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伊斯坦布爾(1)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

離開克裏特島,返程路上我們在伊斯坦布爾停留了三天,參觀這座美麗的城市。我於2011年曾經跟著Gate one旅行團,來到土耳其,那一次旅行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那之前,我對土耳其毫無概念,也並未將它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聯係起來。想象中土耳其的畫麵是一條蛇隨著主人的笛聲翩翩起舞,又或者是阿裏巴巴舉著神燈高喊著芝麻開門,認為它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十多天的參觀震撼了我,原來土耳其竟有這麽豐富的文化遺產,這麽美麗的自然風景。回來後,我結束了潛水,在文學城裏建立起我的小窩,熱情洋溢地與大家分享土耳其見聞。鑒於以前對土耳其的無知,這次的旅行讓我大開眼界,於是我將遊記文章的題目定為《發現土耳其》係列。說起來《發現土耳其》係列是我在文學城的開篇之作,一轉眼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如今讀起來還能感受到當初的熱情。土耳其之行也是唯一的一次旅行我並未和先生同行,他當時由於工作原因走不開,我隻好和朋友一起前往。我答應陪他再來一次,可是一晃十幾年過去,今年才借著克裏特島的行程,再次踏上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美麗城市。

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布爾力量的源泉

1. 初抵伊斯坦布爾



再次來到伊斯坦布爾,感覺城市基本沒有什麽變化。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阿訇是聲音少了。上次來到土耳其,第一天半夜就被大喇叭叫醒了。無論是伊斯坦布爾,還是其他城市,大喇叭裏一天五次阿訇的吟唱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反而這一次基本上沒有聽到。我們下榻的旅館與藍色清真寺毗鄰,卻隻有第一天半夜聽到了聲音不算太大的吟唱,後來的幾天裏無論是在旅館還是在城市各處再也沒有聽到。是否因為近年來土耳其政府開發旅遊業,減小了喇叭的音量不得而知。另一個巨大變化是物價,上次來到土耳其,因為跟團印象不深,但感覺是一個低消費的國家。即使是在新冠剛過去的時候,朋友來土耳其旅遊,大聲讚歎好便宜:平均每天消費不到$50。做功課時看攻略,感覺門票漲價不少,以托普卡匹皇宮的門票為例,2015年僅需30裏拉,2023年為72裏拉,然而今年卻讓我大跌眼鏡,門票已經漲到1500裏拉了!即使算上通貨膨脹,這漲幅也太大了吧!合歐元€50。其他博物館、景點的門票也都在這個價位。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博物館都不會有€50的門票,感覺好像土耳其政府是在搶劫一般。本來想去考古博物館看看,由於這種心理,一賭氣博物館不去了。好在對於我來說,那些感興趣的必看的景點以前都已去過,對於先生來說他對於景點從來興趣不大。於是我們挑選了最有代表性托普卡匹皇宮好好參觀,剩下的時間就在歐洲區的老城和新城,以及亞洲地區到處亂串,逛逛街、找找美食、洗洗土耳其浴,這正是先生喜歡的,也是上一次我們所缺失的,於是皆大歡喜。



飛機抵達伊斯坦布爾,穿過大廳,先生問我還有無印象,我的回答是無。後來才意識到,這座機場2015年才投入使用,我當然不可能有印象。按照指示牌出門找到包車接機點,卻不見接機人。網上說伊斯坦布爾的出租車不太靠譜,於是事先預訂了更貴的包車接機,可沒想到就是我的車牌下空無一人。詢問旁邊的人,都說不是自己公司的。正在不知所措之時,一個小夥過來幫忙打電話。不一會兒,司機來了,帶著我倆坐上一輛可坐8人大奔馳,向城市駛去。一路上滿眼的尖塔圓頂,密度之大先生看著很新奇。司機滔滔不絕,向我們介紹伊斯坦布爾的古往今來。言語中透露出自豪感,使我想到了當年帶我們參觀的女導遊,他倆的相似處是盡可能讓遊客喜歡自己的國家。司機人很好,聽說我想看城牆,特地繞道帶著我們沿著老城的古城牆行駛。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i),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於拜占庭後,下令建造一座新城牆,用以防禦來自陸地和海上的攻擊,全方位保護新都。隨著城市的擴張,公元5世紀羅馬皇帝狄奧西多二世(Theodosius II)統治下,一道新城牆在老城牆的外圍動工興建,更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防禦。這道狄奧西多城牆具有雙層城牆、9座城門和96座塔樓,是當時世上最堅固的城牆。在中世紀時代,任何圍攻下都堅不可摧,即使是1204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也不是破城牆而入。1453年奧斯曼帝國經過長期的圍困、攻城,最後得以攻陷君士坦丁堡。據說城市失陷並不是城牆被突破,而是慌亂中一座城門沒有鎖上。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城牆基本保持原狀。直到19世紀,城市的發展超出了中世紀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此後城牆融入居民區,有些年久失修,但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上世紀80年代,政府開啟了大規模的複原計劃,使遊客可鑒賞其原貌。







