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巴黎聖母院
江湖大道
2025年1月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羅馬天主教巴黎總主教的座堂。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於1163年在巴黎主教主持下開工建造,一百年後建成。如今她與凱旋門,埃菲爾鐵塔一樣是巴黎乃至法國的標誌性建築,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的範疇。每年有1200萬遊客來這裏參觀,是巴黎吸引遊客最多的旅遊地標。地理上聖母院位於巴黎的正中心。巴黎的零公裏原點地標就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
在歐洲眾多教堂中,巴黎聖母院應該名列最著名者之一。除了曆史悠久,建築宏偉和宗教地位之外,通俗文化的助力也不可忽視。最有名的要數雨果1830年代的小說《鍾樓怪人》和其後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的廣泛傳播了。當年雨果的小說實際上拯救了這座他摯愛的教堂。19世紀中期巴黎聖母院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巴黎市政當局考慮將其拆除。小說此時出版使聖母院名聲大噪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促使當局改變主意撥款重修。
近兩百年以後的一把大火使巴黎聖母院再次成為全世界公眾的關注焦點。2019年4月15日,聖母院突發火災。大火燒塌了尖塔燒穿了屋頂,造成了教堂內部的嚴重破壞。此後經過超過2000人5年多的緊張工作,巴黎聖母院內部修複完成,於2024年12月7日重新開放。大火後的重建工程總共收到各國34萬人8.4億歐元的捐款。
25年前巴黎是我們到訪的第一個歐洲城市,巴黎聖母院也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歐洲教堂。聖母院開放的消息促成了我們的這次巴黎之行,我們要在第一時間親眼看一看這座浴火重生的偉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對公眾免費開放,但目前需要網上預約。當年我們來時就是人頭攢動,這次重新開放之初更是一票難求。一月中我們到時雖然已經有所緩解,但每天午夜開放訂票時一天大約3萬張票也在幾分鍾之內一搶而空。我們幸運地搶到了第三天上午9點半的票。1月14日我們按時來到教堂,門外並沒有想象中的長隊,檢票也並不認真。看來票上的時間主要是為了控製人流。
走進大門眼前豁然一亮,經過整修清潔以後的教堂內部去除了百年塵埃煥然一新,但也少了一些曆史的滄桑感。
教堂中廳。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廳的頂棚采用的是所謂的肋骨拱頂rib vault。巴黎聖母院是最早采用這種結構的大型建築之一。
中廳頂端的聖壇和懷抱耶穌遺體的聖母塑像。
1790年代的法國大革命中巴黎聖母院和其他很多天主教堂一起被改成無神論的所謂理性神廟Temple de la Raison,供奉“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1801年拿破侖掌權後將聖母院改回天主教堂。1804年12月,拿破侖就是在這個大廳裏給自己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皇帝。盧浮宮收藏的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拿破侖在聖母院大教堂加冕》描述的就是這個場景。
聖壇邊的另一座聖母像-巴黎聖母是14世紀的雕塑作品。
聖壇的左右兩側是兩個著名的玫瑰花窗。
巴黎聖母院有三麵玫瑰花窗,即正門上麵較小的西窗,聖壇兩側的南窗和北窗。上圖的南窗直徑12.9米,建於1260年,是法王路易九世贈送給聖母院的。7百多年間花窗多次損壞但都被修複。這次大火中花窗得以幸存。
教堂正廳兩側和環繞聖殿後麵的走廊牆邊設有小禮拜室,有很多繪畫,雕塑,和陳設。
1862年的花窗和1650年Lubin Baugin的油畫《悲傷的聖母》。
法國畫家Jerome Francken1525年創作的《牧羊人的崇拜》。這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宗教繪畫題材。
反映耶穌降生的群雕。
聖經故事雕塑。據說因為早年巴黎的貧民中文盲居多,教會以這種連環畫式的形式傳教。
教堂內還展示了部分2019年火災中受損的文物,並專門感謝了大火中英勇的消防隊員拯救教堂的努力。沒有消防隊員的獻身精神和奮力搶救教堂建築和文物的損失恐怕要嚴重得多。下圖右為救火的消防隊員的頭盔。左為由19世紀主持聖母院大修的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設計的聖壇十字架。大火燒化的鉛屋頂滴落的鉛留著了十字架上。
原來放置在教堂尖塔頂端在火災中跌落受損的銅質公雞。現在一隻新的金雞已經被安放在塔頂。
教堂一側的一間小禮拜堂中還有一幅中國人的肖像,他的名字叫陳昌品Paul Chen。網上關於他的信息說,他是貴州人,1838年生於一個貧苦人家。年幼時被法國聖嬰會神父救濟並收養,後受洗成為基督徒。1861年當地暴民衝擊陳所在的修道院將他和另外兩位教徒擄走。三人堅持不放棄信仰,最終被害。陳被稱為第一個少年殉教者。1929年他的遺骨移送巴黎聖母院。2000年被教廷封聖。
圖正中雕像中耶穌手牽兩個小孩,左手留小辮手拿撥浪鼓的孩子表現的就是陳昌品。
華人形象的聖母和中文頌詞。
現在教堂內部雖然已經開放,但外部施工仍然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希望修複工程早日順利完成,使巴黎聖母院這一法國國家的象征之一能夠完整地展示給世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