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曆史上對所謂中國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並且是中國學習的榜樣的兩個國家,就是俄國和日本。之所以如此,就是在脫亞入歐這條賽道上,這兩個國家或者文明體,後來居上。在脫亞入歐方麵更成功。介於最歐的英美和最亞的中國之間。欺負不了英美法德,還欺負不了中國?於是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反過來,中國學歐美,實在是差得太遠,學不來。所以學習學習,學歐美學得比較好的正合適。
按說東亞大陸,具體一些,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可以考證的有殷商以來的三千多年曆史。那時候俄國日本還都是荒蠻之地。就是英美也不入流。怎麽就一下子落後那麽多了呢?如今也算大國崛起,貿易戰主角,這也是千年未有之盛世。這是哪根香燒對了呢?
本質上講,脫亞入歐就是脫離低階文明,進入高階文明。亞洲文明是低階文明,歐洲文明是高階文明。沒錯,文明就是有高低之分的。文明是可以量化比較的。文明是不可以多元的。文化是可以多元的,更準確地說就是在同等數量質量的文明的前提下,文化是可以多元的。道理很簡單,一個月每人半斤肉,和一天每人半斤肉是文明的差別。啥多元文化說破大天,沒肉吃就是沒肉吃。自然規律,科學原理,生產技術,就是外星文化也是隻有一個同樣的道理。了解掌握這唯一道理的水平就是文明的水平。文明是不可多元,有明確高低的。都是半斤肉,是烤是炒,才是文化問題。
那麽為什麽歐洲文明是高階文明,亞洲文明是低階文明呢?因為天注定。先天自然條件決定了歐洲是海洋貿易文明。亞洲是大陸官僚文明。歐亞大陸是最大跨度的溫帶大陸。所以歐亞大陸的文明遠超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文明。而歐亞大陸的歐洲部分,極其便於海運交通。亞洲部分則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便亞洲的麵積是歐洲的四倍,人口是六倍,尤其據說還有大量的高智商人才和吃苦耐勞者。然並卵。
實際上,現在的歐亞分割有很大的人為因素。按交通自然條件劃分的話,俄國不屬於歐洲,土耳其則應該屬於歐洲。為什麽這麽說呢?歐洲的主要貿易動脈是地中海。溫度適宜,相對來說風平浪靜。很適合人類學習練習航海技術。地中海往東鏈接黑海。和紅海也不遠。往西走葡萄牙外海有短暫的開闊水域,然後就北上到英吉利海峽,北海,波羅的海等條件差一點的“地中海”。所以歐洲基本上是被內海航道給包圍。加上幾大半島和河流,以及整體上歐洲的平整。自然條件從農耕到商貿都十分便利。加上北非中東地區,這個才是地理意義上的歐洲。也就是從波羅的海最東端,到黑海最東端,到阿拉伯灣以西。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區是海洋文明地區。而其最核心部分是德奧以西的西歐地區。這條線以東是亞洲地區,大陸地區。大部分內陸缺乏出海口,也沒有優良的河流海運條件。沿海地區也不是麵對著內海,而是風高浪急的大洋。一上來就是老板級的打怪難度,很難發展出航海技術,以及由此而來的各種商貿技術。所以隻能是向歐洲學習。
日本文明大約在公元三百年才開始。俄羅斯文明大約在公元六百年才開始。比黃河文明晚了一千五百年到兩千年。但是黃河文明又比地中海文明晚了三千到五千年。所以一學歐洲就可以趕超亞洲。實際上有理由相信,俄國日本文明的出現,是草原文明大爆發的副產品。日本文明是漢文明滅亡以後,散落到日本的火種。而羅斯文明則是西羅馬滅亡以後,東羅馬被迫東向擴展的結果。
而俄羅斯文明進入快車道,則是東羅馬滅亡以後。東正教會東移的結果。西羅馬教會,天主教會,教導出了西歐諸強。而東羅馬教會則馴化了俄羅斯等。其實儒教也有類似的功效,比如把鮮卑人沙陀人教化成宋人。不過顯然儒教攜帶的知識量或者文明水平,遠不如天主教。而日本進入快車道則是比俄國晚了三百年,畢竟離歐洲更遠。
在蒙古帝國時期及更早,俄羅斯還是白奴的主要供應地,類似於黑非洲的檔次。之所以俄國和波蘭波羅的海三國死不對付,就是曆史上兩方有類似於今天南非黑人和白人的關係。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大明鄭和時期,俄國應該依然不如大明。但是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沙俄號稱第三羅馬,沙俄就急劇發展起來。到兩百年後的雅克薩戰役,不遠萬裏而來的俄國民兵,就已經和鼎盛時期的清初清軍,打得有來有回。也就是說在莫斯科公國改名為俄羅斯沙皇國的明中期,俄國就已經趕超了明國。初步完成了從金帳汗國藩屬到歐洲邦國的脫亞入歐變遷。雖然後來康熙時代的彼得大帝的貢獻也居功至偉,但是彼得大帝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應運而生。就如改革者鄧和川普一樣也是時代潮流的產物。彼得能夠在大北方戰爭中先敗後勝當時的強國瑞典,靠的就是前輩積累的家底。當時的俄國雖然在質量上還差點,但是已經是接近的檔次。而數量上要比瑞典深厚。俄軍可以敗幾次,瑞典不能敗一次。此後俄國就算正式融入歐洲,至少貴族之間互相認可通婚成為常態。但是畢竟俄國的主要土地還是大陸經濟而非海洋經濟,地理限製了就是缺乏出海口。這也是為什麽俄國上層努力脫亞入歐幾百年,也相當有成效,但是最終還是脫不徹底,總想加入歐洲又總隔著一層的根本原因。人心和土地擰巴著呢。
反觀日本,一般認為是明治維新一舉突破。但是其實一樣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要知道早在明末清初,也就是第一次雅克薩戰役時代,日本就發生了天主教背景的島原之亂。而後更是蘭學(荷蘭學問,即歐洲學問)逐漸擴散。所以當日本麵對黑船事件,走向明治維新的時候,對歐洲早有二百年的認識。而同時期大清麵對鴉片戰爭,卻是一臉懵逼。後來的差距自然並不意外。實際上再早一些,明中期的日明朝鮮戰爭,雙方的檔次已經接近。明軍的勝利在於體量大,質量上草原騎兵和西洋土炮占優。日軍的優勢則是西洋土槍和士氣。要知道更早的時候,日本還是遠不如東亞大陸的。但是即便在唐宋時期,日本也沒有學儒教的糟粕。保持了類似於先秦和歐洲的封建製,保持了類似於歐洲騎士的武士階層,沒有實行科舉官僚製度。這些也都為後來脫亞入歐提供了有利基礎條件。
俄國在十六世紀初,日本在十六世紀末,都先後趕超了東亞大陸。都是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洲文明擴散的結果。脫亞入歐好的,就是學習進步快的。而其中俄國又比日本更後來據上,靠的就是近水樓台。但是俄國的大陸性自然環境,還是導致反噬的列寧主義。最終在冷戰的隔離中,和歐美脫節遭到重挫。而日本則在冷戰中得到了更多的西化發展。而相比俄日的五百年脫亞入歐曆史,東亞大陸則隻有一百多年。遭遇的阻擋和反複更多更難。也許和同樣有深厚曆史包袱的西亞文明,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圈,或者南亞文明如印度等,才是真正的難兄難弟。那就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