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投海:南宋的悲壯終局

從大學開始就對曆史人物很感興趣,並小有研究,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講一講我比較熟悉的曆史。

今天講的一小段是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和1279年的崖山(今廣東新會)海戰。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南宋軍隊與元軍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軍事史上少見的大海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8歲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寧死不降。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隨即分水陸兩路南下攻打南宋,幾年後攻打到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朝野上下一片混亂,朝臣丟下年幼的宋恭帝趙?跑路,最終趙?退位降元。國家危難之時,有叛徒,有忠臣,也有英雄。文天祥便是其中之一,散盡家產也要組織軍隊,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抗元之戰。此時,在外的小朝廷長期流亡於海上,趙昰(宋端宗)做了皇帝,不料在流亡途中遇到台風,宋端宗差點溺死,之後不久崩逝,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



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準備繼續抗元。宋朝軍隊經曆了最後的頑強抵抗,仍舊改變不了命運,滅亡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最終被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而另一方陸秀夫、張世傑等臣,一文一武,帶著幼帝在崖山海上抗元。打仗由張世傑負責,陸秀夫則負責朝廷的日常事務。

在1279年的最後抵抗中,元軍三麵包圍崖山,張世傑在海上把一千多條戰船排成一字陣,用繩索連接起來,把皇帝龍船放中間,所有船身塗上泥漿,還縛了一根根長木頭,以對抗元軍的火船。自斷了退路,同時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領土越來越少,做好了拚死一搏,視死如歸的準備。此時,元軍斷了宋軍的退路,斷了海上的補給,沒有多久,元軍攻破南宋防守。該來的終將會來,不管當時的戰術正確與否,南宋君臣已經盡力了。

陸秀夫考慮到難以逃脫,身穿朝服,叩首再拜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趙?)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然後,背著8歲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隻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據說,小皇帝後來被村民埋葬在當地。張世傑最後也沒有苟活,追隨先帝而去,而文天祥當時親眼目睹了這一悲壯的海戰,在行刑前,最後向南方拜了拜,從容就義。

老柏樹 發表評論於
宋朝時台灣不屬於華夏的,否則南宋君臣開船去台灣不就行了?

元軍長途海戰是不行的,渡海攻打日本兩次都完全失敗,登陸的少數元軍被日本人殺得一個不剩,屍首埋起來形成小山,現在是日本的旅遊景點。
chunfengfeng 發表評論於
多謝好文,一段難忘的曆史回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國弱就會山河破,所以中國現在的執政黨一定會不負眾望,富民強國,不讓曆史重演!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