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古巴探秘15:聖克拉拉和切格瓦拉
古巴探秘15:聖克拉拉和切格瓦拉
2025-05-15 07:59:04
《古巴探秘15:聖克拉拉(Santa Clara)與切格瓦拉》
文 / 若敏
2024年3月11日,告別甘蔗豐茂的“糖穀”, 車窗外的甘蔗田逐漸稀疏,我們駛入聖克拉拉的疆域。 這座1689年由為避海盜劫掠而逃離家園的難民所建的小城, 如今卻因一位來自阿根廷的革命者而成為信仰的坐標。切·格瓦拉— —這個名字如同一枚釘入大地的楔子, 將古巴革命的曆史牢牢錨定在這片紅色土地上。
【切·格瓦拉廣場】
我們第一站是切·格瓦拉紀念廣場。這是一片莊嚴肅穆的開闊地, 南側的平台上,挺立著高大的切·格瓦拉銅像。
陽光如熔金傾瀉,切·格瓦拉的銅像在熾白的天幕下凝望遠方。 他下頜微揚,貝雷帽的陰影投在眉骨, 仿佛仍在注視一場未竟的戰役。“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直到最後的勝利)——他的名言, 在烈日之下依舊鏗鏘如初。 四周的石碑與浮雕記述著他率軍奮戰的曆史片段。
我凝視著那張早已被無數T恤、海報複製的麵孔,忽然意識到, 這是世界上最具辨識度的肖像之一。而銅像下的浮雕中, 那個奮力指揮遊擊隊的青年, 與這尊高大的雕像構成了曆史與永恒的回響——在此, 革命成為了雕塑,理想化為青銅與石塊。
切·格瓦拉,全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 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年出生於阿根廷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 青年時期,他騎摩托穿行拉丁美洲, 途中目睹的貧困與不公深深震撼了他的內心。從此,他堅信, 社會的不平等源於資本壟斷、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徹底的世界革命。
1955年,他在墨西哥邂逅卡斯特羅兄弟,加入“七·二六運動” ,隨“格拉瑪”號登陸古巴, 投入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武裝鬥爭。憑借過人的軍事才能, 他迅速嶄露頭角,成為縱隊司令,參與並主導多場決定性的戰役。 革命成功後,他在新政府擔任要職,後又遠赴非洲與南美, 繼續踐行他的革命理想。1967年,他在玻利維亞被捕並遭槍決, 年僅39歲。
紀念館與陵墓位於廣場之下,安放著格瓦拉與其遊擊戰友的遺骸。 烈陽之下,廣場略顯空曠。而那尊銅像,依舊無聲矗立, 仿佛在凝望信仰的彼岸。
聖克拉拉之所以載入史冊,緣於1958年年末, 那場改變古巴命運的終極戰役正是在此爆發。切·格瓦拉與卡米洛· 西恩富戈斯分頭從南北兩麵突襲聖克拉拉。 格瓦拉親自指揮部隊截斷鐵軌,使敵軍裝甲列車脫軌, 切斷了援軍與物資供應。1958年12月31日下午, 革命軍攻克聖克拉拉。不到十二小時,巴蒂斯塔倉皇出逃, 古巴曆史由此翻開新頁。
因為周一閉館,我們未能入內參觀紀念館。
【煙火人間】
導遊帶領我們前往一處涉外度假村享用午餐。 這是旅途中唯一的一頓自助餐,也終於解了我對青菜的饞。
久違的煮菠菜,我連吃兩大盤;還有清爽的黃瓜片、水煮蘆筍, 以及香酥金黃的“古巴油條”。
脆皮烤豬與烤魚鮮香四溢, 搭配本地特色的醃菜——泡椒、泡蒜、泡黃瓜,令人胃口大開。
雖然未嚐到蘋果,但有木瓜與芭樂作伴,也算果香滿懷。
【慈悲之城:維達爾公園】
殖民時代的拱廊下,萊昂西奧·維達爾公園正與城市的呼吸共頻。
我們來到市中心的維達爾公園。它是聖克拉拉的心髒, 也是一處見證曆史與人情的廣場。廣場以民族英雄萊昂西奧· 維達爾·卡羅命名,他在1896年古巴獨立戰爭中壯烈犧牲。 四周的高大建築多為殖民時期遺留,莊嚴而古典, 仿佛仍回響著昔日鍾聲。
馬蒂圖書館所在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黃色牆體訴說著歲月的風霜。
文化之家(Casa de la Cultura)傳來隱約的琴聲與舞步,藝術在此悄然綻放
其中最感人至深的,是聖克拉拉的“城市恩人”——瑪爾塔· 阿布魯·德·埃斯特維茲(Marta Abreu de Estévez)。她傾盡家產,捐資興辦學校、發電廠、 公共洗衣站、庇護所與消防站,善行遍布全城。
她最著名的贈禮是慈愛劇院(Teatro La Caridad),建於1885年,是古巴七大殖民劇院之一, 至今仍演繹著戲劇與樂章。
她還將自家宮殿捐為省政府大樓,後改為馬爾蒂省立圖書館, 如今藏書豐富、裝飾典雅,是聖克拉拉的文化寶庫。 她的名字也被永遠鐫刻在聖克拉拉大學的校名中。 她長眠於哈瓦那科隆公墓,卻用一生照亮了聖克拉拉這座城市。
我們漫步廣場,來到中心的小噴泉, 那裏佇立著一尊童趣盎然的雕像:赤足的小男孩,手捧靴子, 神情專注。這座青銅雕像源於美國南北戰爭中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名少年在戰場上脫下靴子,為傷兵送水。他是北方軍中最年輕的“ 無名英雄”。這尊雕塑19世紀末漂洋過海來到古巴, 最終安放於此,成為廣場最溫情的一幕。孩童的善良與純真, 穿越時空與國界,提醒每一個路人:同情、勇氣與希望, 永遠值得銘記。
