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處 。端午情厚

紅豆紅 (2012-06-22 06:25:39) 評論 (22)



故鄉的端午節,或許是因為融入了很多滿族的文化與風俗,所以較其他地方有些不同。但兒時的這個節日,真是充滿了快樂!那時,離它還大老遠的時候,我就掰著指頭盼了。

過節前一個月左右,媽媽就要叨咕著開始攢雞蛋了。可能是由於當時的北方,糯米稀少的緣故,記憶中雞蛋在端午節中的份量,遠比粽子重的多。

節日的前幾天,媽媽就要數雞蛋,如果她認為不夠的話,就要去集市再買一些回來。大嫂總是買回一些彩紙,同姐姐一起折成各種各樣好看的葫蘆,還要買五彩線,擰成繩。手巧的鄰居或朋友,還會送些自己做的、玲瓏精致的香包。總之,心靈深處的影像是:一切仿佛都在這初夏的色彩與馨香中,開懷著。。。

五月初五的早晨,每個人都會早早的起來,與約好的同伴一起去“百步走”,在希望把所有的疾病,都走掉了的同時,還要從野外采回艾蒿,插在家裏的門上,以示去病、驅邪。

那天早晨,父母從來不會有時間,出去走,他們要在家裏做很多的準備,因為當時,這個節日是不休息的。父親會把院子打掃的幹幹淨淨,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媽媽會和好麵,剁好肉餡,並把這個季節還很貴的韭菜切好。

哥哥們要折回一些帶著綠葉的樹枝,把嫂子和姐姐疊好的葫蘆拴在上麵後,掛在屋裏的棚頂,還有屋外的房簷下等各處可以看見的地方,祈福一年幸福平安。大嫂會把五彩線係在我的手腕上,用來讓總是愛生病的我,壯實些,也讓夏季活躍的蚊蟲遠離我;當然,有時還要戴上香包來佑護。
 


(這些香包是我剛出國的那年,端午節時,有朋友來,姐姐給我捎來的,雖然從未戴過,但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要拿出來看看。)

大家都回來後,能幫上手的,就要幫媽媽包混沌了,麵板放上後,才要把切好的韭菜與肉拌在一起,然後,大家圍在一起,屋裏就是一片的說笑聲了。這時,媽媽則會先去準備一大鍋的水,在水七成開的時候,她就把二十或三十個雞蛋,一個個小心的打開,讓它們一個個慢慢的滑進鍋裏,過一會兒,在確定它們成型了時,用鏟子輕輕的把它們一個個的鏟起,直到它們一個個完好的浮起來,再把它們撈出,放到盆裏。下入混沌前,媽媽會把水調成很鮮的湯,混沌要好的時候,再把荷包蛋放進去。。。

媽媽主灶的時候,這一直是我們家不變的“五月節”的早餐,而且,也是後來,無論我怎麽努力,都做不出來的、那種媽媽味道的“端午節”的韭菜餡混沌。。。

早餐後,上班、上學的都走了,媽媽就會按人數,煮上一大鍋的雞蛋,每個人可以分十個,當然,父母除外,當時,好像覺得他們不要煮雞蛋是應該的,因為是大人嗎,現在想起來,才體會到那後麵的深意。

哥哥們會用撞雞蛋的方式,家裏家外的去“賭博”玩,有時也會因此發生糾紛,所以,我一直不喜歡賭博,嘿嘿。

“心眼”最多、大我三歲的三哥,常常會琢磨我的雞蛋。記得他總是用“叫叫”做誘餌,“叫叫”就是用當時的嫩樹枝做成的。把揚樹枝截成段,去掉葉子,然後均勻的用力擰,力氣一定要勻,過大,會將皮擰破了;用力不夠,骨和皮不會脫開。當脫骨之後,把裏麵的枝抽出去,再將剩下的外皮剪齊整,然後用小刀,在一端的上方,齊齊的將外皮去掉一小塊,露出嫩嫩的、微微泛綠的裏麵的皮,看著很像模像樣了,用嘴巴一吹,聲音也很好聽。我不會做,又喜歡,每次跟在他屁股後要的結果,都是按照他的“條款”,拿雞蛋去換。也許因為這,現在,我一回國,他就巴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讓我吃上。。。


姐姐從小就愛美,什麽漂亮的東西,她都要試試。那時,她經常與朋友們去野外,采回一種叫“芨芨草”的植物,到家後,經過一係列複雜的程序,然後,給我包上紅指甲蓋兒,相當於現在的指甲油吧。記得,那鮮亮亮的紅指甲,常常要讓我興奮好多天,逮著誰,就給誰看,嗬嗬。。。

後來,粽子多起來了,至今,那淡淡清香的紅棗粽子,仍是我的最愛。。。

日子過得真快,明天又是“端午節”了,雖然,現在盼節的心情漸行漸遠了,可節日的味道,在心裏卻是越來越濃厚了,這也許是憶往情深吧!

祝福朋友們:端午節快快樂樂!夏日安安康康!!!

 

 注明:第一張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