車過馬爾馬拉海,海裏排列著等待過海峽的的船隊,據說它們經常需要等上好幾天,才能渡過海峽。馬爾馬拉海東邊是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它是黑海唯一的出口,西端是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接,這就不奇怪,海麵上如此眾多的船隻,排著長長隊伍



瓦倫斯高架送水渠(Valens Aqueduct),送水渠始建於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公元378年完工,全長250公裏,用於向城內輸送飲用水。一千多年來,一直源源不斷地將水從北部森林中引出送入城內。如今水渠隻剩下不到1公裏的遺址。




經過約1小時行駛,我們終於抵達下榻的蘇丹艾哈邁德宮殿旅館(Sultanahmet Palace Hotel)旅館坐落在藍色清真寺旁,門前的道路很窄,但還是有兩個門童在門口接車。一進院門就喜歡上這裏,前院種滿了花草,中央還有一個噴泉,十分漂亮。走進旅館,古香古色的裝飾,一問果然是一幢曆史建築。check in後,簡單收拾一下,便出門了。

前院是一個花園種滿了花草,修剪得很漂亮                     



2. 索菲亞大教堂(Aya Sofya)


君士坦丁大帝是最早承認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他選定拜占庭作為新羅馬的基督城。公元325年下令修建一座基督教皇家教堂,取名為聖索菲亞,Aya Sofia,意喻上帝的智慧,並於公元330年將首都從羅馬遷至拜占庭,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索菲亞教堂後在暴亂和大火中被焚毀。公元525年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動用上萬民工、花費大量黃金,終於用6年時間將索菲亞重新修建完工,並將其打造成當時世界最宏偉壯觀的教堂。它以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拜占庭建築傑出的代表作,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15世紀奧斯曼穆罕默德大軍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一路燒殺的大軍在索菲亞教堂前停下了腳步,威嚴的教堂散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征服了遠道而來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並沒有燒毀這座教堂,而是將它改造成清真寺。教堂內精美的拜占庭壁畫沒有被毀去,而是附上一層石灰將其蓋住。直到奧斯曼帝國倒台後,索菲亞才停止作為清真寺使用,1935年它被改為博物館。隱藏在石灰後的拜占庭壁畫終於在幾百年以後展現在後人麵前,人們從中讀出了它的曾經的輝煌和滄桑,也讀出了伊斯坦布爾作為古羅馬、拜占庭和奧斯曼三大帝國首都的輝煌與滄桑。

走出旅館大門,拐個彎就可以看見聞名遐邇的索菲亞大教堂,這是一座由兩個反差頗大的宗教混合而成的偉大奇跡。教堂前修建了一座公園,中央噴泉四濺的水花,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些許清涼。我們在後麵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會從這裏經過。

伊斯坦布爾是部傳奇,各種文明在這裏輪番代替,層層沉澱,最後築出了一座底蘊深厚的大城。索菲亞大教堂更是傳奇中的傳奇,千年的風霜和政權的更替並沒有將這座宏偉的建築變成一片廢墟,而是稍加改造搖身一變成為清真寺,繼續受著另一群人的頂禮膜拜。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索菲亞褪去宗教色彩,成為博物館,向世人述說它滄桑的曆史。

索菲亞的滄桑並沒有結束,2020年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突然宣布將索菲亞的身份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穆斯林信眾在這裏舉行祈禱。這一舉動立刻引起國際上巨大反對,被認為是“對文明世界的挑戰”,令土耳其倒退了6個世紀。埃爾多安強調,任何批評都是對土耳其主權的挑戰。而國際社會許多人認為,這座紀念碑式的建築屬於全人類,而不僅僅隻是土耳其。

大教堂為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直徑32.6米,高54.8米。兩邊共有107根大理石廊柱,最大的圓柱直徑約1.5米,高20米。柱頭、拱門、飛簷以雕花裝飾,祭壇上鑲有象牙、銀和玉石。陽光從40個天窗中投射進來,使得教堂籠罩著天堂般神聖的光芒。大教堂保留著許多不同時代藝術作品,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藝術共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索菲亞是兩種截然不同信仰之間的橋梁,是宗教共處的象征。


直徑7.5米的金字黑底圓形牌匾,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穆罕默德、四位哈裏發,以及穆罕默德的兩個孫子的名字

40具吊燈散發柔和的光芒,整個大廳籠罩在聖潔的光華下

馬賽克壁畫《三聖像》,位於二樓右邊長廊牆上,作於1261年。聖母瑪利亞和聖約翰祈求基督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三聖象人物麵部柔和,神情莊重,被認為是索菲亞大教堂最精美的馬賽克,同時也被視為拜占庭圖畫文藝複興的起點

