當這些正確的理念被矯枉過正了,被過度政治化並操縱評判標準時,選美比賽的初衷與公平性就遭到了實質性的歪曲和嚴重的背叛。

我們在此並不針對任何參賽者的性別認同,而是質疑一個現象:‘’當身份認同淩駕於個人實力和表現之上,傳統的競技標準是否正在被政治正確話語取代?‘’

一、選美的初衷:彰顯女性的智慧、美與力量

自20世紀以來,選美賽事一直是展示女性多維素質的平台。它不僅關乎外貌,更涵蓋才藝、公益理念、語言表達、社會責任等,是對女性綜合魅力的一次肯定。理想的選美應鼓勵女性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並為社會傳遞積極力量。

然而,這些初衷正在被某些“進步”意識形態和覺醒文化所侵蝕。

二、DEI的滲透:公平與包容之間的錯位

近年來,“多樣性、平等與包容”(DEI)理念席卷美國各類社會製度,從高校招生、企業招聘,到文化和藝術領域。這種初衷是善意的,但當它成為硬性指標,反而演變成了新的不公平。

選美賽事亦未能幸免。

舉例而言,2021年,Kataluna Enriquez成為首位贏得州級選美頭銜的公開跨性別女性,代表內華達參加Miss USA大賽。2023年,更多地方比賽出現類似現象,評審團評委們更傾向於“曆史性地給予跨性別者機會”,而非在實際表現基礎上評分。當選手的“符號意義”超越其真實實力時,選美就變質成為了政治秀。

這種趨勢對真正生理女性參賽者構成極大不公。她們在訓練、營養管理、公益實踐等方麵投入多年努力,卻在評選中被身份話語邊緣化,僅因她們缺乏“足夠特別”的身份標簽。

三、這種勝利,其實對跨性別者本身也是一種“傷害”

 令人遺憾的是,被推舉為“多元象征”的跨性別冠軍,其實也未

必是這場風暴中的受益者。正好相反,他們經常成為身份政治的“工具性犧牲品”。當一場比賽中,冠軍不是因為個人才華被認可,而是被賦予一種象征價值時,這種“勝利”反而容易招致人們的質疑、冷嘲甚至人身攻擊。(事實上,Brian獲得冠軍以後遭遇到了嚴重的網暴,對她的精神與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傷害,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她們被推上輿論高位,卻往往難以承受其背後的社會代價。而真正的尊重,應是建立在【實力與平等規則】之上的公平對待,而不是政治標簽的桂冠加冕。

四、公平製度遭侵蝕,社會信任全麵動搖

同時在體育界,這一問題已表現得更為劇烈。2022年,美國大學跨性別遊泳選手莉婭·托馬斯(Lia Thomas)在NCAA女子組比賽中橫掃金牌,超越原有紀錄,引發激烈爭議。對手們抱怨“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權利”,觀眾對規則失去信任。這不是個例,而是一場更大趨勢的縮影。

當一場選美比賽的勝利者不再憑借才華,實力,技能,智慧,美麗或人格魅力,而是僅僅憑借“身份標簽”就能夠登上領獎台,我們是否該問一句:這還是選美比賽嗎?在DEI政治席卷美國文化的今天,選美,正在失去它最基本的公信力與榮耀。

歡迎留言討論:你認為選美是否應引入“政治包容性”評判標準?真正的多樣性是否應該以犧牲公正公平為代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