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我的這一次人間旅行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閱讀 次)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 建校60周年慶

我的這一次人間旅行
──在科大的日子裏
劉海溶 (科研處)

這次去北京是工作,是去安家落戶。北京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黨中央和毛主席所在之地,誰不向往?真是 一步到了天堂。記得我在火車上還寫了一首幸福隨想小詩,以表達心情之喜樂。當火車快開進前門火車站時,正陽門的古老城堡呈現在眼前。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頓時在 腦海中高大起來。作為一名中國兒女我由衷感到自豪!
走出前門火車站,遠遠地望見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上停靠著寫有中國科學院(郭沫若親筆所書)五個大字的大 轎車。此時,我們的心情很興奮,確實是中科院在歡迎我們這批在海上工作了八年的海軍幹部,去投入我國最高科研學府的懷抱。科學院幹部局的朋友對我們表示了熱忱的歡迎。 車子從前門開到西城區祖家街端王府。幹部局局長唐若愚同誌接見了我們,他說,在大躍進的年代,中國科學院作為全國科研工作的領導力量,各院所都想“放衛星”(這是當時 的流行語,就是把尖端科技搞上去),還要自己辦一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情報大學。總之,急需大量人才和管理幹部。還說,你們都是在海軍學校和艦隊工作或教學多年的科技幹部,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歡迎你們在脫下軍裝後,和我們一起投入大躍進的戰鬥行列。
我們在端王府休息了三天。那幾天,我還帶著傷痛,在農場插秧劃破的左腳大拇指正在發炎流膿。幹部局的同誌帶我到附近的白塔寺人民醫院做了個小手術,把膿排掉,自己感到輕鬆了許多,背了半個月的包袱終於解除了。1958年9月7日,唐局長召開大會,宣布分配名單。大部分同誌被分配到中關村的各研究所,隻有我和史孟雲、宣耐山夫婦被分 配到籌建中的中國科技大學。來領我們的科大人事處高處長,帶我們從祖家街坐七路公共汽車,到複興門轉三十八路車。沿途,他給我們講述科大的創建情況,從零開始,白手起家,汽車也不夠用,今天隻好讓你們坐公共車。也好,可看看沿途的風景。玉泉路的院子是郭老通過聶總從部隊要來的,在石景山區的東側,偏僻了一點,不過根據北京市的建設規劃,整個城市建設要往西移,要不了幾年,這裏將會變得很繁華。沿途我們看到了幾個大兵種的司令部,特別是海軍司令部 (當時人們都叫海軍大廟,因為是大屋頂建築),這是我四年多以前去參觀和住過的地方。還有空軍司令部、總後勤部、 通訊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等。這些建築都在馬路南邊,北麵基本上是一片農田。筆直的複興路一分為二,中間是兩排整齊的矮柏樹和大楊樹。高處長領我們進了玉泉路十九號院。小禮堂的前牆上寫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大字,洋溢著解放軍駐地的氣氛。因為學生還沒有來,整個校園裏隻有辦公樓內有十幾位工作人員,顯得十分安靜。我被安排在東二樓的一間集體宿舍裏,史孟雲夫婦被安排在東平房家屬區。第二天,人事處就找我談話,要我到辦公樓的勤工儉學辦公室上班。幹部科的欒藍玉科長對我說:老劉同誌,你在海軍學校是輪機教師,懂技術。到勤工儉學去組織學生辦工廠、搞產品、進行實驗和開發。史孟雲在海軍是政治教師,被分配在學生科,便於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和我幾乎同時分到勤工儉學辦公室的還有王東成和金福慶同誌。王是解放軍的老連長,金是解放軍測繪學院畢業後的轉業幹部。還有一位李振忠處長,胖胖的整日帶著微笑。這位抗日戰爭時期參軍的少校軍人,曾在北京軍區某油料庫當主任。因為我們都是轉業軍人,海陸空都有,彼此很尊敬,氣氛十分融洽。李處長是一位比較關心同誌和大大咧咧的老幹部,不計較小事。 他見我腳疾未好,就帶我到校衛生所去換藥,在宿舍休息幾天,等完全好了再去上班。李主任的幾句貼心話,使我感到科大這個工作環境十分溫暖。
