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
理論上,普通人在美股上,是有機會拿到“大結果”的。
你可能聽說過有人早年買了亞馬遜、特斯拉,坐上火箭一飛衝天;買指數,回報也挺OK。
但再看 A 股,常年被戲稱為“矮股”——
三千點上上下下,像一根卡住的電梯線,漲不多、跌不少。
為什麽差別這麽大?根本原因在於:它們背後,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金融體係:
一個叫 英美體係,也叫“市場派”;
一個叫 大陸法係,也叫“銀行派”。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人,那麽這兩種體係的公司在缺錢時,輸血方式完全不同。
美股背後的英美體係:靠“群眾投錢買你夢想”
在美國,很多公司並不是靠借錢長大的。
它們一開始可能靠天使投資人投一點種子錢,接著找風投投 A 輪、B 輪……
隻要業務增長快,哪怕還沒盈利,也可以直接上市,從股市裏拿錢繼續擴張。
說白了,就是一層層“眾籌”,讓全社會來投你的夢想。
你隻要故事講得好、用戶數據漂亮,就能一路被資本推上天。
所以你會看到:亞馬遜、特斯拉、奈飛、臉書……
它們有的虧了好多年,但股價早已飛天。
股市就是他們的加速器,拿夢想換資金,滾雪球般做大。
A股背後的大陸體係:靠“銀行評估你值不值得借”
而在中國,大多數企業從小到大,靠的是銀行貸款。
你說自己有一個偉大願景?
銀行不會聽你講故事,它要看的是:
有沒有資產抵押?流水怎麽樣?還款能力行不行?
講夢想在這裏,是沒用的。
哪怕是大企業,也多數走的是“負債做大”的路線,借的是銀行的錢,不是股民的錢。
所以我們的股市,從根上說,並不是企業主要的“造血器”。
它更像一個晚來的裝飾品,企業做大了才考慮上市,而不是靠上市做大。
誰創造了更多的錢?
這裏還有一個更深的話題:誰在製造“錢”?
我們通常以為印鈔票的是中央銀行,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或美聯儲。
這沒錯,但他們製造的隻是基礎貨幣,俗稱“央媽印的錢”。
而實際生活中的“大部分錢”,比如你手機銀行裏看到的餘額,其實是怎麽來的?
在銀行體係為主的大陸法係中,錢更多是“貸款放出來”的:
銀行一貸款,就等於“憑空多出了一筆錢”。這就是所謂的“廣義貨幣”(比如 M2),而且它和銀行的貸款活動息息相關。
所以有個說法“銀行影響貨幣創造”是對的,尤其是在大陸體係,這個作用特別明顯。
而在英美體係,雖然銀行也能貸款,但由於股市發達,很多資金是直接從投資人手裏流到企業那邊的,不需要銀行這根管子中轉。
誰更好?能不能融合?
其實兩種模式各有千秋。模式 | 好處 | 局限 |
---|---|---|
英美體係 | 高效、市場化、適合創新型企業 | 風險市場化,波動大 |
大陸法係 | 穩定、有國家引導、適合重工業、基建 | 融資慢、創新乏力、企業依賴銀行 |
總結一句話:
英美體係靠的是“群眾投錢買你夢想”;大陸體係靠的是“銀行評估你值不值得借”。而現在的趨勢是:
英美在加強監管防風險,
大陸在加快資本市場改革,希望從“輸液管”升級成“輸血站”。
中國的科創板、北交所,就是希望更多企業能通過股市直接融資,不再光靠銀行輸血。
至於那些能靠夢想發達的中國企業,比如騰訊、阿裏,它們屬於幸運的少數——
畢竟互聯網公司不靠工廠、不靠重資產,更容易走“夢想融資”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