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種國家利益之爭的一個代表學派是“國家主義”,已經超出多年前與王滬寧有瓜葛的新權威主義,新權威主義有點像新加坡模式,強權但還是靠民意,有授權這麽一個過程,而國家主義很多觀念來自卡爾斯米特(Carl Schmitt)之後的政治學,一百年前斯米特的說法在政治學是跨出了西方傳統“自由”(是指權力,尤其是個人權力)的界限,是法西斯精神源泉之一,簡單說就是,國家不是小姑娘渴望自由哭哭啼啼鬧情緒,國家是人民(更恰當民族)意誌的總和,這麽一來,為了民族生存,以致自強、壯大,個人的利益是無足輕重的。另一種說法,國家意誌並不是個人願望的總和,而是另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在艱難時期往往不為大多數人所把握,一個國家如果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進一步圖強,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得超越所謂單純“民意”,所以國家運作有其本身的邏輯。斯米特對政治有一個特定的解釋,政治的核心就是認定誰是敵人,其他都好說,權力不是別的,是宣布什麽是法製所無法解釋的那種權力,“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你有你每天的權力,好說,沒人煩你,但如果我能宣布軍事戒嚴,國家安全法,我就有一種正常之外的權力,譬如美國總統的行政命令,那才是政權。斯米特對當時統治世界的英美帝國充滿敵意,對他來說,英美所謂的自由民主隻是掩蓋在價值道德外衣下的一種權力,那種“自由”(liberal)一直限製著民主,隻因一戰全民皆兵,大家都成了炮灰,才不得已允許全民投票,這自由旨在杜絕專製寡頭,然而在“特殊”曆史環境卻離不開專製,自由民主並不能消滅暴力,而且對於本來無解的糾結用起暴力比誰都不含糊,剛剛結束的一戰則是這種暴力爆發的典範,即使是冷戰後新時期這種觀念也揭露了美帝國新“自由民主”單極天下的同時,實質是美國軍事勢力到處施暴。斯米特這個思路與中國傳統上的國家專製,列寧斯大林的人民民主專政一脈相承,可即使拋棄列寧主義專製,這一思維在反殖民的傳統中也很有說服力,因為西方自己的崛起不僅僅是建立在率先發展起來的人權、法製和資本主義這些觀念製度上,更是建立在內民主外殖民掠奪的基礎上,後來那麽多國家接受了民主這麽一個機製,除了少數成功的,其它的生活水平還是沒有跳出落後國家的水平,所以除了全麵西化之外肯定還有個什麽因素。這種國家意誌是不是無視人民的願望呢?也不是,這個“授權”,就是中國傳統上的“天命”,是建立在為謀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麽一個基礎上的,而正是這一點,給中國這麽一種特殊製度帶來一點合法性。譬如,習近平式的中國的脫貧,不是同情善意,而是任務,雖然很多笑話,很多浪費,但強迫貧民搬出危房進入新居實質上改善了民眾的整體生活水平(China’s anti-poverty drive is not disinterested charity)。
普世價值是美國稱霸的障眼法。美國價值,這種以自由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價值,美國外交界元老沃爾特(Stephen M. Walt)新著《美國好心乃地獄(The Hell of Good Intentions)》對這種全麵輸出美國價值的理想對全世界帶來的災難,而美國政治軍事和資本權貴精英完全拒絕承當責任的現實批得體無完膚,其實這跟中國宣揚習近平思想如出一撤,隻是一個反麵,就是一個權力團體堅信自己是絕對真理的掌握者,將之強行斥諸於他人,堅信這不僅是是行善,也是責任的時候,後果如何則與己無關,因為“責任全在他人”。
產業升級不僅意味著取代發達國家的產業,占據經濟製高點,也是主導製定規矩,成為遊戲規則的製定者,而不是被動地跟從。如果你相信國際關係就是國家利益這麽一個事實,這也就是控製全世界財富的上遊。共治,在美國的框架下尋求騰挪的餘地,中國更無小康的機會。在習近平指示下中國全麵參與包括大幅增加聯合國經費,參與維和部隊,競選聯合國部門領導,製定“人權”的新定義,過去幾年川建國配合下中國更是乘虛而入,加大自己在現有國際機構的影響力,包括最近的世為。參見《布魯金斯學院》剛剛發布的中國全球管理和規範策略(Global China: Global governance and norms)