  九月中旬,從全國各地招收的學生陸續到校。少數從農村來的同學,還自己挑著行李來報到。大家都以能到新中國首創的第一所尖端學科的大學上學而感到自豪。郭沫若校長提出了“全院(科學院)辦校,所係結合”的方針,北京的每一個較大的研究所各自承辦一個係,例如數學所辦數學係,由華羅庚兼任係主任;力學所辦力學係,錢學森兼主任等,因此名聲很大。同時,郭老還提出發揚抗大優良傳統,艱苦 創業、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紅專並進等口號,並親自寫了科大校歌:“迎接著永恒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 學的高峰......”並請全國音協主席呂驥同誌作曲。九月中旬, 郭校長親自帶呂驥同誌到大禮堂教大家唱這首歌,頓時,科大校歌的嘹亮歌聲響徹了整個校園。
九月二十日是個吉祥的日子,新中國的第一所尖端學科大學在這一天誕生了。這一天,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張燈結彩,因為科大的開學典禮要在這裏舉行。玉泉路十九號的大門口紅旗招展,由郭老親自書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牌,披著鮮紅的綢緞,掛在校門左側,校門兩側擺著鮮豔的菊花,廣播台播放著雄壯的校歌。從八點開始,貴賓就陸續到達。首先到達的是郭校長、張勁夫和鬱文書記,隨後,陳毅、聶榮臻、吳玉章、莫文驊、周培源等同誌也相繼到達。九時整,郭校長致辭,並宣讀中共中央書記處、教育部、中科院、北大、清華、人大等單位的賀電,全場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郭老還即席賦詩,以示祝賀。接著是吳玉章(人大校 長)致辭,他當時兼任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在會上他宣傳了文字改革方案和設想(可惜至今未能實現)。莫文驊 中將(政治學院院長)致辭後,北大校長周培源和科學家代表錢學森相繼發言,強調中科院根據科學發展的需要,自己辦大學的重要性,強調科大學生必須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提出“重,緊,深”等口號。最後是教師和學生代表發言, 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大會到十二點三十分結束,全體回到玉泉路會餐。張勁夫,郭老和鬱文同誌親自到食堂和大家共 進午餐......
下午在政治學院表演文藝節目。記得張子雲同誌還在會上朗誦了高爾基的名詩《海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 讓我們飛得更高吧! 晚上還放了電影,在十九號的操場上還舉行了燭光晚會,這一天大家都像過節日一樣快樂。當天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消息,題目是《中國科學史,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成立》。這不僅對科大全體師生員工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全國人民也是一種振奮和激勵。從此,科大這個響亮的名字,像一顆璀璨的明星升起在蔚藍的天空,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中學生向往的高等學府。
1958 年,在冒進的三麵紅旗(大躍進,總路線(多快好省) 和人民公社)的指導思想下,全國各條戰線都要製定“放衛 星”計劃。中科院要放衛星,就要拿出尖端科技成果和產品 來,各個研究所都需要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創新人才。當時主管科技的郭沫若、聶榮臻和張勁夫等同誌,都感到人才供應不足,而且從一般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和科學院各所的專業不十分對口,因此產生了一種由中科院自己辦大學的想法。郭老把這一想法向周恩來總理做了匯報,總理欣然同意,並指示由科學院黨組寫報告,呈黨中央書記處批準。於是當時的黨組書記張勁夫同誌,召集老科學家共商辦校方案,呈報中央書記處。鄧小平總書記閱後很快就批了下來,並指示軍事科學院予以大力支持。當時的聶總大筆一揮,就把玉泉路十九號這個院子批給了中科院辦科大。張勁夫指定中科院秘書長鬱文同誌擔任科大黨委書記,還任命了早期的留法學生晉曾毅同誌擔任第一副校長,田夫為副書記,張新銘為教務長, 王卓為秘書長。
