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挨踢業是在減速當中的。行業成熟度越來越高,暴利率逐步下降。靠過來的人也多,競爭下的機會也越來越有限。說到底,挨踢業是個輔助或者附著行業。必需通過其他行業來創造價值。從無到有的時候最火爆,於是產生了達康泡沫。那會的目標是35歲5M退休。後來從有到優,其實已經不那麽火熱了。目標也就剩40萬了。更有35歲別被踩。現在已經是從優到留。能找個好工作就不錯。這個是每個行業從興起到平庸的自然規律。火車,汽車,航空,化工,等等等等。
次貸危機以來,全球化逐步走向去全球化,整個世界經濟走向舉債放水的滯漲趨勢。總體就業形勢和就業待遇都是下行的。甚至一枝獨秀的美國,也可能出現曆史上首次,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即00後的生活水平,不如其父母一代70後。技術進步沒有帶來社會進步。當然那是另外的大話題。
回到眼前的生存遊戲。還是得說,興趣和特長是最重要的。熱門市場是相對次要的。有明確興趣特長的學生,還是要鼓勵支持去走自己的路。也許眼前有所困難,但是長遠而言一定比隨波逐流更有作為。冷門專業的頂部,也永遠會碾壓熱門專業的中部。
當然,絕大部分人其實沒有什麽明顯的天賦,甚至缺乏隨千萬人我往矣的真正的喜好。所以也就隻能假定自己的喜好是熱門行業。那麽什麽是熱門呢?
電腦顯然已經算不上大熱門了。甚至隻能說是不冷門。炒得最熱的也就剩人工智能。但是電腦和人工智能差著八條街呢。說簡單點就是,隻有電腦行業的頂部,才能搭上人工智能。其它的不被人工智能踩,就不錯了。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就算真熱,它的當量也不如當年挨踢業火熱時的帶動力。
或者起碼是,人工智能想真正大突破,就必須打破挨踢業幾十年來的一個瓶頸,就是頭腦發達,四肢麻木。過於虛擬,缺乏實體。所以,人工智能的載體,執行體,機器人或者高度自動化是必然的大方向。
有人說了,機器人是大方向。但是其中人的部分,主要還是人工智能嘛。學電腦不是很好嗎?是的,機器人需要人工智能(電腦),也需要芯片(電子),但是最缺的還是機器部分(機械設計,工業量產)。而事實是電腦方麵,已經卷進來了很多人,而其它方麵還遠不如。從這個角度來說,機會更多。
實際上電腦專業的門檻難度是不如多數工科專業高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學校,電腦專業不算在工學院。而且往往是工學院可以兼修電腦雙專業,而不是相反。隻不過過去一段時間,就業需求電腦業更好一些。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挨踢業蓬勃發展中的饑不擇食。另一部分則是挨踢業的早進早出特性,某種程度上的子食卯糧。
不過一是入行,二是洞房。都是拿青春賭明天的事。老中當年背井離鄉跑到美國打拚,本錢少得可憐。幸好趕上了全球化和挨踢業的興起,搭對了車。眼前的生存身份問題,和長遠的發展方向,某種程度上切合了。沒得選還選對了,確實是風口上的豬。
但是如果不認清這一點,以自己的人生經曆來指導小鍾。那就是在中國95年還想分房,15年還想買房的經驗主義了。小鍾麵臨的經濟大環境是不如老中的。但是小環境,沒有大的生存和身份壓力,又是遠超老中的。所以老中要支持小鍾進行更多更廣泛的嚐試和選擇。很多是老中不敢想象的,甚至離經叛道的。因為當年的老中沒有相應的條件和賭本。
這也就是為什麽說綜合性大學更好,因為可以更多地接觸,嚐試,跨接,跳轉。大學的GPA也不那麽重要,除非是有讀博級別的追求,否則還是各種實習更重要。本科學習還是比較泛泛,比較基礎,能不能真的搭上順風車,還真不是學個什麽專業就可以做到的。
怎麽說呢,別把大學當科舉,而是當作進貨市場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