.@SecPompeo: We must take off the golden blinders of economic ties and see that the China challenge isn't just at the gates. Europe faces a China challenge, just as the United States does, and just as our South American, African, Middle Eastern, and Asian friends do. pic.twitter.com/sVA88O7kJJ
強世功的出發點都是意識形態,都是黨性,可他的觀點不是偏執、極端、狂妄,而是一種背景的反映,哥倫比亞曆史學家塗思(Adam Tooze)不久前概述了幾本近著對美中關係的描述(Whose century?),塗思寫的與強世功有驚人的相似,塗思的曆史功力很深,對西方發展有獨到的認識,不是意識形態狂,偏見也不多,對中國集權製度帶有敵意但總是客觀,他指出六四鎮壓其實是“中國政府止住了美國取得冷戰全麵勝利的一步”,這句話說是出於強世功之口也不過分。強世功認為中國有一個天然親美的文化資本階層,他們的改革就是顏色革命,就會導致中國變色,進一步必然成為美國的附庸,不過從美國方麵的角度,這種自我批判的思維美國也有,美國這方麵的代表之一,是作家林德(Michael Lind:The China Question),他也擔心美國變色,但不是成了中國的附庸——也許美國沒有中國的文化自卑感,而是美國資本階層與中國政府串謀共同壓迫各自國家的人民,在林德看來,中共是個邪惡的政權,但恰恰能給資本帶來難以拒絕的豐厚的利潤回報——這也是強世功說的,隻不過強的出發點是中國人民忍辱負重——,美國資本放棄對祖國的責任而單純追求利潤,造成了今天中國崛起而美國陷入混亂的狀況,這一觀點在美國貫通主流,最大的印證是美中兩國是大國少有的同時貧富分化極高的國家。林德沒說的,是美國從來就是一個資本控製國家機器的國家,之前“人民利益”沒那麽受威脅,是因為國際環境沒那麽惡劣,其實資本的實質沒改變,改變的,是環境,中國甚至並不是在與美國爭霸,而是把美國的產業拿走了,是在貿易、市場的環境下以國家資本主義擊敗了美國的霸權資本主義。
美國很多,但仍居少數的自由派和政府當事人都對美國希望改變中國一說予以否認,他們指出這是混淆了公開發言和美國政府真實政策,就像混淆了中國政府公開發言和中南海真實政策一樣,美國從來就沒有寄望改變中國,不是不想,而是務實派深知那不現實,經濟融合既能獲取中國紅利,又能把中國穩住,不搗亂,所以“負責任”不是從屬於美國,而是不主動與美國為難,這就足夠了,他們反對的,是中國既接受美國這一體製,又恣意、積極違反,甚至破壞這一體製的行為,不說意識形態,在市場規矩裏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完全是借助於美國的善意,超出了常理。林德把美國資本漠視這一反市場行為,卻意識到有利可圖而積極參與的行為視之為背叛,而到了強世功那裏,則成了文明衝突,這種經濟文化之間爭奪最終導致國家最製高點的爭奪,經濟問題也就成了國安問題,這一下子就回到了強世功對文化資本階層,甚至某種程度對胡溫的批判,就是混淆經濟與政治關係,無可置疑這種思維已經反饋到了美國,當這一思維充斥美國政壇的時候,不僅全球化終結,而且是美國自己宣判自己體製壽終正寢。目前的美國大選,美國價值和美國優越性的主流捍衛者寄望於元老拜登,不僅拜登勝算不定,而且經過過去的二十年,今非昔比,全世界這盤大棋不僅規則變了,角色也變了(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Entitled to Lead the World),冠疫消弱了美中兩國的國際影響力,讓兩國都陷入孤立的處境,既鼓勵也迫使其他國家地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他大國之前,這不是一個中國站起來與美國對抗的世界,而是一個無極的世界。
然而也不能否定正是中國這種戰略性的判斷,讓中國立足於群雄之間,這種戰略構思恰好是美國所沒有的,美國有說法泛太協議是對一帶一路最有效的回應,我以前也相信,但現在已經覺得不然,泛太協議不僅不是貿易協議,而是一個知識產權協議,這種依靠市場站住製高點而不允許他人升級的製度終將難以被廣泛接受。幾天前習近平在聯合國宣布中國將在2060年零碳,更是一個戰略超越美國而獨自開創自己的戰線(How Xi Just Saved the World)一步大棋,中國無條件,不再跟美國還價,承諾對氣候的義務,對全世界,尤其是美國之外的發達國家,是一個新的衝擊,傳統以“西方價值”為基礎的聯盟,將很難繼續下去,更無法將中國排斥出外。
Too long an article with narrow minded discussion, even trying to justify dictatorship.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This type of reign will collapse once the citizens awake.