1958 年的科大共設十三個係:一係原子核物理係,由原子能所和四零一所承辦,係主任是趙忠堯。二係技術物理係, 由物理所承辦。三係化學物理係,四係工程熱物理係,五係無線電係,由電子所承辦。六係自動化係(自動化所),七係力學係(力學所),八係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係,九係地球化學係,十係高分子化學和物理係,十一係應用數學和計 算機係,十二係生物物理係,十三係地球物理係。
第一年隻有基礎課,分設四個基礎教研室,向仁生同誌負責物理教研室。那時的方勵之隻是這個教研室的一名助教。龔升負責數學教研室,曾肯成是這個教研室的一名講師。劉達夫負責化學教研室。曲毓琪負責外語教研室。還有從大連海校調來的鬱誌昂負責機械製圖教研室,這個室以後改為機電教研室,由包忠謀同誌負責。
辦公樓設有郭沫若辦公室和黨委辦公室,主任為李俠。 勤工儉學辦公室,主任為胡翼之、李振忠。教務處由李聲簧 (他的父親李漢俊是中共一大代表,會議就在他家召開,後泄密就搬到南湖)和王瑜任正副處長,都是十二級幹部。教務處下設教學行政科、教材實驗室科、和印刷廠等。柴璋、曾慕、許少英、餘眾群等都在教務處工作。我們勤工儉學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貫徹教學科研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方針,組織和帶領同學們進行體力勞動,同時根據各個係的特點,籌建相應的實習和研發工廠。如幾個化學係組建了化工廠,物理係組建了半導體廠和鐵氧體廠,計算機係組建了電子計算機廠,還建了一個適合全校學生實習的機械廠。
在開學前的一星期,我們還帶學生進行了一個星期的建校和整頓校園的勞動,大家的幹勁很足。當時的校園比較小,大部分學生都住在政治學院宿舍,就隔一條馬路。這個校園原本是一所供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馬列學院,隻有六棟小二層樓。開學前把後圍牆打通,征購了幾十畝荒地,興建 教學大樓,家屬樓,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半年多的時間就全部完工,使校園的麵積擴大了兩倍。
我們和係裏的老師緊密配合,由他們提供知識和技術,我們提供物質條件,訂購設備和器材。學生成立科研和生產小組,如力學係成立了火箭組,研發降雨火箭等。
1959年國慶節,科學院舉辦了一次放衛星成果展覽會,科大也展出了自製的鐵氧體、小火箭、氧化亞鐵等產品,造成一種全民大躍進的聲勢。
最為愚昧和“壯觀”的是大煉鋼鐵運動。毛澤東在1958年發出“以鋼為綱,以糧為綱”的最高指示。他認為,隻要鋼鐵產量上去了,就能趕美超英;隻要糧食產量上去了,就能實現人民公社式的“共產主義”了,因此提出高指標、高產量,科學家也跟著起哄......。
於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來臨了。毛是靠搞群眾運動起家的,他認為中國人口多、力量大、熱氣高,隻要人人參加煉鋼,不信趕不上資本主義。真是一人高呼,全民響應,高等學校也不例外。頓時,玉泉路十九號校門口的一片荒地上, 建造了幾十個煉鋼小爐,學生三班倒日夜守在爐前,拉鼓風機。我們勤工儉學辦公室負責提供材料,到處尋找破舊鐵器,開著汽車到延慶懷柔等邊遠地區的廢品收購站收購廢鐵。當時大搞人民公社大食堂,老百姓免費到公社吃飯,家裏的鍋都砸了,提供廢鐵。記得司機班的尚師傅,開著一輛法國進口的中型運輸車,在郊區的馬路上飛奔。他會拉京胡,會唱京劇,一邊開車還一邊哼幾句京戲。當時還以為是響應毛主席號召光榮,其實是破壞。完全是土法冶煉,最後成了一堆廢鐵。
當時煉鋼總指揮是晉曾毅副校長。他本來就體弱,仍然日夜堅守崗位,監督各個環節,怕出問題。記得當時的總務科長李維新就因為未及時派出汽車,被晉校長大訓了一頓。 這位勤奮的晉校長,不久就積勞成疾,與世長辭,安眠在八寶山烈士公園。留下一位寡婦趙乃祥和五個孩子。那幾年機關裏的青年人清明節都到八寶山烈士公墓去掃墓,一是聽李聲簧處長講共產黨的奮鬥史,二是為晉校長掃墓。
1958年我住在東二樓的集體宿舍裏。同室的有張菊生(力學係勤工儉學幹事)、梁寶駒(原子核係政治幹事)、胡理睦(保衛科幹事)。張菊生當時負責力學係的煉鋼爐,每天晚上熬夜,天亮前才回來睡覺,實在辛苦。我們這四個人已經知道的是梁、胡早已作古,張失去聯係,我則漂流他鄉。世事難料也!
