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二)

打印 (被閱讀 次)

聽完了華盛頓之後的幾十年,從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到門羅總統, 還是那個感受,美國的曆史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每位國父都是那麽的平凡, 經常猶豫不決,又是那麽的偉大,秉著對未來的恐懼,在不斷的探索和掙紮中帶著美國人民往前走,小錯不斷,大錯幾乎沒有。美國也是運氣的,他們在歐洲文化的基礎上去糟粕取精華,不需要走太多的彎路。 或許萬能的上帝真的一直眷顧著年輕的美利堅。

書中對每一位總統都從外表,性格,家庭方麵做了詳細的描述,惟妙惟肖,躍然紙上。亞當斯的儒雅,傑斐遜的陰險狡詐,麥迪遜的知錯就改,門羅的知人善任, 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天賦異稟。

英年早逝的漢密爾頓設計了今天還在使用的金融係統。共和黨人的麥迪遜和國會相信小政府,低稅收, 包括海關稅,在自己的第一任期間一意孤行地讓中央銀行在charter到期後自由解散。在後來和英國的戰爭中,美國因為沒有稅收,國庫空虛,沒有中央銀行,無法快速籌款, 幾乎不能夠維持戰爭的開銷。戰後他不光意識到常備軍的必要性,而且意識到中央銀行的重要性,而授意下屬重新建立中央銀行。

美利堅在各個方麵的成長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1819年因土地買賣引起了第一次經濟危機,民眾擠兌銀行導致破產。中央銀行甚是無能, 在最需要它做宏觀調控的時候,它竟然火上澆油, 也要求地方銀行償還聯邦存在地方銀行的金額。最近幾天矽穀銀行一夜之間破產,也是從擠兌開始的。

因為門羅任人唯賢,越過黨派觀念,比如選擇不是共和黨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做他的國務卿。他的時期幾乎沒有黨派之爭, 國家也欣欣向榮, 一派和諧。現今社會兩黨之爭高於國家利益,很是讓中間派厭惡和無奈。什麽時候我們也能有這麽一位看似遲鈍卻知人善任的總統該多好啊。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黨派也有它的好處。門羅時期的黨派鬆散,議員們也沒興趣統一思想,有的時候很難達成一致。

第一次聽說利比裏亞是當年門羅為了解決自由黑奴返回家園問題,在非洲買的一塊土地。 它的首都叫門羅維亞。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造就了美國的外交政策。遠離世界中心的歐洲,從華盛頓的孤立主義到門羅的門羅主義都為今天的美國奠定了基礎。 即使在國力還不算強盛的門羅時代,他們也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歐洲不要插手美洲事宜。凡是美洲地區的事宜,就是美國的事情。而在美洲這塊地盤上,他們絕不掩飾自己擴張的野心,比如胡蘿卜大棒雙管齊下,從西班牙手中幾乎沒花錢拿下佛羅裏達。

這本書也用很大的篇幅講述了馬歇爾首席大法官在保證三權分立的司法獨立中所起到的作用。馬歇爾通過一個個告到聯邦高級法院的案例解讀憲法條款,為美國今後的司法留下了許多指導性的判詞。 凡是涉及案例的部分非常值得聽第二遍。

此書也解答了我一直的一個疑問,美國為何從未想過要吞並毗鄰的加拿大呢, 雖說加拿大可用地不多,但這並不像美國一貫的作風, 更何況那時的美國也隻有15 州那麽大。實際上1812年兩國就打了一仗,那時加拿大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英國當仁不讓地參與此戰,以保衛它在北美的領土利益。因為當時英國的主戰場在歐洲,北美兵力不多,所以才讓連正規陸軍都沒有的美國贏了戰爭。真可謂是天佑美國。最搞笑的是後來仲裁團隊仲裁阿拉斯加的美加邊境線時,英國竟然幫美國說話,加拿大痛定思痛,才要求從英國獨立。

非常感謝畢藍老師多年的勤勉寫作才得以讓我們對美國有這麽寬泛的了解, 也更加理解今天的美國。近年來許多地方減少警力而導致地方治安下降。或許過不了多久老百姓會意識到一定的警力才能保一方平安, 又會要求增加警力呢。把時間稍微拉長一些,再回頭看看,估計就能理解當時的選擇。遺憾的是人的生命就那麽長,大部分人看不到某個事件的轉成契合, 也因此而焦慮煩躁, 進而為自己認為的真理而抗爭。

雖說《美國的故事》不是正史, 但曆史的大框架在,時間點也在,至於細節的偏差無傷大雅,對愛聽故事的我足矣。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小我就是從聽或看故事中了解曆史,比如蔡東藩的演義小說。曆史本來就是由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在當時的背景下做出的決定和選擇所構成的。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錯誤後,當事人的反應。隻要及時糾正,後果就至於太離譜。

聽說有位日本女作家寫了《羅馬人的故事》,共十五冊。 或許在等待《美國的故事》的過程中,那是我的下一個目標。

freemanli01 發表評論於
關鍵是,建國當時的美國人的誠實和光明正大,他不相信中央銀行,他就不建,認識到中央銀行的用處,他就改過,建立。
其實,人和國家都不害怕犯錯,而是害怕做自己不相信的事兒,想一套說一套做一套,最後錯都不知道錯在哪裏。改都不知道怎麽改,那就會對自己和周圍都失去信心和信任。就沒法收拾了。
freemanli01 發表評論於
謝謝推薦,我是從你這裏聽到《美國的故事》的,畢藍老師有心了,那個朗誦者不知道名字,也很感恩。
ahniu 發表評論於
羅馬人的故事 是一套好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