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沈香

歲月沈香 名博

【回國記錄】我兒時的“得“與“失”

歲月沈香 (2023-10-29 06:34:23) 評論 (93)

重慶中山四路(下)

我兒時的“得“與“失”

 

隻有800多米長的中山四路承載了重慶市厚重的曆史,除了我在前兩篇博文中介紹的那些曆史建築和庭院之外,中山四路還有兩所同樣具有曆史意義的學校:重慶市人民小學求精中學。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就是在這兩所學校中度過的。那天,我和先生去中山四路,因為是暑假期間,人民小學和求精中學的大門都是關閉的,我們隻能在門前拍照作個紀念。

 

(一)小學時的“得”

重慶市人民小學創建於1945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曆史,它的前身是晉翼魯豫軍區幹部子弟學校,後隨劉鄧大軍南下重慶市,學校改名為“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女士擔任首任校長,賀龍為校董事會董事長。

這是鄧小平與卓琳(網絡圖片)

這是賀龍與人民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網絡圖片)

這是五十年代人民小學的教師們(網絡圖片)

這是小學校舊校園(網絡圖片)

這是人民小學校徽(網絡圖片)

1950年,學校又改名為“西南軍區直屬機關人民小學”,當時,學校隻招收西南直屬機關幹部子弟,卓琳校長請了當時為西南局第二書記的劉伯承為校名題詞“人民小學”。1955年,學校又一次改名為“四川省重慶市人民小學”,次年,中央政府取消了隻招收幹部子弟的規定,開始劃片就地招生,普通民眾的孩子可以進學校讀書、隻是名額有限製。

 

這是我拍的現在人民小學校門

這是現在學校校園(網絡圖片)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班裏多數是政府機關幹部子弟,少數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我在重慶市人民小學讀了六年書,可以說,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這所學校度過的。童年是什麽?有人說,童年是一個日記本,記錄了小時候的點點滴滴;童年是一顆火種,在人生最初的階段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獨特色彩;童年是一首音樂,在人生剛開始的時候唱響了美妙的音符;童年還是一支筆,用筆在我們這張白紙上書寫了不一樣的獨特繪畫。

 

對我而言,童年的確是一首音樂,一首歌,在我人生剛開始的時候,我唱響了第一首充滿自信音符的歌。

 

我從小喜歡唱歌,我爸媽說我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喜歡自己咿呀呦啦的亂唱,雖然他們聽不明白我唱的是什麽,但他們感覺得到我有唱歌的興趣。

 

幼小的時候,我雖然愛唱歌,但並不知道自己會唱歌,還是進了小學之後,我的音樂老師發現了我有唱歌的天賦,並鼓勵我唱歌,這就是為什麽在去年博友菲兒和蘑菇發起的寫奧斯卡提名電影影評活動中,我選了寫電影《健聽女孩》(CODA)的影評,因為我跟愛唱歌的女主Ruby有相似的經曆。

 

我已經記不起是什麽原因,當年被選進了小學的宣傳隊,我也記不清音樂老師是怎樣推選我當上了歌唱隊的領唱。我隻記得,剛開始進歌唱隊的時候我不敢放聲唱歌,聲音總是卡在喉嚨裏,不敢放開,其實就是膽小,不自信,以為自己的嗓音不好聽,唱得不好。

 

小學音樂老師是男的,姓張,大概四十歲左右,我印象中,他長得很帥,頭發特別多,蓬鬆有點點卷。每次歌唱隊排練唱歌節日之前,張老師都會讓每個同學單獨練嗓音唱幾句,然後,他指導和糾正同學的問題。

 

兒時我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女孩,性格偏內向,膽子小,靦腆害羞,自己一個人在家裏可以任性的大聲唱歌,但在外麵喉嚨就像被一個夾子夾住了,說話和唱歌都是輕聲細語的,打不開。

 

張老師是專業的音樂學院畢業生,他知道我的嗓音天生底子很好,唱歌音很準,所以,他不斷鼓勵我打開嗓門,大膽唱出來。在張老師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訓練之下,我終於有了自信心,知道了自己有唱歌能力,最後,我可以站在學校的舞台上,作為領唱,把我明亮甜美的歌聲展示出來。

 

我曾在寫我媽媽的一篇博文中已經提到過,我在小學最後一年的時候,這位音樂老師推薦我去報考當時的“四川藝術學校”(以前重慶市屬於四川省),音樂老師隻推薦了我一個學生去報考。當時是暑假,我在外婆家玩,音樂老師拿到了報考名額之後,第一時間就推薦了我,那個時候家裏沒有電話,一般的老師跟學生家長也沒有聯絡方式,張老師急著到處打聽到了我家裏的地址,親自上門把報考藝術學校的通知和時間地點告訴了我爸媽。

 

很遺憾,我在考場時,膽小害羞的毛病又犯了,緊張得不行,喉嚨又被卡住唱不出來,毋容置疑,我沒有考上,人生的軌跡與音樂之路就這樣擦肩而過。我沒能像Ruby那樣,考上了夢寐以求的音樂學院,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我在小學六年裏,雖然各門功課都很好,但是,音樂課是我最喜愛的課,音樂老師給了我唱歌的自信心,這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我得到的自信心,不僅在唱歌方麵發揮了作用,在其他方麵也幫助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潛能。所以,我很感恩有這樣的音樂老師。有一年我回國,本想去看看張老師,結果聽同學說,他已經因病過世了。很遺憾,我再也沒機會親自向老師說聲謝謝。