在中國,這種國家利益之爭的一個代表學派是“國家主義”,已經超出多年前與王滬寧有瓜葛的新權威主義,新權威主義有點像新加坡模式,強權但還是靠民意,有授權這麽一個過程,而國家主義很多觀念來自卡爾斯米特(Carl Schmitt)之後的政治學,一百年前斯米特的說法在政治學是跨出了西方傳統“自由”(是指權力,尤其是個人權力)的界限,是法西斯精神源泉之一,簡單說就是,國家不是小姑娘渴望自由哭哭啼啼鬧情緒,國家是人民(更恰當民族)意誌的總和,這麽一來,為了民族生存,以致自強、壯大,個人的利益是無足輕重的。另一種說法,國家意誌並不是個人願望的總和,而是另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在艱難時期往往不為大多數人所把握,一個國家如果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進一步圖強,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得超越所謂單純“民意”,所以國家運作有其本身的邏輯。斯米特對政治有一個特定的解釋,政治的核心就是認定誰是敵人,其他都好說,權力不是別的,是宣布什麽是法製所無法解釋的那種權力,“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你有你每天的權力,好說,沒人煩你,但如果我能宣布軍事戒嚴,國家安全法,我就有一種正常之外的權力,譬如美國總統的行政命令,那才是政權。斯米特對當時統治世界的英美帝國充滿敵意,對他來說,英美所謂的自由民主隻是掩蓋在價值道德外衣下的一種權力,那種“自由”(liberal)一直限製著民主,隻因一戰全民皆兵,大家都成了炮灰,才不得已允許全民投票,這自由旨在杜絕專製寡頭,然而在“特殊”曆史環境卻離不開專製,自由民主並不能消滅暴力,而且對於本來無解的糾結用起暴力比誰都不含糊,剛剛結束的一戰則是這種暴力爆發的典範,即使是冷戰後新時期這種觀念也揭露了美帝國新“自由民主”單極天下的同時,實質是美國軍事勢力到處施暴。斯米特這個思路與中國傳統上的國家專製,列寧斯大林的人民民主專政一脈相承,可即使拋棄列寧主義專製,這一思維在反殖民的傳統中也很有說服力,因為西方自己的崛起不僅僅是建立在率先發展起來的人權、法製和資本主義這些觀念製度上,更是建立在內民主外殖民掠奪的基礎上,後來那麽多國家接受了民主這麽一個機製,除了少數成功的,其它的生活水平還是沒有跳出落後國家的水平,所以除了全麵西化之外肯定還有個什麽因素。這種國家意誌是不是無視人民的願望呢?也不是,這個“授權”,就是中國傳統上的“天命”,是建立在為謀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麽一個基礎上的,而正是這一點,給中國這麽一種特殊製度帶來一點合法性。譬如,習近平式的中國的脫貧,不是同情善意,而是任務,雖然很多笑話,很多浪費,但強迫貧民搬出危房進入新居實質上改善了民眾的整體生活水平(China’s anti-poverty drive is not disinterested charity)。
普世價值是美國稱霸的障眼法。美國價值,這種以自由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價值,美國外交界元老沃爾特(Stephen M. Walt)新著《美國好心乃地獄(The Hell of Good Intentions)》對這種全麵輸出美國價值的理想對全世界帶來的災難,而美國政治軍事和資本權貴精英完全拒絕承當責任的現實批得體無完膚,其實這跟中國宣揚習近平思想如出一撤,隻是一個反麵,就是一個權力團體堅信自己是絕對真理的掌握者,將之強行斥諸於他人,堅信這不僅是是行善,也是責任的時候,後果如何則與己無關,因為“責任全在他人”。
產業升級不僅意味著取代發達國家的產業,占據經濟製高點,也是主導製定規矩,成為遊戲規則的製定者,而不是被動地跟從。如果你相信國際關係就是國家利益這麽一個事實,這也就是控製全世界財富的上遊。共治,在美國的框架下尋求騰挪的餘地,中國更無小康的機會。在習近平指示下中國全麵參與包括大幅增加聯合國經費,參與維和部隊,競選聯合國部門領導,製定“人權”的新定義,過去幾年川建國配合下中國更是乘虛而入,加大自己在現有國際機構的影響力,包括最近的世為。參見《布魯金斯學院》剛剛發布的中國全球管理和規範策略(Global China: Global governance and norms)
