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對小夫妻因為結婚三年隻用了一次廚房就離婚了。
下麵這段話,是來自妻子的控訴:
“走到這一步,我也在反思,最終導致婚姻失敗的原因,也許就是廚房。”
“結婚後,我倆的早餐都是在樓下的包子店買來吃的,午飯在食堂解決,晚飯則是每周一三五在婆家吃,二四六在娘家吃,剩下周日是兩人固定“下館子”的日子。”
“最後一次吵完架,我決定離開,等我開始收拾廚房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婚是離定了。三年前結婚時買的那袋東北大米,還靜靜躺在櫥櫃裏,除了婚禮那天煮了鍋粥以後,這個米就沒動過,還有那口鍋,連標簽都沒有撕掉。”
住了三年的家,到頭來,冷清得像一個旅館,這結局難免令人唏噓。
其實,廚房是一個家最溫柔的部分,它是婚姻中的煙火氣,過日子離不開油鹽醬醋,一鍋一灶都反映著婚姻的狀態,如若家中一點油煙的溫情也沒有,那,還叫家嗎?
前兩天休假回家,提前接到消息的爸爸媽媽在廚房一頓忙活。
當老爸把我最愛的雞湯端上桌,第一口下肚,還是那熟悉的味道,小時候的一幕幕不禁在腦海中翻湧。
在記憶中,廚房永遠是家裏製造快樂的地方。
父母下了班一頭紮進廚房,一個擇菜,一個洗菜,一個點火,一個架鍋。彼此談論著一天中發生的大事小事,家長裏短,其間,偶爾摻雜著幾句我的“童言”,“哈哈”聲能在整個家裏回響。
過了這麽多年,當在看到這一幕,我忽然間明白:婚姻就像是燉湯,從浪漫到激情,但最終總歸會回到鍋碗瓢盆的平淡。湯是一點一點地熬,婚姻是一點一點地守,家是一點一點地經營。
一個溫情滿滿的廚房,會孕育滋養著愛,道幾句關懷,就連飯菜的鹹淡仿佛都不重要了,空氣中彌漫著的,是愛的味道。
姥姥和姥爺都是暴脾氣,吵吵鬧鬧過了一輩子。
姥爺極愛喝酒。一到飯點,就會在廚房擺上小桌子,一邊小口小口地嘬著,一邊翹著二郎腿等著飯菜。
而姥姥則會在一旁邊炒菜邊嚷嚷著:“你這個人這輩子都這樣,永遠隻顧自己,你難道就不能來幫幫我,等等我嗎?”
每當這個時候,姥爺都會慢吞吞地來一句:“著什麽急,這就來啦,一天到晚就知道嚷嚷。”
有時候,我也會替姥姥鳴不平,為什麽姥爺永遠都不懂體諒呢?
直到有一天姥姥心髒病發,被送進手術室生死未卜,門外七十多歲的姥爺卻哭得像個手足無措的孩子。
姥姥住院以後,我常常看見姥爺一個人在廚房默默喝酒。有一天他喝大了,拉著我的手說:“以前在廚房喝酒的時候她老是罵我,說我故意氣她,現在病了,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多想她還衝我嚷嚷,讓我幫她拿盆遞碗、看著火候。”
原來,對姥爺而言,一日三餐不單單隻是飯菜本身,更是一種陪伴,一種相守。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婚姻都是在柴米油鹽的打磨下產生的,雖曆盡千帆,但仍有一副不徐不疾,歲月靜好的模樣。
有一次去小姨家玩,她正準備做飯,於是讓姨父在餐廳招待我。
正和姨父聊著天,一抬頭,發現小姨朝這邊看了一眼。這時,姨父突然站起身,走向廚房。
隻見小姨紮起頭發,張開雙臂,我一臉疑惑,“這是索要擁抱嗎?”
而姨父二話沒說,拿起掛在牆上的圍裙, 輕輕地仔細地替她圍好。
整個過程一言不發,一氣嗬成。
就在我以為姨父會直接離開廚房的時候,他忽然按住小姨的肩膀:“老婆大人,你辛苦了,明天我主廚,你點菜。”
小姨望了姨父一眼,抿著嘴笑了。
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這幅畫麵有種說不出來的柔和。
那是一種日常生活培養來的默契,兩人處在一個空間裏,我知道你所需, 你知道我所想,沒有極與極碰撞時的激烈,反而多了一種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溫情。
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中曾寫道: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生活褪去華麗的外表,剩下的不過是簡單的衣食住行。
仔細留意,就會發現,廚房熱氣騰騰,日子也熱氣騰騰,廚房冷鍋冷灶,日子也冷冷清清。
試想,每天清晨,桌上都會擺好愛心早餐,每次夜歸,也總會有一份暖心宵夜,這樣的日子如何不熱氣騰騰?
反之,廚房常年不開火,外賣隨叫隨到,沒了煙火氣的溫暖,日子又怎麽可能不冷冷清清?
都說廚房是婚姻的道場,一個沒有煙火氣息的家裏,缺少的是婚姻的修行。而所謂塵世間的愛,不就是與你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願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你都能夠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即便曆經歲月洗禮,也依舊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