 

(二)中學時的“失”

我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求精中學度過的,我讀這所中學的時候,當時學校的名稱一度被改為了“重慶市第六中學”,1998年,學校名稱又改回成了“求精中學”。

 

求精中學創辦於1891年,至今已有132年的曆史。求精中學的創辦者是美國基督教的MEM教會,創辦人為傳教士鹿依士,最早的學校名稱是“重慶求精學堂”。在當時,求精中學非常的先進,為中國基礎教育最早實行現代學製新式學校之一,那時就有分初中部和高中部,還聘請了外國籍教師,開設有英文課,傳授先進知識。

 

民國時期1929年,學校更名為“重慶市私立求精中學校”,1955年又更名為“四川省重慶市第六中學校”,直到1998年,複名為“重慶求精中學”。

 

這是民國時期求精中學大門(網絡圖片)

這是求精中學初建時中國與外國籍師生(網絡圖片)

這是我拍的現在中學大門

這是求精中學以前的教學樓,我當年讀書的時候教學樓都是這種風格的(網絡圖片)

這是現在的求精中學校園(網絡圖片)

 

在這132年的曆史中,求精中學走出了很多的名人:劉伯承、張大千、袁隆平、龐中華、知名演員鄧婕、女排運動員朱玲、原中央電視台新聞主播羅京等,陳衝的父親也是求精中學畢業的,文學城博友車城的父親在抗戰時期也就讀過求精中學。

 

我在求精中學讀了五年書,初中三年,高中兩年。我的中學生活普普通通,同樣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學生,在班裏50多個學生中,成績算是好的,班裏教室的黑板報一直是我在編寫,老師們知道我的能力,但我平時不喜歡跟同學們紮堆堆,上學來,放學就回家,經常獨來獨往,除了跟兩三個同學好一點外(她們的家長都是我爸爸的同事),其他的同學我不太跟他們說話,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那個年代,男女生分界限,男生跟男生交往、女生跟女生交往,而女生總喜歡拉幫結派,分小團體,我不喜歡站隊,哪個團體都不參與。所以,我在中學時期,每一學期期末的評語裏,總有這樣一句話“團結同學不夠,驕傲自大”,所以,每年批準同學入共青團都沒有我,這就是我在中學時的“失”,直到高中畢業,全班隻有幾個同學沒有入團,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幸的是,中國後來看人不認這個了,要是還在文革時期,我沒有入共青團,就等於沒有了政治“生命”,我的前途將會一片黑暗,你們說,這算不算是“失“?:)

 

高中畢業後,我基本上跟中學同學失去了聯絡,我沒有跟任何同學有來往,不想來往,他們經常舉行畢業多少年多少年聚會活動,就是找不到我的聯絡方式。還是2006年,我回國時跟著二哥一起與他的幾位中學同學吃飯,其中他的一個同學跟我班一個同學是親戚,就這樣,我班的同學知道了我的手機號碼,那一年,我終於跟中學同學聯係上了。沒想到,這麽多年過去後,同學們對我很熱情,馬上組織聚會,我也很開心的跟大家再次相見。

 

兒時的那些“不愉快”,那些拉幫結派好像都被時光衝走了,心底裏的念舊情懷都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男女同學也可以在一起交流,其樂融融。當年的團支部書記孫同學對我特別的友好,我們再次相見時,她私下跟我道歉,說聲對不起。她還說了一件現在看來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學校組織高中部的學生到嘉陵江河邊搬運河沙,為了學校改建田徑場,班裏要求每個同學搬運三趟,而我隻搬運了一趟就悄悄回家了,後來,班裏團支部開會,有人特別提出來,這種不愛勞動的同學不能入團。

 

我那天才對孫同學解釋說,其實,不是我不愛勞動,那天我穿的鞋子不對,好像是新鞋,走了幾百步的階梯腳很痛(從學校到江邊是很長的陡坡,有幾百步的石頭階梯),我平時就不愛跟同學多說話,所以,腳痛我就獨自回家了。

 

現在,我跟中學同學關係保持得不錯,也加入了同學微信群,我這次回國,他們還專門約了一些同學一起聚會,孫同學知道我喜歡唱歌,我們吃了午餐後她有心安排了大家一起去K歌。

 

一朝同窗,一生情懷。如今我們都是中年人了,兒時同窗幾年也是一種緣分,大家都很珍惜這份情誼,我也是。

 

這是那天大家一起K歌的時候,孫同學給我拍的

重慶中山四路的三篇係列文結束了,這條看似普通的小路,卻濃縮了重慶市的前世今生,這裏的一牆一院、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不僅承載了重慶厚重的曆史文化,也有我滿滿的兒時回憶,我在這裏跟父母及家人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美好時光,這條路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時間過得真快,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台北家的住家大樓早早就布置了萬聖節裝飾,昨天拍了幾張照片。

祝大家萬聖節快樂!

 

?

 

 

她很孤獨是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一名音樂人海倫所創作,歌詞表達了一個女孩的少女情懷:

……

她有時也很笨

她是一個愛哭的女人

她也有常人有的虛榮心

她倔強不服輸

她也想有人照顧

她也擦幹過眼淚

告訴自己不能哭

她能忍人所不忍

她受盡了傷痕

隻想嫁一個好歸宿

……

 

 

 

 

 

 

10/29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