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循財與父母合攝(圖片來源:中國報)
新加坡5月3日舉行第14屆全國大選,此次有超過262萬名合格選民。這次選舉被視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支持度的風向標。該黨自1965年新加坡獨立前就已掌權,關鍵在於反對黨是否能挑戰執政黨對權力的嚴密控製並進一步取得突破。在上屆選舉中,反對黨曾取得小幅但前所未有的進展。
盡管人民行動黨曆次大選幾乎都以壓倒性優勢贏得約90%的議席,其得票率仍被視為衡量執政基礎的重要指標。總理黃循財希望改善人民行動黨在2020年選舉中創下的史上最差的60.1%得票率。
52歲的黃循財因領導新加坡抗疫工作而贏得人氣。黃循財於去年接替李顯龍出任新加坡第四任總理。他承諾在延續政策連續性的同時引入新血,並以自己的方式領導新加坡。李顯龍是建國總理李光耀之子,自2004年至2024年擔任總理達20年。
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其生活成本與住房可負擔性仍是重要議題,也繼續對黃循財政府構成挑戰。政府警告稱,倘若這個高度依賴貿易的經濟體因美國征收高額關稅而遭受波及,可能陷入衰退。
黃循財多次表示,他需要強有力的執政授權,以引領這個高度依賴貿易的國家應對關稅衝擊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並對大多數國家暫停征收關稅,唯獨中國未被豁免。黃循財警告稱,若特朗普最終實施這些關稅,新加坡將首當其衝,因此必須保持開放與競爭力,以減緩衝擊。
“我想對所有新加坡人說,請慎重考慮。這不是一場賭博。這關乎你的家庭、你的未來、我們的新加坡,”他在競選期間呼籲道。
政治分析人士Nydia Ngiow指出,盡管人民行動黨一向被視為危機中的“穩定之手”,但這次關稅危機對選民的影響或許尚未真正顯現。
她對法新社表示:“鑒於新加坡大選通常聚焦於本地議題,除非選民切身感受到生活成本、就業安全或整體經濟受到直接影響,否則地緣政治不太可能左右他們的投票決定。”
人民行動黨長期主導政壇,擁有龐大的黨員基礎、對國家機構的影響力,以及遠超對手的資源。相比之下,反對黨多數尚未經過充分考驗,且僅在少數選區參選。
這場選舉將是一場一麵倒的選舉。人民行動黨將角逐所有97個席位,占總候選人數46%,而其最大對手工人黨僅提名26人。工人黨上屆贏得10席,創下反對黨曆史最好成績。
雖然人民行動黨敗選的可能性極低,但部分分析人士認為,若反對黨能進一步突破,這場選舉可能改變未來幾年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年輕選民越來越希望看到更多元的聲音、更嚴格的監督以及更激烈的辯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藍平兒(Lam Peng Er)表示:“可以預期,人民行動黨的整體支持率將在一次次大選中逐漸下降。”
“若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下降至57%或58%,新加坡人會感到驚訝嗎?我認為不會,甚至連人民行動黨自己都不會感到意外。”
人民行動黨希望避免出現動蕩,並警告選民,一旦關鍵內閣成員失去議席,將帶來嚴重後果。黃循財指出,這些核心成員對維係新加坡在中美之間的平衡關係、引領國家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風浪至關重要。
黃循財與其父母的點滴
李顯龍召開記者會,回應接班人問題,確認在下屆2025年大選之前,或執政人民行動黨勝出大選後,由財長黃循財接棒。他說,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李顯龍說:“我也很高興部長和議員們明確肯定了黃循財的表現和人格,一致推舉他成為他們的領導,我有信心由黃循財領導的第四代團隊將可以帶領新加坡克服各種困難,為國人帶來更多的福祉。”執政人民行動黨前主席許文遠早前逐一征詢每名內閣部長意見,19人中有15人支持由黃循財接棒。李顯龍說,有關決定具備廣泛共識。
黃循財的祖父和父親,曾經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首府怡保謀生,後來他的父親移民到新加坡,並組織家庭,在1972年生下了黃循財。據悉,黃循財祖籍為中國海南,父親2021年8月16日逝世時,他回憶表示,父親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離開海南島來到大馬,協助在馬來亞鐵道局擔任廚師的祖父。後來他的父親移居到新加坡擔任森納美銷售經理,而黃循財的母親是一名教師,在海格男校執教超過35年,黃家的兩兄弟和所有表兄弟,小學都是念海格男校。
黃循財也曾因為成績優異,獲得了政府獎學金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念經濟學本科,後來到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念經濟學碩士,之後到哈佛肯尼迪學院念公共管理碩士。他也因為受到父親影響,決定投身公共服務和政治,也和父親一樣培養了對音樂的喜愛,他還在社交平台自稱“書蟲,吉他手和愛狗人士”。
原來黃循財彈吉非常出色,還能在YouTube等平台找到他的表演影片,並曾經在一次籌款晚宴上自彈自唱《我問天》。
對於自己將成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黃循財則表示,他從沒渴望擁有權力或職位,向來實實在在看待自己的能力,清楚李顯龍是希望他做好準備時交棒給他,他也會在準備好後讓對方知道。他也表示,第四代領導團隊主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和疫情後時代的挑戰和問題,背景將變得多元,涵蓋前公務員,來自私人領域,是個強大的團隊,他將盡力確保團隊貢獻大於個人。
無論是政黨事務,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或是其他課題,團隊都能更好理解彼此長處進行互補,這也是團隊需采取的工作方式。他也將邀請公眾參與對策的檢討,了解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