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美國的敵人不是競爭對手

文學無疆界,思想難困城。人格須獨立,下筆方有神。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中共是敵人,不是“競爭對手”——斯科特參議員講話評析(上)

作者:  蔣大公子

    美國聯邦參議員斯科特近日在一場演講中,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共不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而是美國的敵人。”他不僅用了極為鮮明而強硬的措辭,還條理清晰地解釋了“脫鉤”的緊迫性、台灣地位的正義性以及中共本質上的危險性。這番講話,在當前中美戰略角力加劇之際,格外醒目,甚至可以說是鷹派全麵主導美國對華政策話語權的標誌性時刻。

這篇演講,具有多重重要意義。

第一,它徹底擊碎了“戰略競爭”這種溫和掩飾性的說法。

長期以來,西方對中共的描述充滿妥協與模糊,用詞如“競爭者”“挑戰者”“夥伴”,都掩蓋了一個根本事實——**中共是反自由世界、反民主價值、反文明秩序的製度性敵人。**斯科特將中共稱為“惡魔”,指出它“威脅自由世界”,這不僅僅是政治語言,而是對現實的準確反映。

第二,它把“脫鉤”從可選項提升為國家生存所需。

斯科特指出,美國85%的無人機都來自中國,軍方大量依賴中國製造的藥物。而中共從美國賺取的巨額順差,用來擴軍備戰、打壓台灣、壓製人權。如果這種關係持續,美國將為中共的擴張買單。

這就是“脫鉤雖痛,別無選擇”的邏輯——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

第三,它毫不含糊地表態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民主政體”,並強調美軍應對台灣提供具體協防承諾。

斯科特稱台灣不屬於中國,這是公開挑戰中共“一個中國”敘述的重要一步。他認為中共對台意圖已非常明顯,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

第四,它將香港黎智英案作為中共極權本質的縮影。

他提到黎智英遭單獨監禁、港人被消音、自由媒體被摧毀,正說明中共的統治本質就是“壓製、控製、恐嚇”。對這樣的政權,談所謂“合作”與“引導”不過是自欺欺人。

中共是敵人,不是“競爭對手”——斯科特參議員講話評析(下)

一、美國的鷹派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呐喊

在過去幾年,鷹派常被視為“極端”,但如今,鷹派的邏輯正在變為主流。斯科特揭示的諸多事實——如中國製造的芬太尼每年奪走7萬條美國人命,關鍵軍需品依賴中國產地——不是理論,而是觸目驚心的現實。

二、對中共“經濟脫鉤”的決心,已成國家安全戰略

“脫鉤”不僅是貿易問題,而是國家生存問題。中共借助貿易順差加速軍備擴張、情報滲透、科技間諜行為。川普政府開啟的關稅、科技管控、供應鏈移出等政策,如今正被斯科特提升為全麵戰備模式。

三、台灣與南海問題:從模糊立場轉向清晰表態

斯科特對台灣的支持不同於以往模糊政策,他認定台灣就是一個“民主國家”,應獲得軍事保護。這打破了“戰略模糊”傳統,釋放出強硬訊號——如果中共動手,後果將不止於台海局部戰爭。

南海方麵,他指出黃岩島被占是“掠奪行為”,中共的擴張不僅侵犯鄰國主權,更是對國際航行自由的挑戰。

四、黎智英事件:一麵國際道德的鏡子

黎智英長期被單獨囚禁,這不僅是中共對香港自由的終結,更是對全球民主國家底線的挑戰。斯科特稱他為“朋友”,表達出美國部分政界已將個體自由的受難,視為整場文明衝突的象征。

五、結語:鷹派的聲音,正成為國家的方向

斯科特的講話,不是“喊話”或“表演”,而是政策預演。他所表達的政治方向,正在成為共和黨主流、乃至美國國家戰略。他強調的“脫鉤”、“防衛台灣”、“製裁中共高官”、“建立美台自由貿易關係”等舉措,均已在國會層麵獲得實質推動。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的時代:不再對中共心存幻想的時代,不再以經濟利益壓倒人權與主權的時代。

而這一切的開端,正是這番擲地有聲的講話——一個真正自由國家對暴政政權發出的清晰宣告。

編者評論與讀後感

斯科特的講話有如驚雷劃破沉悶的國際局勢,它點破了許多人不願直視的現實——中共政權從來不是“可以談的對象”,而是“必須遏製的敵人”。

他的講話讓我想起冷戰時期丘吉爾對蘇聯的警告:“一個從柏林牆後麵伸出的鐵幕正在降下。”今天,這麵“鐵幕”正由中共在東亞和非洲延伸,而我們還在談“經濟互利”與“人文交流”嗎?

他更讓我想起雷根總統那句曆史名言:“我們不妥協於邪惡。”而今,美國需要新的雷根,需要新的道德清晰、戰略清醒與意誌堅決。斯科特可能不是最閃耀的政治明星,但他的講話代表了美國重新自我認知、重新找回價值基礎的開端。

我們不期待戰爭,但我們更不能回避對抗邪惡的勇氣。

這篇講話不應隻是新聞,而應成為教材,成為喚醒沉睡世界的戰鼓。

走一走瞧二瞧 發表評論於
謝謝對不對:人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我不喜歡用“敵人”這兩個字。
Firefox01 發表評論於
任何地方都有鷹派和鴿派,此消彼長,相互製約,天塌不下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