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38

豆腐幹 (2016-09-12 05:28:34) 評論 (14)

第五章:以匯豐為軸心的中國白銀外匯體係的崩潰

這樣一個精巧設計的體係,從1900直到1930年,運行了近30年,崩潰了。怎麽會崩潰的?要慢慢地敘述。白銀和外匯是二個各自獨立又相互銜接的循環圈,要循環的下去,需要滿足一些條件。

一個,外匯缺口必須要有人來填補,這個貌似沒有問題呀。所謂外匯無非是英格蘭銀行發出的數字符號罷了。這樣的符號當時在全世界大量遊蕩,1913年達到40億英鎊。想想看,當時的全球貿易額不過30億英鎊不到。那麽每年勻給中國166萬鎊會有什麽問題?但是仔細想想,憂患頗深,英,日憑什麽這麽照顧中國,他又不欠你的,對吧!他們這樣做完全是一本利己的動機,當這個動機消失之時,就是中國經濟的大難臨頭之日。

二個,隨著清末民初的日益近代化,中國經濟的存量越來越大,相應的貨幣供應就要越來越多。可是中國哪裏來的貨幣?他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貨幣體係,當然也談不上貨幣運行操作。經濟運行所依仗的就是些天然的銀塊,而且他自己還不產銀。哪裏去搞得來越來越多的白銀呢?可行的辦法隻有快速周轉加票據替代, 這個晚清以來就一直這麽做的。但是這總有個上限吧,根本解決還是要靠白銀的數量。換句話說,清末民初,中國白銀的存量隻能增加,不能減少。一旦減少,就是中國經濟的無底深淵。那麽怎麽才能做到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你看當時的印度,一直依靠貿易性農業,手工業,自發的工業和世界交換產品,一直保持順差,一直源源不斷地輸入金銀。偏偏中國走不了這條路,中國走上了一條催發的工業化道路,一條逆差之路,靠了列強維持的,強加給中國的現代貿易貨幣管理體製才勉強堵住白銀的外流,保持存量尚且不易,遑論增量!那麽還是老問題,列強又不欠你的,對吧!他們這樣做完全是一本利己的動機,當這個動機消失之時,就是中國經濟的大難臨頭之日。

第一節:白銀周轉的遲滯和大條的意外流入

第一小節:1920年代初的銀根緊張

1.政權轉換帶動了農村對銀元的需求

還是回到1911年吧。清政府死的又冤又不冤。不冤是指庚子賠款。之前還有因甲午戰爭借的3億兩外債,之後有3.16億兩的鐵路外債。這些也是要還本付息的。1900-1911年,淨支出4.08億兩白銀。[1]當時全國的白銀保有量大概也隻有12億庫平兩。30%的貨幣從國家財政裏流失了,哪還不亡國?可為什麽又說它冤呢?因為你殺了它的那個理由不對。鐵路這個東西不是你有白銀就可以造的,因為牽涉到外匯。單純地在本國集資造路,會導致本國白銀的流出。你機車材料隻能進口嘛。再說就中國當時的資金狀況,你也集不了多少資。廣東,浙江還勉強可以湊點錢,四川完全是借個名目瞎起哄。你四川一沒資金,二沒人才,鬧了半天,名義上集了700萬兩,實際拿不出多少現銀,四川哪來的現錢,你每年日用商品的進貨還都欠著上海的呢。結果鬧了五,六年,一公裏鐵路沒建成,還虧了200萬兩。這事兒隨便放哪兒都是一騙子公司,獨獨放在清末的四川,公眾輿論一麵倒指責政府。你喪權辱國,700萬現銀拿來,我們二清,不然,嘿嘿。這樣說來清也是到了時辰,不亡不行,至於理由可以隨便安上一個,都無所謂的。