大煉鋼鐵運動折騰了三個月,人困馬乏,學生不能上課,老百姓連做飯的鍋也砸了,真是作孽。加上糧食產量虛報,老百姓糧倉空虛,造成餓殍遍野的三年困難時期。
那兩年,中國最大的瘋子用他那神一般的魔力,把幾億人也搞瘋了。當你坐火車路過神州大地時,到處都冒火光,大大小小的爐子在熔化廢鐵,其實它是在燃燒中國人的心......
1958 年剛到北京時,走進職工食堂,真有一種進了“天堂” 的感覺。桌椅整潔,房屋寬敞明亮,小賣部擺著各種各樣的小菜,比起在農場時每天蹲在地上啃窩窩頭和鹹菜,有天壤 之別,似乎好日子又回來了。誰知人禍比天災更厲害,我親愛的母親就是在這三年的苦日子裏過世的,剛滿 59 歲...... 令我痛心一輩子......
大煉鋼鐵以後,全國進行了反思,再這麽搞下去中國將要完蛋。高教部也提出“大學要重點抓教學和科研,學生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室和實驗室”,而不是到工廠去勞動。科 大黨委作出決定,撤銷勤工儉學辦公室,改為科研勞動處和器材設備處。包忠謀、金富慶分到科研處,李振中、我和王東成分到器材設備處,負責建設全校的基礎和專業實驗室。處下麵分計劃、采購和儲運三個組。我負責計劃組,李俊,張洪斌負責采購組,魏俊豐負責儲運組。我們組有王東成(副 組長)、關靜春、楊吉孚、聞友興、趙鳳玲、陳典方和李芝蘭等人。麵對著一個白手起家的新型大學,而且當時的口號是趕超清華,把科大建成全國第一流的高等學府。黨委書記鬱文同誌親自召開了科學院器材局局長和科大秘書長,處長 等人的會議,我也到端王府去參加了會議,提出三條方案: 一是隻要科大能用,從器材局的庫存設備中無價調撥;二是各個相應的研究所大力支持科大,調撥器材;三是科大本身立即成立上海、天津兩個采購站,派張玉琛到上海,李俊到天津負責采購,各係派教員去分把技術關。北京的訂購工作, 包括國外訂貨由我負責。那時是計劃經濟,許多物資要申報年度計劃才能訂到。由我來匯總各個係的申報計劃,真是忙得不亦樂乎。為了趕報計劃,有時要忙到深夜。記得當時工程熱物理係有個科研項目叫“煤的綜合利用”,提出要訂 20 噸大同塊煤。貨到以後,項目又停了,隻好把大塊發亮的煤堆在玉泉路附近的馬路兩旁。幸好那時這邊還是一片荒地,隻有一個小小的婦女商店。
那時的國外訂貨,主要是訂蘇聯和東歐幾個國家的設備,如匈牙利、德國和丹麥的聲學儀器。幸虧我在三海校學了一點俄文,解放前學了六年英文,都用上了。隻要能看懂名稱 型號和規格就行。我們也請原子核係的孫良方教授作顧問, 把技術關。
我和老孫經常到王府井進口儀器商店去選購設備。他是搞加速器的專家,清華物理係畢業,在原子能所又工作了好 幾年,實驗經驗比較豐富,也樂於助人。以後我們成了好朋友。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嚴重衝擊,江春江甚至唆使造反派毆打他,不準他的孩子上小學,直到錢寧的哥哥(物理學家)從美國回來講學和探親時才恢複人格。1979年前後,他們全家移民美國,長期住在舊金山。他曾幾次邀我去西部玩,可惜未能成行。
