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孫三代情深深
第二卷一開頭緊接著第一卷最後講外祖母外出後犯病趕回家的情景。
有點奇怪這個劃分:是不是應該放在第一卷結尾情節更完整?
咱俗人一個不懂大作家的構思。
總之,接著第一卷末尾外祖母跟小普出去散心,從衛生間出來就有一副病態,難以支撐的樣子,嚇壞了小普。他把她安頓在公園道長椅上,就去找出租馬車,正好遇見著名的醫生E教授,便向他求救,想讓外祖母去他家休息片刻。正準備出門的E教授百般推辭,勉強答應。虛弱的外祖母進他家門,雖然剛才還是老大不願意的E教授,但是看見外祖母,立刻滿麵春風。小普說他“隻要一進診所,臉上那股傲氣就蕩然無存。因為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他隻要和病人在一起就變得和藹可親,甚至談笑風生。”
忽然想起那位把病人晾在手術台上的肖大夫,不由得給這位E教授點個大大的讚。也希望天下醫生都會有看見病人就滿麵春風的好習慣。
E教授知道外祖母頗有文學修養,還不忘給她老人家朗誦莎士比亞,開玩笑打趣。他的輕鬆讓緊張萬分的小普鬆了一口氣。然而將外祖母送出門後,他單獨對小普說:“您外祖母沒救了。。。。剛才的發作是尿毒症引起的”。
小普和外祖母回到家裏,他告訴母親發生的一切,母親臉上立刻露出了極度的絕望,“一種聽天由命的絕望。我忽然明白,絕望已在她心裏隱藏多年,就等著最後一天噴發。。。。。媽媽渾身哆嗦,臉在無淚的哭泣”。
外祖母開始用嗎啡了,沒人的時候她會大聲呻吟,可是一旦看見女兒出現,“竭盡全力使痛苦從她臉上消失”,還解釋自己為什麽呻吟“啊!我的女兒,這太可怕了,天氣那麽好,我多想出去走走,可我卻不得不躺在床上。我對你的禁令很生氣,眼淚給給氣出來了。”
啊!這就是母親,即使最痛苦的時候也怕給孩子帶來不快。
想起了當年我的母親患癌症的時候,淚盈。。。。。
在外祖母彌留的日子裏,弗朗索瓦絲再一次顯示了她的忠誠與能幹。她甚至對小普的媽媽不滿:因為她覺得,做女兒的“應該哭著撲向母親”。同時她一連幾個夜晚不合眼照顧外祖母,“她剛上床才睡了一刻鍾,我們不得不又把他喊起來,但她卻為能幹累活而感到高興。”
這大概是一種被需要被看重的滿足吧?
小普稱他是“一個非常高尚、非常專橫、非常有效的女教師,在她的調理下,到我們家做事的仆人不管多麽墮落,也會很快改變他們他們的人生觀,變得純潔高尚起來”。
我以為,這是一種職業精神。
外祖母病危的消息很快在他們這個圈子傳開了,看望病人也是拉近關係聯絡情感的機會,連蓋爾芒特公爵也來了。這一點,不分貴賤文化,中國人也是如此。
這對外祖母的病情並沒什麽幫助,她的視覺也出了問題,成了“睜眼瞎”,可是她還是盡量微笑著麵對來客。
最終說話也困難了。
醫生用螞蟥吸血,“黑乎乎的小蛇爬滿了她的頸背、太陽穴和耳朵,在她血淋淋的頭發中扭動”。。。。
天哪,這一幕閉眼想象太可怕!
外祖父、小普的父親還有一個擅長陪護的遠方親戚晝夜守在病榻,外祖母還是走了。
“她的頭發僅僅有些斑白,看上去始終比她本人年輕,可是現在,它們成了衰老的唯一標誌,而她的臉卻煥發出青春,多少年來痛苦在她臉上留下的皺紋、收縮、浮腫、緊張、彎曲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她仿佛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回到了她父母給她定親的時代,臉部線條經過精細勾畫,顯露出春節與順從,臉頰重遊閃耀著純真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甚至又衝洗閃射出一種天真無邪的快樂。這些美好的東西也漸漸被歲月毀滅。但是,隨著生命的消失,生活中的失望也消失了。一絲微笑仿佛付現在外祖母的唇際。死神就像中世紀的雕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少女,安放在這張靈床上”。
我一字一句敲下這段話,小普極盡傷感的描述讓我共鳴,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意猶未盡,我又請教了Chat GPT(好像有個漢語新名字太粗俗了,棄用),它說——
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外祖母(Grand-mère)的形象是一位極具愛心、智慧、堅韌而又深具文化素養的女性。她不僅是敘述者童年記憶中的情感依靠,也是小說中代表“高貴靈魂”和“精神世界”的關鍵人物。以下是她形象的幾個重要方麵:
1. 無私的愛與照顧
外祖母對“我”(敘述者)有著深沉而溫柔的愛,她關懷細致,始終把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她的愛不誇張、不炫耀,卻滲透在日常的點滴中——為孩子安排生活細節、體諒他的情緒
2. 文化與精神修養的代表
外祖母象征著一個較早一代法國貴族或資產階級女性的理想形象: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美與教養。她對文學、音樂、藝術有深刻理解,她的判斷力常常超越其他家庭成員的世俗偏見。
她對藝術的品味、對人的判斷都顯示出一種高度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結合。
3. 堅韌與責任感
在家庭中,外祖母常是維係秩序和穩定的核心人物。她對敘述者母親、家族中的親人,始終保持理解與包容。尤其在麵對“我”身體虛弱、敏感的成長過程中,她從未抱怨,而是以近乎無條件的方式給予支持。
4. 衰老與死亡的悲劇
隨著小說進展,外祖母的形象逐漸由慈祥變為脆弱:她的身體逐漸衰弱,她的去世成為敘述者情感成長的重要轉折點。這一部分描寫極為細膩動人,展示了死亡帶來的巨大空虛與痛苦,同時也映照出童年世界的終結。
普魯斯特用極其哀傷而內斂的筆觸,描繪外祖母臨終時“我”那種遲鈍的痛苦——這是對“回憶”這一主題最深切的體現之一。
總結:
外祖母是《追憶似水年華》中最溫柔、最崇高的人物之一。她既是家庭道德的支柱,又是精神與文化的象征。在敘述者的回憶中,她是一種近乎“理想人性”的體現——在她身上,普魯斯特展現了愛、犧牲、教養和死亡的全部重量。
GPT還根據我的要求給這位法國姥姥畫像,大家看看怎麽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