清亡了,誰最悲哀?英國人。因為清政府是最最符合大英帝國利益的政府。它弱到必須順從帝國的意誌,又強到足以統領全中國,就算大清臨死之際,上諭一下,沒有人敢公開反抗的。該分攤到的洋款份額每月一分不少地匯到上海。辛亥革命了,第一個看得見的結果是各省再也不向上海匯款了。英國人趕緊控製住關稅,但是畢竟和各省每月按數支付有所不同的。晚清這幾十年其實就是大清和英國人聯合統治,如今合夥人走了,新人頂替不上,英國人在中國的統治開始動搖了。辛亥革命同十月革命一樣,也是一聲炮響,開啟了中國20世紀的變局。

首先,政府行為變了。以前大清的時候,農民並不很需要銀子。前清的田賦是以兩計算,以錢支付。而且稅率不高。乾隆年間的賦額,直到宣統都沒變,那米價已經是乾隆時的2倍多了。所以農民的實際稅負不高。河北定縣有個資料1858年地丁正額4分, 雜項1分,田賦共5分。假設畝產為一石米, 則此時一石米可賣二兩銀。稅負2.5%。到了1911年, 正額仍然是4分,雜項增加到3分,但是此時一石米可賣四兩銀,稅負1.75%。減輕了一半,還沒算50年來的產量提高。[2]所以前清時的白銀就是貿易支付時用的,從農民手裏收購土貨還是給銅錢爽快。即使是貿易支付如前所述也盡可能地用申匯莊票,用不到現銀。到了民國,變了。民國的財政是中央地方分稅的。關稅,鹽稅歸中央,田賦,厘金歸地方。東南各省財政總算可以靠厘金,內地則隻有田賦,要不就是鴉片稅。所以民國的田賦稅額大大地超過了前清。終清之世,田賦3500萬庫平兩,沒有變過。但是一入北洋,1913年田賦8200萬元合5904萬庫平兩。上漲68.6%,1916年高達9700萬元,翻了一倍。到了南京政府,田賦正式劃歸地方,那幫孫子收起來那個黑心呢,好點的如江蘇,山東4倍於1902年全國最好的田畝(2錢8分)。差點的9倍都是正常的,劉湘收到12倍。南京政府的田賦總數超過2億元,又翻了北洋的倍。田賦大大增加的同時,交稅方式也變了,北洋時代全國大多數省份交納田賦改用銀元。所以民國農村,下去收購土貨,沒有銀元不行。

以前你要去采購土貨,根本就不用帶現銀,帶張莊票好了,甚至連莊票都不用帶。淨身而行,到地方找當地的錢莊寫張客票交進去,立馬掉現,就地采購。[3] 那當地的錢莊怎麽就敢掉你的現?申票需求旺盛呢,全中國的商戶都要往上海辦貨,申票是最好的支付工具。當地錢莊立馬轉手倒賣,隻賺不賠。即使偏僻內地小鎮,當地的小錢店也照樣敢於掉現,無現則承擔土貨的貨款債務,那張客票他拿到大碼頭賣掉,轉手就是利潤。可是現在呢?農民要交稅,那就得要現大洋,政府不收莊票的。全中國農民春秋二季一起要現大洋,想想都覺得可怕。所以到了一戰以後,那套票據周轉的把戲就玩不起來了。

 

[1]總支出5.58億兩,新外債3.16億兩,因為它是鐵路外債,實收白銀大概隻有1.5億兩。

[2]這樣的計算還是反映不出農民的真實稅負。舊中國田賦裏麵可以玩弄的花樣實在太多了。比如以銀兩定的稅額,卻要求用銅錢支付。晚清銅錢和銀的比例一直在1350-1500文一兩。可是很多地方交稅是卻要按照官府給出的4000文一兩來交。這個就是平白多收三倍。這據說還是有良心的。有用9000文換一兩的記錄。不過呢,無論怎麽算,晚清的農業稅基本都是在10%以下的。這個比民國要輕了許多。

[3]莊客在外地向本莊發出付款通知,叫做客票。有貨莊客票,有錢莊客票,後者自然信譽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