從1959年冬開始,全國出現食品緊缺狀況。糧食定量由原來的三十斤減到每月二十六斤。肉食品店隻有空空的案板,每人每月隻能憑肉票買半斤肉,許多人都處於半饑餓狀態。 什麽都要憑票購買。植物油也是每月四兩,隻能吃紅鍋子菜。校衛生所經常出現浮腫病人。許多人到食堂的垃圾堆裏去揀白菜幫子。器材處的李振忠處長是軍人出身,想出辦法派人到順義等邊遠山區打大黃羊給大家解饑饞。果然有收獲,我家分到兩斤黃羊肉,當時真有雪中送炭的感覺。幸虧那時學校的東門外有一大片空地,大家爭先恐後開荒種地。我家有三個孩子嗷嗷待哺,每日天剛蒙蒙亮就去開地,並到十四樓 前麵的大糞池裏掏糞施肥。和我幾乎同時起身的還有位住一樓的副教務長張耀南先生,一位高級幹部也挑著一擔糞桶, 真是很好的時代寫照和南泥灣精神。我們相顧一笑罷 了......1966年 6.4開始,全國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也可以說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學校停課,工廠停產,搞大串聯,煽 風點火,鬥走資派。走資派鬥倒了,就清理階級隊伍,抓群 眾中的反革命。1968 年6.4,當我在教務係統群眾唱歌時,突然被揪到倉庫,宣布我為反革命特務分子,同時派人到14 樓 301 抄家,從此與家庭失去聯係,被關在物理樓的“狗洞” 監獄裏,達八個月之久(這段曆史不細說了),直到1969年4月才放回家。1970年就下遷到合肥,在農場勞動兩年。1974年平反,任器材處管理組組長。1978年被任命為科研處副處長,兼實驗室科科長。在此期間,曾參加李昌和馬西林同誌組織的“地區開發谘詢委員會”工作。李昌同誌是12.9學生運動時的民先隊總隊長,清華大學學生,後到延安從事共青團工作。解放後,被鄧小平點名擔任哈工大第一任校長。文革後期,又和胡耀邦一起來到中國科學院,任黨組書記,兼科大第一副校長,此後又被任命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他以紀委書記名義,帶一班人馬,去幫助地區搞開發工作,想辦一個類似於美國的蘭德公司。我們先去了湘西自治區,協助地區建了一所大學。我們的第二站就是紹興,浩浩蕩蕩,十幾位專家學者,李昌帶隊。成員中有科學院老專家高原, 閆蘊;外貿部的兩位專家,和科大的幾位教授,如候定丕及其研究生,化學係的王教授,無線電係的鍾教授,科研處就是我,還有黎彤教授。因為李昌是中央一級幹部,所以紹興地區的第一書記,市長,都出席宴會為我們洗塵。最好的紹興黃酒,芬香可口,南方的美食,杯盤滿席。李昌在會上大力讚揚紹興地區率先發展鄉鎮企業,在全國起了啟發和帶動作用。我們分四個組,分別考察紹興的工業,農業,外貿和教育。我分在教育組,並提交了一篇《充分挖掘教育潛力,積極為本地區發展服務》的考察報告,並多次與地方幹部座談,曆時共10 天。
第三站是東北黑河市。這個城市的對岸是蘇聯的布拉格維申斯克,僅黑龍江一河之隔。當中蘇關係緊張時,航行於南北兩岸的船隻,怒目相對,互相謾罵。自胡耀邦上台後,化解矛盾。李昌和胡是親密戰友,心領神會。他鼓勵黑河市主動送一船西瓜到申市,因為對岸十分需要農輕產品。從此兩國船隻相遇時就有了笑聲和“哈囉”聲。其次就是交通問題。二戰以前,從哈爾濱到黑河有鐵路線,但二戰後,蘇聯士兵把這條鐵路線拆了,連鋼軌都運走了。黑河市委請李昌同誌向中央和鐵道部反映,盡快修複,以利開發。當時李昌還提出“南深(圳)北黑(河)”的口號,要求黑河向深圳學習,成為重要的北方特區。哈黑鐵路終於在兩年後通了車。