在公園的另一角,方尖碑(Obelisk):靜靜聳立, 這是用來紀念帶領其他家庭從沿海小鎮雷梅迪奧斯移民並建立該城市 的那位牧師 。
另外一個雕像,銘文寫道:“Father Alberto Chao,Gave to the poor,All he had in 1927”。——阿爾貝托·齊奧神父, 於1927年將自己所有財產捐贈給了窮人。他的精神, 至今仍在這座城市流淌。
公園中央的格羅列塔涼亭(Glorieta Gazebo),花木扶疏、長椅圍繞,是當地人午後閑聊、 歇息的好地方。
(一大袋麵包)
這裏沒有浮華,卻有著最真實的情感和故事。
(慶祝16歲生日的女孩)
(漫步廣場)
(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
(三輪出租車)
(公交車)
(私營小三輪車,坐8個人)
街角的老藥房,貨架空空,無聲訴說著這個國家的現實困境。 石油短缺、藥品稀缺,有時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所需。
(藥房外)
(藥房內僅有的藥品)
再強調一下, 古巴,是一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國度, 旅行前最好將日常所需準備齊全。
(導遊與親人相見)
此行的導遊是聖克拉拉人,趁著片刻的停留, 她與多年未見的親友重聚,令人動容。
下午三點半,我們駛離聖克拉拉,前往哈瓦那。 回望這一座因理想與犧牲而銘刻在曆史長河中的城市, 我內心感慨萬千,曆史已鑄刻為青銅和石碑,而生活, 才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
關於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評價,在世界範圍內極為分歧—— 他既被視為理想主義的革命英雄,也被批評為暴力的極權主義者。
一、正麵評價:
1. 革命英雄與理想主義者
• 他出身中產家庭,原本可以過安穩生活,
卻毅然走上解放被壓迫人民的道路,被視為理想主義精神的化身。
• 他主張全球範圍的反帝、反資本主義鬥爭,
激勵了世界各地的青年運動與左翼思潮,
特別在1960年代影響深遠。
2. 實踐者而非空談者
• 他不僅宣傳革命思想,更親自參與實踐——從古巴的叢林遊擊戰,
到玻利維亞的失敗嚐試,都顯示出他“身體力行”的一麵。
3. 人格魅力與高潔操守
• 拒絕特權,生活簡樸,辭去高官職務投身國際革命;
在許多追隨者眼中,他不像一個權力人物,更像一位道德鬥士。
• 他在擔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和工業部長期間,主張“道德激勵”
勝於“物質激勵”,希望打造理想社會主義人格。
二、負麵評價:
1. 暴力傾向與冷酷手段
• 他曾在古巴革命勝利後主導建立“革命法庭”,
下令處決數百名前政權官員或被指為“反革命分子”,
被指為踐踏法治、濫用暴力。
• 在管理古巴監獄(如拉卡瓦尼亞監獄)
期間的強硬手段至今備受爭議。
2. 經濟治理能力不足
• 擔任工業部長期間推行中央計劃經濟與“道德激勵”,效果不佳,
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和經濟困境,顯示其治國能力有限。
3. 烏托邦式革命幻想
• 他在非洲和拉美多地嚐試發動革命均告失敗,
被批評為缺乏對當地實際情況的理解。
• 他的“一個焦點點燃整個大陸”(foco theory)理論,
被許多現實主義左派認為過於浪漫與不切實際。
三、當代形象:英雄還是圖騰?
• 在拉丁美洲,他是反帝象征,尤其在玻利維亞、尼加拉瓜、
委內瑞拉、阿根廷等國仍廣受崇敬。
• 在西方青年文化中,他的形象(尤其那張著名頭像)成為“反叛”“
理想”“自由”的象征。
• 在反對者眼中,他卻是一位血腥的“左翼獨裁者原型”。
切·格瓦拉是一位被神化也被妖魔化的人物。 他是少數真正願為信念犧牲一切的人之一——但也正因為如此, 他的激進與理想之間始終存在危險的張力。
(完稿於2025年5月14日,美國亞特蘭大)
(感謝汪策醫生,Sydney陳醫生,Lynn提供部分照片,感謝校友同行,收獲滿滿)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2025-05-15 10:39:50
美女大片,養眼。切格瓦拉太帥連中情局美女都受不了誘惑啊!
RememberMe2 發表評論於
2025-05-15 10:29:37
食物匱乏,蚊蟲肆虐,滿目瘡痍。古巴--在不想去的地方。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2025-05-15 10:13:00
麵麵俱到的古巴大篇,非常有用的信息,謝謝若敏美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