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比我們華人似乎更相信科學。來美國沒多久我就注意到媒體大眾經常提到某某科研結果引用統計數據,似乎這樣很嚴謹更有說服力。就是常識的問題,也要用實驗統計來說明。但是大家都走這個套路。另外有太多的實驗結果了,哪怕它們是NIH funding花了納稅人票子做出來的,很可能互相矛盾呢。就像’BING BANG’裏SHELTON 的媽媽抱怨醫生:One time, they tell you not to eat bacon; next time, they tell you that you cannot eat enough of it. 是醫生隨口胡謅嗎?不是的,在美國要講究evidence-based medicine. 多年前,醫生提倡廣泛使用用阿司匹林預防心髒病,因為有實驗結果它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但是最近幾年,又是研究結果說75歲以上老人不要用阿司匹林來預防,除非已經有心血管病,因為出血危險可能大於益處。 大概15-20年前,有個醫生做了一係列臨床實驗,在ICU 危重病人裏要把血糖降到接近正常會提高存活率。過了幾年,又叫停了。這樣的例子經曆幾次,說實話就對所謂專家意見持保留意見了。
近幾年診所裏招了幾個年輕醫生。其中有個印二代,從本科到醫學院再到住院醫fellow都是一路藤校,履曆金光閃閃的。我開頭都覺得她來我們這裏是over-qualify了。我們這裏社區醫院光看病,沒科研,有點委屈這麽一路綠藤上來的高材生了。此醫生能說會道,動不動就引用某某CLNICAL TRIAL,時不時要OPTIMIZE PATHWAY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開會的時候積極發言,發現實驗室有個小失誤她主動去溝通,群發e-mail,把屁點小事講得頭頭是道。 她引用了一篇綜述文章,建議把一項實驗指標完全去除,因為它不準確,而且不很需要。實驗室跟她確認後去做了。這也成了她的有leadership的一個項目。我後來為此給業界大牛溝通,證實她這樣做是沒有很多依據的。但是,也就我這樣的人去較真吧。頭兒可能還覺得我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後來有一次,她來疑問我對一個病人的用藥,說沒有clinical trial 支持。我跟她說病人轉去看她(因為離她近),就照她的主意辦好了。過了幾個月,病人回來看我了,說那個醫生不行,我寧可開遠一點來看你。
我自省過:是我固執?是我比年輕人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可能我是偏保守,而且年資高了有點懶,但是我實在不認同年輕醫生開口閉口clinical trial,似乎她懂得一切的態度。我想科學再進步,我們對人體的認識還是不全麵的。想想幾十年前,醫生用利器切胼胝體治療精神疾病,當時認為是科學,現在看來是殘忍的事。隻是啊,好像隻有我一個人有這個想法。在一堆高舉科學大旗的小將們麵前,我覺得憋氣。
最近看了本書,欣然發現有人跟我感覺一樣呢, 但是他表達得很清楚。看下麵這個圖:
科學對於真實得世界來說,小多了。這也是我的感覺。人體是那麽複雜精密的係統,跟環境相互作用後會更複雜,clinical trials 就是這個右邊的小方塊了。看來我不是思維固化跟不上形勢,而是更有commonsense。書裏有些觀點,把我感覺而講不清楚的東西明確表達出來了。比如說:為了改變而改變通常會妨礙進步;一個人發表意見,如果他的意見錯誤了他沒有損失的話,不要把他意見看得多重;OBAMA care 裏的quality metric 都是可玩數據讓它好看的,等等。
這本書不好讀,讀下來有幾點收獲感想記錄一下。
書名:
SKIN IN THE GAME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2018
我以前有篇小文,有興趣可參考:《科學的局限》,https://daohuanblog.wordpress.com/2022/05/04/%e5%86%b7%e7%9c%bc%ef%bc%9a%e7%a7%91%e5%ad%a6%e7%9a%84%e5%b1%80%e9%99%90/
有一句話叫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來自聖經,但是也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校訓。中文叫“朝聞道,夕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