.@SecPompeo: We must take off the golden blinders of economic ties and see that the China challenge isn't just at the gates. Europe faces a China challenge, just as the United States does, and just as our South American, African, Middle Eastern, and Asian friends do. pic.twitter.com/sVA88O7kJJ
強世功的出發點都是意識形態,都是黨性,可他的觀點不是偏執、極端、狂妄,而是一種背景的反映,哥倫比亞曆史學家塗思(Adam Tooze)不久前概述了幾本近著對美中關係的描述(Whose century?),塗思寫的與強世功有驚人的相似,塗思的曆史功力很深,對西方發展有獨到的認識,不是意識形態狂,偏見也不多,對中國集權製度帶有敵意但總是客觀,他指出六四鎮壓其實是“中國政府止住了美國取得冷戰全麵勝利的一步”,這句話說是出於強世功之口也不過分。強世功認為中國有一個天然親美的文化資本階層,他們的改革就是顏色革命,就會導致中國變色,進一步必然成為美國的附庸,不過從美國方麵的角度,這種自我批判的思維美國也有,美國這方麵的代表之一,是作家林德(Michael Lind:The China Question),他也擔心美國變色,但不是成了中國的附庸——也許美國沒有中國的文化自卑感,而是美國資本階層與中國政府串謀共同壓迫各自國家的人民,在林德看來,中共是個邪惡的政權,但恰恰能給資本帶來難以拒絕的豐厚的利潤回報——這也是強世功說的,隻不過強的出發點是中國人民忍辱負重——,美國資本放棄對祖國的責任而單純追求利潤,造成了今天中國崛起而美國陷入混亂的狀況,這一觀點在美國貫通主流,最大的印證是美中兩國是大國少有的同時貧富分化極高的國家。林德沒說的,是美國從來就是一個資本控製國家機器的國家,之前“人民利益”沒那麽受威脅,是因為國際環境沒那麽惡劣,其實資本的實質沒改變,改變的,是環境,中國甚至並不是在與美國爭霸,而是把美國的產業拿走了,是在貿易、市場的環境下以國家資本主義擊敗了美國的霸權資本主義。
美國很多,但仍居少數的自由派和政府當事人都對美國希望改變中國一說予以否認,他們指出這是混淆了公開發言和美國政府真實政策,就像混淆了中國政府公開發言和中南海真實政策一樣,美國從來就沒有寄望改變中國,不是不想,而是務實派深知那不現實,經濟融合既能獲取中國紅利,又能把中國穩住,不搗亂,所以“負責任”不是從屬於美國,而是不主動與美國為難,這就足夠了,他們反對的,是中國既接受美國這一體製,又恣意、積極違反,甚至破壞這一體製的行為,不說意識形態,在市場規矩裏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完全是借助於美國的善意,超出了常理。林德把美國資本漠視這一反市場行為,卻意識到有利可圖而積極參與的行為視之為背叛,而到了強世功那裏,則成了文明衝突,這種經濟文化之間爭奪最終導致國家最製高點的爭奪,經濟問題也就成了國安問題,這一下子就回到了強世功對文化資本階層,甚至某種程度對胡溫的批判,就是混淆經濟與政治關係,無可置疑這種思維已經反饋到了美國,當這一思維充斥美國政壇的時候,不僅全球化終結,而且是美國自己宣判自己體製壽終正寢。目前的美國大選,美國價值和美國優越性的主流捍衛者寄望於元老拜登,不僅拜登勝算不定,而且經過過去的二十年,今非昔比,全世界這盤大棋不僅規則變了,角色也變了(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Entitled to Lead the World),冠疫消弱了美中兩國的國際影響力,讓兩國都陷入孤立的處境,既鼓勵也迫使其他國家地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他大國之前,這不是一個中國站起來與美國對抗的世界,而是一個無極的世界。
然而也不能否定正是中國這種戰略性的判斷,讓中國立足於群雄之間,這種戰略構思恰好是美國所沒有的,美國有說法泛太協議是對一帶一路最有效的回應,我以前也相信,但現在已經覺得不然,泛太協議不僅不是貿易協議,而是一個知識產權協議,這種依靠市場站住製高點而不允許他人升級的製度終將難以被廣泛接受。幾天前習近平在聯合國宣布中國將在2060年零碳,更是一個戰略超越美國而獨自開創自己的戰線(How Xi Just Saved the World)一步大棋,中國無條件,不再跟美國還價,承諾對氣候的義務,對全世界,尤其是美國之外的發達國家,是一個新的衝擊,傳統以“西方價值”為基礎的聯盟,將很難繼續下去,更無法將中國排斥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