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命而生》這個劇名很特別,耐人尋味。從含冤而死的青年工人到神秘的一根撞針,從流氓主任的斃命到鯨吞國有資產的貪官,八九十年代西南中國的一個角落,巴山蜀水間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小城生活就這麽驚心動魄地在我們麵前鋪陳開了。

張譯飾演了第一男主杜湘東,一個看守所裏的普通警察,俗稱“管教”。
杜湘東是警校高材生,不是那種書本知識上的高材生,他感覺敏銳,那雙不大的眼睛很識人,比他那個當了刑警隊副隊長的同學、比那些坐在飯桌前誌得意滿、奚落他的同學強了不是一分半分。好鋼用在刀刃上,他太應該到一線當刑警、抓壞蛋保一方平安,這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力量。杜湘東自己也這麽想。可是沒有背景的他隻能當看守所的管教。杜湘東悲哀,我們也悲哀。
杜湘東壯誌難酬之際,他接管了兩個犯人,徐文國和姚斌彬,直覺告訴他,他們不像殺人不眨眼的壞人。接下來一連串的事件一連串的偶然,杜湘東的職業生涯就跟著兩個犯人緊緊地連在一起了。“借命而生”的主題由此凸顯。
逃犯徐文國說自己的命是弟弟給的,杜湘東也說自己的命是姚斌彬給的。他們都是借命而生:借枉死的命揭開真相,借弟弟的命清冤洗罪。
這劇大概很多人都看了,劇情不再贅述。隻是這“借命而生”給了我一些思考。
劇中借命而生的何止這兩個正麵男主,我們都悟到了:其實那些奸商貪官也都是借命而生。
保衛科劉科長是借女工陳素娥的命消滅證人而生,那些發財的煤礦老板則是靠礦井下無數默默無聞的礦工的命發財而生,唐氏父子是借李超劉科長的命暴富而生,他們背後的貪官汙吏則是靠合夥鯨吞國有資產和工人的身家性命而生。
姚斌彬綁縛刑場的一組鏡頭令人唏噓。我們這代人沒少看見大馬路上呼嘯而過的大卡車上,那些被武裝警察(早一點就是正牌解放軍)押解的殺人犯,一輛車一群持槍軍人,一個犯人一塊大牌子,接連十幾輛,確實令人膽寒。可是他們都該死嗎?裏麵有沒有姚斌彬啊?有沒有比姚斌彬更年輕的生命啊?

中國公安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叫“命案必破”,各地為了政績,還可以附加“一周內”、“十天”、“一月內”,無比莊嚴無比合理,可是從這個口號落到實處有那麽容易嗎?於是刑訊逼供偽造證據無所不用其極,所謂的“神速破案”有多少是借犯人們命而輝煌?
“借命而生”的好人為了正義,卻把自己的人生搞得悲壯蒼涼;“借命而生”的壞人為了私利,卻享盡榮華富貴。這不是小說,不是虛構,就是活生生的現實。
“借命而生”的壞人不僅僅存活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初期,也存在於如今的太平盛世。遠的不說,請看近期暴露的“董小姐案”,不是在偏遠的地區不是在貧瘠的地區,就是在最具現代文明的皇城根下,在中國醫學教育至高至聖的協和醫學院,董小姐照樣“借命而生”。我們不禁要問,還有多少變臉般在各大學各專業間騰挪躲閃隨心所欲的董小姐們,借了多少寒門學子的命去光耀自己的人生!
回到電視劇。一切真相大白,杜湘東卻笑不出來。看著妻子的遺像,白發叢生的他恍惚著。多少年孤獨前行,他何止借了兩兄弟的命,也借了妻子的命。這些借來的命給他堅持的勇氣和力量。
劇終,在那條熟悉的綠葉參天的路上,杜湘東推著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自行車緩緩行走著,前方,依然雲霧彌漫。。。。。

我喜歡這個不那麽happy的收尾。
這劇立意很深,令人深思,可惜有些情節粗糙了點。
首先,這個巴南刑警隊破案好像很業餘,李超死於槍擊還是溺斃,即使八九十年代應該也驗得出來。
其次,徐文國從煤礦逃生,怎麽發財多少應該有點交代,突然榮歸故裏有點像基督山伯爵發了橫財的感覺,把沉重的現實話題戲劇化了。
最後,結尾破案靠徐文國以死感化張永紅拿出證據,劉科長女兒發現爸爸留給她的英語書裏暗藏秘密。收得太快有些突兀。
無論如何,這劇能夠發人深省,引人反思,還是好劇。雖然有不足,但是豆瓣隻給6.9分,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