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1 GEORGES BIZET: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I still can hear)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這是一句法文,意思是「我想我還能聽見」(I think I can still hear);這句話有什麽特別的意義或典故呢?它是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歌劇《采珠人》(Les pecheurs de perles)裏的一首浪漫曲(Romance),由男高音所演唱。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被英國電影《哭泣的男人》The Man Who Cried收錄為電影配樂,為影片增色不少。 02 CARL ORFF:In trutina (In the balance) from 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是一部十三世紀的神秘詩稿,它深藏在巴伐利亞修道院內多少世紀不為人知,一旦被公之於眾後震驚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也最具藝術價值的中世紀詩歌。仿佛它來自天國,而非人間產品。
門德爾鬆 (1809~1847) 出生在德國漢堡一個富有的銀行家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哲學家,母親是鋼琴家,姐姐也是個有才華的鋼琴家。門德爾鬆自幼就生活在一個富有和有著很高文化教養的家庭中,這個家庭也是漢堡唯一界名流經常來往的“沙龍”,在這樣的環境中,門德爾鬆4歲開始隨母親學鋼琴,9歲以登台舉行鋼琴獨奏會,11歲即開始作曲,14歲組織起自己的私人樂隊,到17歲創作出了他最著名的《仲夏夜之夢》。這之後他廣泛的涉獵音樂體裁,創作一直比較順利。問德爾鬆的作品風格典雅,意境安適,富於抒情色彩,極少矛盾衝突,反映出他的平靜安定而富有的生涯。 門德爾鬆一共寫了48首無詞歌,首首都是十分別致好聽,大家所熟知的“春之歌”就是其中的一首,之所以稱之為“無詞歌”是因為在這裏,鋼琴不僅是作為一件獨奏樂器,他其實是充當了“歌唱”和伴奏的兩個腳色,這種音樂形式,大概是門德爾鬆首創吧,48首無詞歌中,有一部分是有標題的,但聽這些“歌”,不管是有標題也好,無標題也好,隻要你能仔細的聽,相信都將能把你帶入無限的遐想之中,這就是真正的音樂的魅力所在。 04 CLAUDE DEBUSSY: Beau soir (Beautiful evening) 《美麗的黃昏》是德彪西的一首早期作品,創作該曲時還是巴黎音樂學院的一名學生,如此一篇短小的習作已經看得到作曲家獨樹一幟的音樂語言。由保爾.勃蓋特作詞,歌詞大意: 夕陽中河流似玫瑰紅, 麥田裏掠過溫和的顫動, 大自然將勸人惜福的忠告, 鑲嵌進世人煩惱的心胸, 勸人們珍惜良辰美景, 當你唇紅齒白夕陽彤彤, 要知道波浪向大海歸逝, 就如我們向墓穴歸去。 這首曲子連同他的另一首著名的《波西米亞舞曲》,明顯地受古諾、馬斯涅、德立勃等當時吉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的影響,這些人寫作的抒情歌劇迷人悅耳,多愁善感,風格纖細精致,表現了法國人的審美情趣。 05 MANUEL PONCE: Estrellita (My little star) 龐塞(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 墨西哥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曼努埃爾·龐塞生在弗雷斯尼略。八歲已寫鋼琴曲,1900年入墨西哥城國立音樂學院。1904-1906年留學歐洲,學習作曲與鋼琴。1908年後任國立音樂學院鋼琴教授,並開設音樂史講座。1912-1914年出版了幾冊墨西哥民歌改編曲集與創作歌曲集。其中一首*《小星星》成為最著名的拉丁美洲旋律之一,也被改編為吉他曲。在這個時期他還出版鋼琴曲集,其中包括也被改編為吉他曲的*《圓舞曲》等小品。1925年-1933年再次赴歐深造,以巴黎師從杜卡,並與西班牙吉他名家塞戈維亞成為知交。龐塞後來創作了大量吉他曲題獻給塞戈維亞。1934年後,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任教,1945年擔任該校音樂學部部長。晚年龐塞被稱為“墨西哥近代音樂之父”。他是第一位用鮮明的民族風格創作的墨西哥作曲家,為墨西哥民族樂派的先驅。代表作有一大批與吉他有關的樂曲。 06 MANUEL DE FALLA: Nana from Seven Popular Spanish Songs 努爾·德·法雅-馬特烏(1876年-1946年),又譯法拉、法利亞,是一位西班牙古典音樂作曲家。