《明君功德圖》,君士坦丁大帝向聖母子獻上君士坦丁堡,而查士丁尼大帝獻上索菲亞大教堂

《基督與佐伊女女皇和丈夫》,拜占庭帝國權利最大的女皇佐伊(Empress Zoe)手拿卷軸代表權利,她的第三任丈夫君士坦丁九世手捧錢袋,代表財富,奉獻給基督


3. 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

與索菲亞相對,聳立著一座龐大的清真寺,六根宣禮塔傲然伸向天空,這就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其實“藍色清真寺”隻是人們因為它內部巨大的藍色和綠色的瓷磚而給它的昵稱,它的真名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是蘇丹艾哈邁德一世1609年所建。據說蘇丹艾哈邁德夢想能夠建造一座與索菲亞媲美的清真寺,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著名建築師錫南(Sinan)的徒弟阿迦(Aga)。阿迦在建造中犯了一個大錯,他錯將蘇丹的命令“黃金尖塔”聽成發音相似的“六根尖塔”,於是新建成的藍色清真寺擁有了六根尖塔。這顯然是一個逾越的工程,因為隻有至高無上的伊斯蘭聖地麥加的大清真寺才能擁有六根尖塔。一場宗教爭端即將爆發。最後蘇丹做出了妥協,出錢為麥加大清真寺加蓋一座宣禮塔,這樣藍色清真寺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擁有六座宣禮塔的清真寺。

這是網上找到的一張包括六根宣禮塔的藍色清真寺照片,自己拍照,無論哪個角度都拍不全





我們排著長隊等待參觀清真寺。相較上次來到伊斯坦布爾,雖然阿訇的聲音小了,但進入清真寺的規矩卻多了。上次我們參觀清真寺並沒有要求女遊客裹頭巾,這次可是十分嚴格,進入任何一個清真寺都不例外。我沒有接過遞過來的頭巾,而是從包裏取出紗巾裹在頭上。正是這個原因,我沒有再走進任何一座清真寺。大夏天的,裹著紗巾,不要太暖和。

從索菲亞大教堂對麵廣場看過去的藍色清真寺

從下榻旅館平台上看過去的藍色清真寺

走進清真寺庭院                                                                           



進入清真寺大廳,大廳的中心位置不對遊客開放,隻有前來祈禱的穆斯林才能進入





清真寺內部的牆壁和柱子上用精美的手工瓷片裝飾,超過20000片藍色和綠色花紋圖案的瓷片用於打造這座雄偉的大殿。正是因為這些精美的瓷片,它才得名“藍色清真寺”



女人也是不允許進入大殿中心,她們隻能在角落的專屬位置進行禱告

距離藍色清真寺不遠,是蘇丹艾哈邁德之墓,內有曆代蘇丹的陵寢





4. 君士坦丁競技場


藍色清真寺是建造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皇宮之上,南部大部分建築都利用了大皇宮的材料以及根基、穹頂和地下室。在清真寺旁邊,是原來的君士坦丁競技場。如今這裏是一個大廣場,看不出任何競技場的痕跡,隻有廣場中的三根分別來自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石柱,述說著拜占庭帝國逝去的輝煌。

圖特摩西斯三世方尖碑(The Obelisk of Tuthmosis III ),此碑原為埃及法老圖特摩西斯三世公元前1500年打造,安放在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高約22.5米,由整塊紫色花崗岩鑿成。公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將其運回,放置在君士坦丁競技場。

方尖碑基座雕刻著狄奧多西時代,皇帝、皇後、元老、官員站在包廂與士兵們觀看戰車表演的情景。

青銅蛇柱(Column of the Sepent),蛇柱原位於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由相互纏繞的三條蛇支撐著金水盆。原本是公元前478年希臘人為紀念打敗波斯人而修建,由君士坦丁大帝從德爾菲搬來。如今此碑隻剩下一段螺旋蛇身,其他部分在十字軍的洗劫中被掠走,蛇頭現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君士坦丁紀念柱(Column of Constantine),紀念柱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於公元330年,以紀念羅馬帝國的新首都。此柱原高50米,分為九段,用斑岩砌築,外包青銅和金片,頂部為君士坦丁雕像。十字軍洗劫中,外部的青銅和金鉑被運到威尼斯,隻剩下裸露的石柱和固定青銅片的孔洞。


威廉二世噴泉(Kaiser Wilheimi‘s Fountain),競技場的最北麵有一個精美的飲水亭,這是日耳曼皇帝威廉二世1898年送給蘇丹阿普杜勒·邁吉德的禮物。有人說,德國人送了一座飲水亭,就將土耳其拉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戰敗後的奧斯曼帝國一蹶不振,土崩瓦解。俄、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土耳其麵臨被瓜分的危險。土耳其共和國的奠基人阿塔圖爾克(Ataturk)領導土耳其人民進行反抗外國侵略和推翻蘇丹的封建統治的民主革命,終於在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阿塔圖爾克也被人民稱之為國父。                     

世界在我心中 發表評論於
隨文遊了伊斯坦布爾,城堡和城牆沒去過,其它的景點曾看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