這次去黑河,使我長了不少見識。我們從北京出發,先到哈爾濱,住在貴賓公寓。這裏是一個封閉式的大花園,裏麵散落著幾十棟小洋樓,是專為中央級幹部而建的。第二天早晨,我們在公園散步,就碰著張友漁老先生。他認識馬西林。第三天,專車把我們送到齊齊哈爾,參觀丹頂鶴公園,並午宴,當晚抵黑河賓館,一打開電視機就看到蘇聯的節目,真是近鄰。在黑河工作一星期,重點討論了外貿出口及交通問題。然後坐專艇遊覽黑龍江,再到佳木斯,又返回哈爾濱。在黑河時,還參觀了解放軍的邊防哨所,能清楚地瞭望到北岸蘇俄人民及軍隊的一切動向,房屋及人員流動。這是因備 戰需要而設的,以後撤銷了。
第四站是承德市。這裏是清朝皇室的避暑山莊,風景優美,古跡甚多,如外八廟等。重點研討的課題是如何開發旅遊資源,把承德市建成一個中西合璧的旅遊休閑和會議城市。其次是淨化環境,停辦汙染工業,改善空氣質量等問題。
地區開發谘詢組還去了湖南湘西的吉首市和張家界市等地。這是李昌同誌的故鄉。他在北京的家是東單東總布胡同60號,有專門的辦公室,我在那裏幹了半年的秘書工作。
1988年離休後,我受科大校友總會和研究生院王玉民之托,組織北京科大校友會,為迎接科大建校30周年校慶。由我組織北京校友會辦公室,設兼職會長數人。他們是王玉民,張雲崗(科學院計劃局長),陳顒(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姚廣義(解放軍放化所所長)及王運生,由我擔任常駐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第一件大事,就是匯編北京地區科大曆屆校友通訊錄。中關村各所是校友最密集的地方,其它就是國家科委,國家地震局,以及解放軍三總部,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共發出60多封公函,每個單位推選一名校友負責,召開兩次會議,經過半年的努力,才基本摸清情況。校友總人數達千餘人,然後送校本部匯總成冊後付梓。
1988年,除了和孫良方,廖白石等人去合肥參加了30周年校慶活動外,北京地區還在研究生院禮堂舉行了慶祝會。 邀請第一屆黨委書記鬱文同誌等建校初期的老領導,以及李昌同誌,嚴濟慈,華羅庚等科學家,參加大會並講話。儀式開始前,由我指揮唱科大校歌。大家熱情滿懷,母校情,師生情,洋溢在整個校園。這樣的慶祝大會在1998年又組織了一次。
1990年,科大北京校友會和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創辦了一所科友專科學校,在石景山區教育局注冊,招收高中生一個班,和會計班。經過兩年學習,考試合格者發給石景山區成人教育高中畢業證書或會計證。總共招收了60名學生,在八寶山地震台院內租了房子,做為寄宿學生宿舍,聘請一名行政班主任。這項工作堅持了3年。另外,還和曹雅君,黃啟玉等人辦了一個信息班,晚上上課,直到我1999年出國。還參加了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的短期培訓工作,和張延令,王連淦等同誌共事,到山東泰安市組織過鄉鎮企業幹部的培訓,招收了一批陝北地區的學員培訓。和餘眾群,李全剛等同誌籌建中國農民大學。農科院植物所的黨委書記李朝三任校長,餘眾群任教務長,李全剛任總務長,我任教務處長。在玉泉路北何家墳租了一個院子做為校舍,專門培訓 農村鄉鎮幹部,堅持了3年。現在,李全剛,餘眾群均已過世,思之慘然。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