法雅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濱海城市加的斯,他的母親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法雅9歲就接觸鋼琴,1890年左右開始在馬德裏學習鋼琴及作曲。 法雅對西班牙的民族音樂很感興趣,尤其是他故鄉安達盧西亞的弗拉明戈,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另外,從1907年到1914年,法利亞住在巴黎,與德彪西、拉威爾等印象樂派作曲家的交往也使他的音樂有印象派特點。但如果稱其為印象派作曲家就明顯有失妥當了。 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上台。法雅移居阿根廷,並在那裡去世。1947年他的遺骸被運回西班牙,安葬在加的斯的大教堂裏。 代表作:歌劇《人生短暫》《彼得羅先生的木偶戲》,芭蕾《三角帽》《愛情魔法師》,鋼琴與樂隊《西班牙庭院之夜》,羽管鍵琴協奏曲,鋼琴獨奏《四首西班牙樂曲》《貝蒂卡幻想曲 07 RICHARD STRAUSS: Morgen! (Tomorrow) featuring Anna Netrebko, soprano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指揮家。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圓號演奏家弗朗茨·施特勞斯(Franz Strauss),從小就受到父親的音樂教導,八歲的時候開始學小提琴。理查·施特勞斯的早期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的特點,在其創作生涯的極盛期被認識為晚期浪漫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晚期的作品流露出一定的現代派傾向,如調性的瓦解等等。 理查·施特勞斯在六歲時就寫出他的第一首歌了,在此後的將近8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總共寫了大約30組(套)由樂隊或者鋼琴伴奏的歌曲,數量相當可觀。可以說歌曲一直是理查·施特勞斯非常喜愛的創作形式,雖然在中年以後,由於和他的出版商不和,以及他那曾是當時著名女高音的夫人退出演唱舞台,施特勞斯寫作歌曲比年輕時少了,然而終究還是係情於此,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理查·施特勞斯以《最後四首歌》來結束他一生的事業。
|
優美的小提琴專輯 Voice of Violin II
瞬間水滴 (2009-12-14 13:40:50) 評論 (0)![]() |
/>
01 GEORGES BIZET: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I still can hear)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這是一句法文,意思是「我想我還能聽見」(I think I can still hear);這句話有什麽特別的意義或典故呢?它是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歌劇《采珠人》(Les pecheurs de perles)裏的一首浪漫曲(Romance),由男高音所演唱。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被英國電影《哭泣的男人》The Man Who Cried收錄為電影配樂,為影片增色不少。 02 CARL ORFF:In trutina (In the balance) from 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是一部十三世紀的神秘詩稿,它深藏在巴伐利亞修道院內多少世紀不為人知,一旦被公之於眾後震驚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也最具藝術價值的中世紀詩歌。仿佛它來自天國,而非人間產品。
門德爾鬆 (1809~1847) 出生在德國漢堡一個富有的銀行家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哲學家,母親是鋼琴家,姐姐也是個有才華的鋼琴家。門德爾鬆自幼就生活在一個富有和有著很高文化教養的家庭中,這個家庭也是漢堡唯一界名流經常來往的“沙龍”,在這樣的環境中,門德爾鬆4歲開始隨母親學鋼琴,9歲以登台舉行鋼琴獨奏會,11歲即開始作曲,14歲組織起自己的私人樂隊,到17歲創作出了他最著名的《仲夏夜之夢》。這之後他廣泛的涉獵音樂體裁,創作一直比較順利。問德爾鬆的作品風格典雅,意境安適,富於抒情色彩,極少矛盾衝突,反映出他的平靜安定而富有的生涯。 門德爾鬆一共寫了48首無詞歌,首首都是十分別致好聽,大家所熟知的“春之歌”就是其中的一首,之所以稱之為“無詞歌”是因為在這裏,鋼琴不僅是作為一件獨奏樂器,他其實是充當了“歌唱”和伴奏的兩個腳色,這種音樂形式,大概是門德爾鬆首創吧,48首無詞歌中,有一部分是有標題的,但聽這些“歌”,不管是有標題也好,無標題也好,隻要你能仔細的聽,相信都將能把你帶入無限的遐想之中,這就是真正的音樂的魅力所在。 