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25 晴
今天是我在米蘭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晚上7點10分,我將搭乘夜車前往洛桑。兩天後,我從那裏開始徒步我的Via Francigena。
昨晚忙著整理旅途筆記,直到淩晨2點才入睡,今早8點醒來,9點半退房後,便開始了今天的遊覽。
今天遊覽的主題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探索,計劃參觀三處標誌性景點:
1,達·芬奇國家科技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Scienza e Tecnologia):這是意大利最大的科技博物館,館內展示了達·芬奇的發明,航天工程,古代機械等,亮點包括達·芬奇的機械手稿、真實的潛艇、火車、飛機等。
2,聖毛裏齊奧修道院(San Maurizio al Monastero Maggiore):這座修道院以文藝複興時期的精美壁畫聞名,被譽為“米蘭的西斯廷教堂”。
3,聖瑪麗亞感恩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這座教堂的最大亮點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但壁畫參觀門票極為搶手,通常需要提前三個月在線預訂。我在一個多月前才意識到這點,試了幾次都沒有訂到票,所以沒有抱希望去參觀壁畫。
這三處景點相對集中,而聖瑪麗亞感恩教堂處在最遠點。考慮到我沒有《最後的晚餐》的門票,隻是過去打個卡,於是便決定從那裏開始。
今天的遊覽頗有戲劇性,可謂意外的騙局與幸運的轉折。
意外的騙局:
當我抵達聖瑪麗亞感恩教堂時,已是上午10點半。教堂外聚集著遊客和小販,其中一位攤主熱情地迎上前來,和我攀談起來。得知我來自舊金山,他笑著說他的表親曾在那裏住過,還誇舊金山是個好地方。隨後,他話鋒一轉,告訴我參觀《最後的晚餐》需要提前很久預訂,但教堂本身免費開放。
“不過今天特別,教堂現在關閉了,要等到下午3點才開放。”他說道。
我本就隻是隨意一遊,聽到這個消息便想著離開。攤主見狀,又向我介紹自己在為戒毒項目做義工,並希望我能簽名支持他們的項目,還可以捐款,金額隨意3歐,5歐都行。我表示今天現金緊張,不打算捐款,他隨即拿出信用卡刷卡機,說可以刷卡支付。
這一刻,我頓時警覺起來,果斷拒絕。他見狀倒也沒有堅持,甚至連最開始要我簽名的事也不再提。
然而,在離開前,我還是有些不甘心,試著推了一下教堂大門,結果發現:門是開著的,人們隨意進進出出,教堂根本沒有關閉!顯然,剛才那番話純屬騙局,幸好我沒有上當。
驚喜之門悄然打開:
參觀完教堂後,我又去了隔壁的售票處。所有人都說,《最後的晚餐》的門票必須提前在線預訂,現場不可能買到。但我心存好奇,既然教堂本身免費,壁畫門票又都在網上銷售,那這個售票處到底是做什麽用的?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售票處。櫃台後兩位工作人員正低頭玩手機,我笑著問:“聽說這票早就賣光了,這裏也沒票可賣吧?”
其中一位抬頭,笑著回答:“是的,通常需要提前三個月預訂。”
我歎了口氣:“這票太搶手了,我一個多月前嚐試都沒搶到。”
她笑著看了我一眼,說道:“如果今天下午2點15分你能來,不介意時間的話,我可以給你一張票。”
我一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怕自己聽錯了,或者是又遇到了什麽套路,於是試探著問:“啊?真的嗎?有這麽好的事?”
她點點頭,確認道:“你是一個人吧?我可以多賣給你一張。”
就這樣,我竟然在現場買到了原本早就售罄的《最後的晚餐》門票!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反複檢查門票和發票,上麵都清楚地寫著15歐元。
這場本來隻是“打個卡”的行程,竟然迎來了意外的驚喜。
回顧米蘭的幸運時刻:
其實,這已經不是我在米蘭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意外好運”了。
昨天參觀斯福爾紮城堡(Castello Sforzesco)時,雖然城堡本身免費開放,但米開朗基羅雕塑館和公園博物館是需要買票的。當時,我正打算購票,一位女工作人員熱情地向我介紹館內收藏。
“票價多少?”我問。
我聽到她的回答:“Three.”
我心想:你這麽熱情地介紹,票價也才3歐,怎麽好意思不買?於是問她:“可以刷信用卡嗎?”
她微笑著遞給我一張票,說:“不需要信用卡,It's free.”
我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連向她道謝。
兩天的米蘭之行,原本計劃圍繞科技與文化展開,卻在不經意間收獲了驚喜與人情冷暖:既有差點被騙的“教訓”,也有意外之喜的“好運”。
這座城市,既有達·芬奇的發明,也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更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無論是街頭小販的套路,還是售票員的善意,都讓這次旅行多了一層獨特的記憶。
此時此刻,我已經坐在前往洛桑的高鐵上了,期待我的Via Francigena徒步之旅能帶來更多未知的故事。
下麵這組照片是,聖瑪麗亞感恩教堂內外和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在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的餐廳(Cenacolo)北牆上。而我同時也注意在南牆上還有一幅壁畫,畫保存狀況要好於《最後的晚餐》。


這幅在南牆上的壁畫名為:《耶穌釘十字架》(Crocifissione / The Crucifixion),由喬瓦尼·多尼托·蒙托爾法諾(Giovanni Donato da Montorfano)創作。創作時間與達·芬奇同期,大約在1495年間。
據網上資料,這幅壁畫是傳統濕壁畫技法創作的,而不像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使用了較不穩定的幹畫法。這也是為什麽蒙托爾法諾的畫保存狀況要好於《最後的晚餐》。另一個有趣的說法是,達·芬奇可能親自為這幅畫中的某些人物(如斯福爾紮家族成員)補上了細節或肖像,但這點沒有確鑿證據。


接下來的兩組照片是今天參觀的另外兩個景點:達·芬奇國家科技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Scienza e Tecnologia)館內展示的達·芬奇的發明和手稿。
博物館的入口非常不起眼,令我以為走錯地方了。走進去後,發現別有一番天地。













聖毛裏齊奧修道院(San Maurizio al Monastero Maggiore):這座修道院以文藝複興時期的精美壁畫聞名,被譽為“米蘭的西斯廷教堂”。








在前往米蘭高鐵站的途中,我在土耳其烤肉店買了一隻Kebab卷,3歐元。第二天在洛桑街頭,完全一樣的Kebab卷,連賣主長的都很像,價格是13歐元。這當然是後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