04 CLAUDE DEBUSSY: Beau soir (Beautiful evening) 《美麗的黃昏》是德彪西的一首早期作品,創作該曲時還是巴黎音樂學院的一名學生,如此一篇短小的習作已經看得到作曲家獨樹一幟的音樂語言。由保爾.勃蓋特作詞,歌詞大意: 夕陽中河流似玫瑰紅, 麥田裏掠過溫和的顫動, 大自然將勸人惜福的忠告, 鑲嵌進世人煩惱的心胸, 勸人們珍惜良辰美景, 當你唇紅齒白夕陽彤彤, 要知道波浪向大海歸逝, 就如我們向墓穴歸去。 這首曲子連同他的另一首著名的《波西米亞舞曲》,明顯地受古諾、馬斯涅、德立勃等當時吉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的影響,這些人寫作的抒情歌劇迷人悅耳,多愁善感,風格纖細精致,表現了法國人的審美情趣。 05 MANUEL PONCE: Estrellita (My little star) 龐塞(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 墨西哥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曼努埃爾·龐塞生在弗雷斯尼略。八歲已寫鋼琴曲,1900年入墨西哥城國立音樂學院。1904-1906年留學歐洲,學習作曲與鋼琴。1908年後任國立音樂學院鋼琴教授,並開設音樂史講座。1912-1914年出版了幾冊墨西哥民歌改編曲集與創作歌曲集。其中一首*《小星星》成為最著名的拉丁美洲旋律之一,也被改編為吉他曲。在這個時期他還出版鋼琴曲集,其中包括也被改編為吉他曲的*《圓舞曲》等小品。1925年-1933年再次赴歐深造,以巴黎師從杜卡,並與西班牙吉他名家塞戈維亞成為知交。龐塞後來創作了大量吉他曲題獻給塞戈維亞。1934年後,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任教,1945年擔任該校音樂學部部長。晚年龐塞被稱為“墨西哥近代音樂之父”。他是第一位用鮮明的民族風格創作的墨西哥作曲家,為墨西哥民族樂派的先驅。代表作有一大批與吉他有關的樂曲。 06 MANUEL DE FALLA: Nana from Seven Popular Spanish Songs 努爾·德·法雅-馬特烏(1876年-1946年),又譯法拉、法利亞,是一位西班牙古典音樂作曲家。法雅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濱海城市加的斯,他的母親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法雅9歲就接觸鋼琴,1890年左右開始在馬德裏學習鋼琴及作曲。 法雅對西班牙的民族音樂很感興趣,尤其是他故鄉安達盧西亞的弗拉明戈,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另外,從1907年到1914年,法利亞住在巴黎,與德彪西、拉威爾等印象樂派作曲家的交往也使他的音樂有印象派特點。但如果稱其為印象派作曲家就明顯有失妥當了。 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上台。法雅移居阿根廷,並在那裡去世。1947年他的遺骸被運回西班牙,安葬在加的斯的大教堂裏。 代表作:歌劇《人生短暫》《彼得羅先生的木偶戲》,芭蕾《三角帽》《愛情魔法師》,鋼琴與樂隊《西班牙庭院之夜》,羽管鍵琴協奏曲,鋼琴獨奏《四首西班牙樂曲》《貝蒂卡幻想曲 07 RICHARD STRAUSS: Morgen! (Tomorrow) featuring Anna Netrebko, soprano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指揮家。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圓號演奏家弗朗茨·施特勞斯(Franz Strauss),從小就受到父親的音樂教導,八歲的時候開始學小提琴。理查·施特勞斯的早期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的特點,在其創作生涯的極盛期被認識為晚期浪漫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晚期的作品流露出一定的現代派傾向,如調性的瓦解等等。 理查·施特勞斯在六歲時就寫出他的第一首歌了,在此後的將近8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總共寫了大約30組(套)由樂隊或者鋼琴伴奏的歌曲,數量相當可觀。可以說歌曲一直是理查·施特勞斯非常喜愛的創作形式,雖然在中年以後,由於和他的出版商不和,以及他那曾是當時著名女高音的夫人退出演唱舞台,施特勞斯寫作歌曲比年輕時少了,然而終究還是係情於此,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理查·施特勞斯以《最後四首歌》來結束他一生的事業。
|